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29 20:33 | 来源:中工网 2017-09-22 16:19:07 | 查看:432次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张国华:做中国最好的卷绕工 一生专注一件事(图)
中工网记者 刘英杰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帘子布发展公司卷绕工张国华。资料图
他的工作内容重复、危险,他的工作环境嘈杂、湿冷;110多万筒原丝在他手中生产,岗位巡检里程累积可达13万公里左右;他有着“中国第一卷绕工”的美誉;用一根仅有头发丝三分之一粗细的丝线“作画”,在世界尼龙66行业创下生产成品丝长度可绕地球数十圈无瑕疵的记录。一个个看似冰冷的数字背后,却记录了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帘子布发展公司卷绕工张国华的36个春秋,36载坚守。
闪电“无影手” “绝技”筑尊严
“有技术才有尊严啊。”这是张国华常说的一句话。
这句话的“渊源”还要从建厂初期的一段故事说起。一次,张国华在岗位上值四点钟的班,因纸管没有装好,这一次挂丝让他足足用了8分钟,持续不断涌出的废丝很快便积了大半桶。而这一幕恰巧被一名叫西村的日本技师看在眼里,他走过来,一边讲一边用手中的剪刀在张国华的手背上敲了3下,与他随行的翻译告诉张国华:挂丝速度慢,产生废丝多,这些全部都是钱!
这次经历如高悬的警钟般在张国华的心中一次次敲响。技术,就是工人的尊严!
从那以后,张国华常常在西村的身后“静观”、“偷学”。观察如何提升挂丝的速度,学习如何解决疑难故障。
技术的娴熟离不开高频率的练习。夏日三伏,他在树下铺一张凉席,手拿一根木棍,重复循环练习吸丝挂丝的操作动作;寒冬腊月,他在床头的墙上,画出牵伸辊、张力辊的位置和挂丝轨迹,一遍遍地模拟。
1984年,西村随团参与对锦纶帘子布厂的回访和验收,这次成为了张国华与西村的“二次较量”。一场挂丝比赛,三对三,每轮一对一“单挑”。西村碰巧成为了张国华的“对手”。西村先于张国华上场,24秒,西村带着得意甚至有些不屑的表情完成了比赛。张国华上场,他手拿吸丝枪,如作画般利落、流畅,19秒。仅仅19秒!张国华的整套动作可称得上“无影手”。西村面对这个结果愣了几秒才回过神,称赞张国华:“中国人,了不起!”
历经36年的实践与探索,张国华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何为一个工匠的尊严。
“火眼金睛”查毛丝。一根原丝的粗细仅为头发的三分之一,一尺外,当一根原丝以每秒40米的速度从喷丝板喷出时,普通工人很难判断出其中是否存在异常,而看电脑图标都需放大的张国华却能在短时间内一眼“识破”。
“手到病除”排异常。张国华的手掌如“感应器”一般灵敏,丝线在牵伸辊上以每秒45米的速度前进,他的手只要靠近高速旋转的丝束便可感知到问题丝线,并及时处理异常状况。这双手犹如废丝的“克星”。
“隔空诊断”除故障。张国华在工作现场处理问题可称“秒杀”,不在现场,他还可“远程指导”。工友们通过电话对问题进行描述,或者以小视频形式发送给张国华,他在电话的另一端很快便能给出答复,不但有速度,而且有质量,问题一查一个准。
“妙手无双”探毫厘。牵伸辊,直径276毫米,是尼龙66工业丝卷绕机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面粗糙度差异是否合格是产生毛丝等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纺丝牵伸辊的摩擦表面的小颗粒间距须保持在1.2至1.8微米之间。张国华仅凭双手的轻轻触摸即可判断是否合格。
张国华查看喷丝板漏胶情况。中工网记者 刘英杰 摄
正在进行挂丝的张国华。中工网记者 刘英杰 摄
他是妻子的“倔丈夫” 父母的“好儿子”
长年累月的阴冷潮湿,让张国华落下了痛风的毛病。一天晚上,他痛风发作,膝盖肿了起来,可他仍坚持要去单位值夜班。妻子郑素皎说:“国华呀国华,你看看你,厂里多次安排你去疗休养你都不去。今天你就请一天假吧,大家会理解你的。”“夜班生产要特别当心,我又不是不能走了。我这个病你又不是不知道,就算在家歇着不还是个疼,还不如到班上去干活,一忙起来什么都忘了。”张国华态度坚决,妻子没有再加以阻拦。张国华出了门,郑素皎就在后面悄悄跟着,走到小区门口,她的脚步停了下来。张国华一瘸一拐地走着每一步,每一步痛在张国华身上,却疼在妻子心里。这是一条常人只需10分钟走完的路,那天晚上,张国华走了30分钟,妻子就在后面跟着、看着,哭了30分钟。
妻子面前的张国华,执着又倔强。强忍病痛的背影,留下了一生的责任与坚守。
2014年8月,原丝厂开始首次设备大修。最重要的“管道烧却”任务落在了张国华的肩上,可能够辅助张国华的帮手,却只是14个没有经验、平均年龄只有22岁的“孩子兵”。而就在这一关键的节点上,张国华76岁的老母亲病情加重住进了医院。家中能够照顾母亲的人只有父亲一人,父亲又留有偏瘫后遗症。厂领导得知此情况,与张国华一同前往医院看望,领导建议他留下来照顾病重的母亲。张国华的母亲是一名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她对厂领导说:“我这里没事儿,让国华回去上班吧,班上忙,他留在医院也不会安心的。”照顾母亲还是参与设备检修?张国华陷入了两难,最终,他选择了后者。5天后,检修任务顺利完成,张国华赶回医院。一瘸一拐的父亲正在给饱受病痛折磨,仅剩几十斤重的母亲擦拭嘴角,推开房门的刹那,眼前的这一幕像针扎一般刺痛着张国华的心。他走过去跪在母亲面前,泪如泉涌。母亲满是针孔的手抚摸着张国华手臂上因工作留下的伤疤和老茧,什么也没有说。
谈到这里,张国华的眼眶湿润了。
父母面前的张国华,有着作为儿子的孝顺,也有着成就匠人的担当。
张国华(左一)向徒弟们讲解理论知识。中工网记者 刘英杰 摄
“妙手”传技能 “仁心”承匠心
2013年4月,帘子布发展公司开车初期,95%以上的职工都是新工人,工作经验匮乏。连续10天,废丝率一直居高不下,眼前的一桶桶废丝让张国华非常“上火”。他主动向领导申请对新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张国华7天未走出工厂大门,手把手教新工人挂丝。很快,废丝的产生得到有效控制。之后,张国华对30多年的工作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形成了标准操作法(挂丝)、牵伸卷绕快速排异法、标准操作法(擦拭牵伸辊)、错旦丝处理法。这套操作法被命名为“张国华系列操作法”,同时将其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展板和课件,供职工学习提升。经不懈努力,卷绕废丝率从30%下降到3%左右,当月为公司挽回经济损失500多万元。该操作法在公司推广后,工人进行挂丝操作节约时间3秒/人次,毛丝、错旦丝等异常排除节约3分钟至5分钟,每月可增加效益100多万元。
“师父像是我们的长辈、亲人。”张晓垒说。张晓垒2013年进入帘子布发展公司原丝厂。有一次,他不小心从一米多高的塔台上滑下来扭伤了脚。张国华见状立刻跑过来并拨打了120。路上遇到一个倾角约45度的斜坡,张国华一个人用担架咬牙推着。从进医院到检查结束,他一直守在张晓垒的身边。回忆起那天的情景,张晓垒红着眼眶说:“从那时起,我就把他当成了亲人。我父亲也说,有张师傅在,他放心。”
张国华的徒弟王琛进到工厂时仅19岁,他回忆,夏日的一天,从早上上班开始,从来没坐过凳子,一直没有下过机器。一天时间下来,全身衣服全部湿透。他说:“太累了,这活真不是人干的。”张国华告诉他,无论干什么事都要静下心来,任何时候你都要钻研。就这样,王琛带着这句话一直走到了今天。
张国华用一双“妙手”将自己精湛的技艺传授给代代青工,用一颗仁心将沉淀已久的匠心代代传承。他是徒弟们眼中的技能大师,更是徒弟们心中的人生导师。
回首一路走来的成绩与光荣,帘子布发展公司“首席技能大师”、平顶山市“鹰城好人”、河南省石化医药系统“大工匠”、2016“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当记者问起张国华什么是他眼中的工匠精神,他微微地笑着,眼神中流露着那份坚定:“把卷绕工作干好,一生专注做好这一件事。”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