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29 18:28 | 来源:中工网 2018-03-30 19:32:32 | 查看:427次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蒋刚:国之强“蒋” 百炼成“刚”
中工网记者 牛文娴
编前语:“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主要商业网站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紧密结合国家需求,他主持、主研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项目30余项。2018年他获评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他在科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3部个人著作,其中《工业机器人》获评“十二五”规划教材。
他获得知识产权授权40余项,包括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25项、软件著作权5项、外观设计专利5项。
他就是四川工匠蒋刚,凭着执著的信念坚持奋战30余载,攻坚克难,百炼成钢。
龙骑战神巨型六足机器人 受访者单位提供
“梦在哪,心就在哪”
“我从小就是机器人‘发烧友’”,蒋刚说。他从小就痴迷于机器人,最大的理想是长大后当一个机器人发明家。为此没少折腾,7岁那年就自己动手造出了人生第一台电动机,因为缺乏安全意识和防护措施,被电伤,但这并没有丝毫减少他对制作机器人的狂热。
“那个年代没有网络、没有电脑、没有手机,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有时真的是自己一个人瞎折腾,走了不少的弯路。为了获得更多跟机器人有关的知识,他就大量地买书、看书”。琳琅满目的图书给儿时的蒋刚构建了一个机器人世界,他“贪婪”地从中汲取着养分。他最喜欢的书是《科幻世界》、《电子世界》和《科学24小时》,只要走进书店,他就目不斜视地直奔这类书而去。
高中文理分科的时候,文理成绩均佳的他坚定地选择了理科,理由很简单——“学理科以后才能研究机器人”。凭着这份对机器人的执著,在大学本科专业的选择上,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当时非常冷门的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时候,以机械电子、信号处理和人工智能为主攻方向,从而获得了从事机器人研发所必须的“机、电、控”专业知识体系。
“‘四川工匠’称号是实至名归的荣誉”,2017年,四川省总工会联合五部门发起“寻找四川工匠”活动。初评的时候,有专家对蒋刚博士以教授身份参选“四川工匠”产生了许多疑问,但后来了解到,他是少有的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全能型”选手。
上学的时候,除了学习,他几乎所有的假期都跑到广东、深圳、重庆等地,到厂子里面去打工,当学徒。他认为,“工匠”是需要历练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万件事”。正是这些艰苦的历练,让蒋刚博士拥有了与一线工人相比也不遑多让的实践动手能力,成为四川省首届30名“四川工匠”中唯一的高校代表。
“一些小时候觉得是科幻的东西,现在在自己手中都变成了实物,这种感觉真的很神奇,也很有成就感!”。他对工作执著专注,十年如一日。正如郭沫若所说:“科学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
蒋刚在研制机器人零部件 中工网记者 牛文娴摄
“舍小家,顾大家”
2006年,蒋刚博士毕业后到西南科技大学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因成绩突出,被破格评为副教授。5.12地震的时候,他的小孩才3个月,妻儿在灾难中也需要关爱和帮助,在“大家”和“小家”都需要他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大家”。
“任何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像我这么做,这是使命,是责任”,蒋刚谦虚的说,但同事们深知他的背后,是无尽的辛酸。“无论什么时候回忆起当年这个决定,都会对家人产生深深的愧疚感!”他眼里闪烁着泪花。从5月12号到8月29号,他几乎没有回家,全身心地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
他带领机器人小组备战全国机器人大赛,5.12地震发生的时候,正是备战最关键的阶段。断水、断电、断气,城市供应系统陷于瘫痪,在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带领队员克服重重困难。机床没电,用钳工的方法硬是用手工制造了机器人零部件,完成了全部参赛备战工作。
为了躲避堰塞湖洪水,带领机器人小组“搬家”12次!多番劳苦,他都默默地坚持,从未叫过一声苦。作为当年唯一一个来自重灾区的机器人小组,征战全国强队,挺进全国八强,被授予最佳技术奖和最佳精神奖。
他获得灾后重建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绵阳市十佳岗位能手、绵阳市优秀教师、绵阳市军民融合领军人才、绵阳市青年文明号、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首届四川工匠、四川省科技创新团队、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等荣誉称号。
舍小家、顾大家,他带领团队躬行实践,“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眼泪的人,而是含着眼泪依然奔跑的人!”
蒋刚正在给学生团队讲解机器人知识 受访者单位提供
“强中强,王中王”
“普通的学生进不了我的团队,能进团队的学生不普通!”蒋刚博士2007年创立“先进机电技术创新团队”,每年从全校30000余名学生中遴选机器人爱好者,经层层选拔淘汰,最终确定60-70名优秀队员进行重点培养,这种万里挑一的精英培养模式,为国家输送了高质量的科技精英人才。他指导大学生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挑战杯科技大赛等,近年来累计获全国一等奖11项。
机器人是高技术的集合体,涉及机械、电子、控制、材料等多个学科,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非常多,也非常棘手。蒋刚博士带领团队成员深入开展结构设计、运动仿真、强度校核、数控加工、电路设计、传感检测、通信技术、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控制系统开发等技术研发,取得了突出进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授权40余项。
“强将手下无弱兵”,和蒋刚博士一样,他的学生们不仅具有扎实的技术功底,也完全继承了他吃苦耐劳的坚韧和执著,参赛备战,熬更守夜,苦干巧干,刻苦钻研。从2006年来到西南科技大学工作,他十余年如一日,致力于机电一体化、机器人技术研究,创立先进机电技术创新团队,为社会培养输送高端科技精英人才786人。
“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他,凭着一种信念坚持任泪水风干,宁折不弯在烈火中滤去渣子百炼成钢。(记者 牛文娴)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