大山深处的小医生(2图)

发布时间:2010-11-09 09:20 | 来源:山西新闻网 2010-08-27 | 查看:1375次

  河曲县鹿固乡杨乔洼大红鹰医疗站,有一位临时工医生潘飞云,扎根山区十几年来,为患者治病送药,随叫随到,被十里八乡的村民尊称为山里人的“活神医”——

  他用自己的汗水温暖病人的心灵;

  他用自己的笑容去宽慰患者的痛苦;

  他用坚强的信念来诠释一名年轻共产党员的忠诚!

  在大山深处,河曲县鹿固乡杨乔洼大红鹰医疗站,有一位临时工医生潘飞云,被十里八乡的村民尊称为山里人的 “活神医”。不久前,县卫生局要派潘飞云到别处工作。不知消息是怎么传出去的,不断有电话打到局里阻止这一行为。不少村民泪眼汪汪地说:“我们好不容易碰上小潘大夫这样的好医生,可不能让他走!”连日来,周围二三十个村的不少村民陆续来局里劝留。后来,人们又联名上书县委书记要留人,言辞切切,令人动容——坚决要求留下小潘医生。县委书记非常感动,决定顺从民意,让潘飞云还在原单位工作。

  一个30多岁的年轻临时工医生的去留,竟然引起了河曲县上上下下的关注,并且牵动了县委书记的心,潘飞云有这么大能耐?我不由地仔细打量这个身材不是很高的山里汉子,听他和他周围群众的讲述,我一下子明白了——

  半夜骑摩托车送去痛片

  都说农村看病难,但最难的地方还是大山里那些小乡村。河曲就是这样一个被大山包围的县份,80%的地方就是这样的小山村,潘飞云医生就职的杨乔洼大红鹰医疗站驻地就是这80%的小山村中的一个。

  “我从小山里长大,我懂得村子里的人有多难,你们城里人是很难体会到的。吃水要到几十里的地方去挑,天天背阳婆儿地里受苦不说,村里人一遇上个头疼脑热,不是自己拔火罐儿,就是自己给十指放血,要么干脆盖上大被子浑身出汗硬扛。有的急了还请神婆跳神,不少人因此耽误了性命。”小潘含着眼泪介绍农村人求医的不易。

  那年11月8日凌晨3点,小潘猛然被放在枕边的手机铃声吵醒。电话里单寨村村民窦二妮家男人让他火速到家,说窦二妮已经昏迷不醒,浑身出汗,眼睛睁着,但就是认不出人了。小潘抹了抹惺忪的眼睛,胡乱穿上衣服,马上准备好急救药品,发动起摩托车就出了门。冷风刀子般往脖子里灌,可他顾不上这些,时间就是生命,他踩足油门一路飞奔。到了窦二妮家,没顾上暖和一下就忙着看起了病。仔细一检查,他发现是药物中毒而导致意识暂时缺失并昏迷,如果延期,后果难料。他马上给病人进行治疗,几小时后病人的病情得到了控制。据窦二妮的男人说,原来病人是服用了过量的感冒药!这种情况在村里很普遍。有的村民不懂医学常识,认为药吃得多就好得快,还有的人认为便宜药多吃一点儿也能治病等等,种种盲目吃药导致时有不测之事发生。面对落后的乡村医疗状况,小潘看病之余又多了一份差事——义务向村民讲授简单治病、防病知识。

  还有一回,同样是深夜,小潘同样被电话铃声吵醒。翟家洼村80多岁的王老汉肚痛难忍,手头没有去痛片,电话里问他能不能送来几片去痛片?一片去痛片仅几分钱,连往返的摩托车油钱也不够,送一回又耽误他的休息,按常理他说不去也能说得过去。小潘却不这么认为,将心比心,病人给自己来电话是对自己的信任。再说病人也是疼痛难忍才深夜求治,要是不去给他送药,他该有多难过!他连夜带了药送去,王老汉感动得热泪盈眶,一时间说不上话来。

  小潘扎根山区十几年来,类似的事情举不胜举。多少年来,自己行医有这样一个原则:病不管大小,只要有人叫就去;药不说贵贱,5分钱能看好就不让患者花1毛;时间无论多紧,能快去就不慢去。看病不是为了营利,是为了减轻病人痛苦,让患者顺利康复。

  手机一天24小时开着

  采访潘飞云医生时,见他风风火火地骑着摩托车赶回来。坐下没几分钟,口袋里的手机铃声不断。还没讲几句,他背起一个小书包很抱歉地对我说:“村子里叫我马上去输液,不好意思,改日再采访吧!”我拉住他,问他为啥不坐车走,他没顾上说,一踩油门头也不回匆匆忙忙就走了。

  后来,我从村民那里才了解到:骑摩托车是为了即时出诊,摩托车适合在山路上行车。小潘医德极好,大多数情况是送医上门。“突—突—突,他的摩托车声一响起来,我就放心了。”一位老大娘握住我的手说。

  小潘的手机捆绑有两个号,一天24小时开着。一个号是移动号,为年轻患者备的,号码长了一些;一个是铁通号,七位数,专门为老年病人备的。因为老年人手脚不利索,号码一长就经常有按错的情况发生,结果耽误了病情。为此,小潘多花了一份钱,专门又备了这个号。

  每次给患者开处方带药,小潘总是要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同时写上去,为的是及时和患者取得联系,时时聆听患者的反馈意见。

  小潘的出诊箱随身携带,箱子里还有一些医学书籍。当我问起此事来,他说医学日新月异,如果不抓紧一切能利用的时间学习,就怕跟不上趟儿。谈到这儿,他还向笔者谈到他的学医经历——他向我讲述了自己一个自费中专生的求学经历。

  1974年,潘飞云出生在河曲县土沟乡一个叫潘家山的被大山包围的小山村,离城100多公里。

  由于营养不良,自己从小体弱多病,求医问药之难,他从小就有很深的体会。每当他看到医生治愈患者病痛时脸上露出的欣慰笑容,他总是深深地为之感染。小时候有一年,本来是很普通的一种病,而得病的自己不知情,不得不到离家300余公里的太原去看!这一下子刺痛了他。从那时,他暗下决心:如果有可能,他长大一定要学医,为大山里的人们服务。

  可小潘的求学路并不顺利,由于家贫人口多,小潘在本乡上到初中就不得不辍学了。

  1991年8月,他上了县卫校,一心苦学,成绩优秀,于1994年顺利毕业。毕业后被县卫生局推荐到单寨乡中心卫生院当了一名临时工医生。虽然是临时工,但小潘对这份自己热爱的职业很满足,他觉得学校里学得不够,一有空就向同行请教,每天夜里坚持自学。工作上,他总是尽心为患者服务。

  几年的工作实践中,小潘发现自己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要求。于是小潘在1996年自费到省中医院进修,白天跟大夫临床学习,晚上挤时间读书,整理学习心得。一晃3年,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随后,他专门用了1年时间,到省里的几所综合医院请教专家。由于他成绩优秀,通过考试被聘到临汾市一所大医院当医生,在那儿他得到了充分锻炼,也长了不少见识。2003年,他又重新回到河曲,继续在单寨卫生院工作。

  在单寨卫生院,小潘既是院长又是医生,既是护士又是司药,一天到头忙得团团转。由于有了在外面的长时间工作和学习的经历,再加上他时时充电的那股认真劲儿,使得他中西医都有一定的钻研,尤擅长治疗呼吸科病症。打针、输液、简单手术,甚至是给家禽看病,他都样样不拦手。最主要的是,他待人实诚,工作有耐心,药价也不贵,时时送医上门,群众一下子就离不了这个小医生了。大家笑着说:“自从来了小潘大夫,我们再也不用掏上大价钱到城里看病了。”

  几年后,潘飞云又被派往鹿固乡杨乔洼大红鹰医疗站,一直工作到现在。

  在当今文凭热、就业难的境况下,一个自费中专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平凡人在平凡岗位上所创造出来的那种不平凡价值!

  自己的根儿在大山深处

  这年头,农村许多人都想在大城市里生活。实在去不了,哪怕是能够在小城里临时安个窝儿,也是好多农村小伙子的梦想。

  而潘飞云不这么想。他说,人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他是农民的儿子,农村需要像他这样的医生。

  太原学习生活了几年,他也知道大城市的好处,也有留在那儿的机会,但他总觉得自己“水土不服”。因为自己的根儿还是在大山深处。在太原的那些年里,他就是一门心思为了学好医学,学成后再回到村里为那些需要自己的人看病。

  后来,他在临汾呆了几年,是为了在城市里跟大夫学临床,县里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他以山里汉子特有的厚实面对城市,发现了城市的美好。但城里像自己这样水平的大夫多的是,多自己一个不多,少自己一个也不少。而乡村,太缺医少药了。儿时的病痛和父老乡亲们的治病需求,催促他早点儿回去!

  经过了几年的苦学,他渐渐地发现自己的“翅膀”开始硬了,于是他又毅然回到了河曲,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土,回到了大山深处。

  这次回来已经不同于上一次,那些跟自己年龄差不多的或者比自己大一些的年轻人都进城了,留下的都是一些走不动的老弱病残。寂寞是寂寞些,但身体一日不如一日的这些老人更需要自己!

  虽然他至今每月只领公家155元,一家4口人生活依然困难,但自己是共产党员,不能因为钱给党抹黑,有空儿,他抽时间种地养家,他要对得起自己从小就崇拜的共产党员这个称号!

  只要有病人,他随叫随到。面对贫困的老人,他坚持治病而不是“创收”。

  在今年“七一”表彰会上,他喜获忻州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一个山里汉子用自己厚实的脚掌走出了一条特别的人生大道!

  潘飞云的事迹再次说明:年轻人要想就业并不困难,难的是你如何面对自己的每一次工作机会。广阔农村,大有作为。只要你抱着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勤务员的信念,那么一条特别的大道就可能展现在你面前。

  采访结束了。对于潘飞云的评价,老百姓的话犹在耳畔:“那是一个好娃娃,良心太好了,咱们要好好对待这样的好人!”(王江鸿 文/图)

(责任编辑:卢亚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

第1楼 美国2010-11-11 19:10:58 发表
匿名网友:好大夫,好医生,这样的好人,好大夫,现在太少了,致敬,绝对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