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10 17:49 | 来源:科技日报 2022年01月10日 第05版 | 查看:488次
◎本报记者 魏依晨
搞农业科研,一定要多到田间去,多和土地、庄稼、农民打交道。只有知农、恋农、为农,时时事事为农民着想,才有可能取得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
——陈伦林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见到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陈伦林时,身穿白大褂的他正弯着腰在田里观察油菜的生长情况,身上背着蓝书包、手里拿着笔记本。
“你看,这些油菜长得多好,叶子多绿。”看到记者前来,陈伦林二话没说,便把记者拉到油菜地里,“显摆”自己的成果。
“每天睁开眼,我就想着这些油菜。来到地里,经常一干就是一整天。”陈伦林笑着说,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每年提供食用油约520万吨,占国内油料作物总量的55%,我国油菜需求量巨大。让老百姓吃上“好油”,是他一直想干的事儿。
为了研究油菜,陈伦林当了快20年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成了家常便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20年,陈伦林及团队成员育成的油菜品种“赣油杂8号”,其平均亩产达223.7公斤,创造江西省稻油轮作油菜机收实产单产新纪录。
上月底,首届“江西青年科技奖”获奖名单公布,陈伦林凭借在油菜领域取得的多项开创性研究成果名列其中。
加快油菜种子选育速度
陈伦林与油菜的缘分,始于2003年。
那一年,他在写本科毕业论文,研究对象就是油菜。2004年,他攻读发育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师从我国第一位农学博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孟金陵。
2007年,硕士毕业后,陈伦林加入了江西省农科院作物所油菜创新团队,从事油菜育种研究工作。
江西是我国最适宜种植油菜的区域之一,由于地域特点及品种特性差异,培育优良的油菜品种需通过异地夏繁加代,但即便如此,也难以满足高效育种的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陈伦林综合光周期、光谱、温度及株型等因素对油菜种子进行全生育期调控,率先创建了油菜“一年五熟加代”技术,仅用70天就能“孕育”出一粒种子,育种效率是传统方法的2.5倍。“这样一来,就能大大加快品种选育的速度。”谈及自己的科研成果,陈伦林眼中带着光。
成绩的背后,是陈伦林超过常人的付出。
“每天,我面对油菜的时间甚至比家人还多。”陈伦林笑着说,自从进行油菜研究工作以来,试验田、实验室、办公室甚至家里的阳台都成了他的试验场所。
陈伦林的家人说,他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着这些油菜幼苗。入冬前,他忙着培育壮苗;开春后,他守在地头等待油菜开花。
“我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家里人就种油菜,我对油菜的感情很深。”陈伦林笑着说。
此外,为了提升自己,2013年陈伦林在职攻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
给种植户送去致富“金点子”
“陈老师快帮我看看,我家的油菜是不是缺肥了。”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宣风镇种粮大户李金萍在“芦溪县种粮大户农业技术交流群”里急切地问道,陈伦林仔细看着李金萍通过微信发来的图片和视频,立刻给出了解决方案。
为农户们答疑解惑、出谋划策,送去一个又一个致富“金点子”,这成了陈伦林的另一项重要工作。
为了能实现增收增产,陈伦林及团队成员育成“赣油杂8号”等11个油菜杂交品种,实现了我国中南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油菜品种的互补配套。
“近三年‘赣油杂8号’的推广种植面积约为年均75万亩,是江西省种植面积最大的油菜品种。”陈伦林说,本地农民通过选种“赣油杂8号”,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收益。
近年来,“赣油杂8号”等强优势品种的育成与推广种植,扭转了省外品种长期主导江西省油菜发展的局面,为江西省油菜产业发展贡献了自主科技力量。
陈伦林送给农民的,不只是优良的油菜品种,还有成熟的配套技术。据了解,陈伦林及其团队成员针对江西省农作物机械化种植面临的突出问题(丘陵山地多、田块小、机械化程度低等),再根据不同油菜品种特性,研究出一套油菜高质高效生产技术,并将其教授给种植户。
据统计,上述新品种、新技术在江西、湖南、湖北等油菜主产区得到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达2338.06万亩,实现社会经济效益57.89亿元,为我国油菜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要让赣鄱大地开满油菜花
“如今,油菜不仅被用来榨油,还有很多其他用处。”陈伦林说,“比如,硫苷含量低、青饲产量高的饲料油菜品种可被用来制作家畜饲料,养育油菜花还能促进旅游业、养蜂业的发展。”
陈伦林每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待在田间,下田的日子,按他自己的话就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很多人说,他看起来不像个研究员,更像个农民。
他自己则说,搞农业科研,一定要多到田间去,多和土地、庄稼、农民打交道。只有知农、恋农、为农,时时事事为农民着想,才有可能取得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
“我有个花田梦,就是让赣鄱大地开满金色的油菜花,我觉得这一天并不遥远。”陈伦林在采访最后说。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