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载机飞行教官: 铺就“飞鲨勇士”养成之路(图)

发布时间:2021-12-31 18:40 | 来源:科技日报 2021年12月31日 第06版 | 查看:796次


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 万全摄

  在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有一个平均年龄30多岁的教官群体。他们先后培养出多批舰载机行,实现了零星培养到批量培养的新跨越,具备了昼夜间全时域教学能力,为航母编队体系作战能力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本报记者 张 强 

通 讯 员 孙 飞 杨 皓

  近日的一场特殊飞行,对年轻的飞行员曲坤来说意义非凡——

  当天晴空万里,北国冬日的阳光暖意融融。曲坤驾驶有着“飞鲨”绰号的歼-15飞机从辽宁舰返航,稳稳降落在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机场跑道上,取得了梦寐以求的航母着舰资质。

  在该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们的悉心培育下,包括曲坤在内的又一批年轻飞行员驾驶“飞鲨”,加入了“尾钩俱乐部”。

  这些年来,这个平均年龄30多岁的教官群体,先后培养出多批舰载机飞行员,实现了零星培养到批量培养的新跨越,具备了昼夜间全时域教学能力,为航母编队体系作战能力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舰载机训练团展开“拓荒之旅”

  2012年11月23日,对于航母舰载机事业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天,“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戴明盟驾驶歼-15战机在辽宁舰上实现首次成功着舰,中国航母舰载机飞行员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而这一天,参加航母舰载机飞行员选拔的孙宝嵩、王勇、杨勇正在北京体检。他们谁都不会想到,以后会从飞行员变成舰载机飞行教官,为实现百年航母梦培育更多的“飞鲨勇士”。

  舰载机飞行着舰操纵方式跟陆基飞行时完全相反,要采用“反区操纵”的方式。为了练好反区操纵,孙宝嵩和其他飞行员一道,把自己“绑”在模拟机上反复练习。

  星光不负赶路人,昼间航母资质认证考核的日子终于到了。

  那天,孙宝嵩率先架机着舰,稳稳地挂上了第二道索,随后,同批其他飞行员依次着舰成功!

  培养一支过硬的舰载机飞行员队伍,是航母战斗力生成的关键。

  舰载机训练团正式组建成立后,孙宝嵩等一批舰载机飞行员转身成为飞行教官,勇敢地扛起了舰载机人才培养的时代重任。

  还记得组建大会上,团长王勇双手擎着军旗发誓:“必须要扛起重任,将团队带好,把培养飞行员任务完成好。”

  “时代选择了我们,我们绝不能辜负这个时代。”孙宝嵩、王勇带领教官团队开始了一场“拓荒之旅”,最终构建出一套系统的舰载飞行员培养方案。

  近年来,低空战术机动、对地突击、空战对抗……这些实战化课目相继出现在该基地训练场上。一场场头脑风暴式的探讨,让教官们对实战化思想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一次次实打实的空战对抗,让教官们在不断逼近实战化的条件下检验战术战法。“我们一边探索,一边铺路,为的是让后来者踩着脚印,走得更实更快。”孙宝嵩说。

  在不断探索下,孙宝嵩等数名教官还顺利取得了夜间航母舰载机飞行教学资质,标志着该基地飞行教官群体具备了舰载机昼夜间全时域教学能力。

  培养舰载机飞行员有了清晰“路线图”

  若飞行员培养周期长,作战飞行时间就会短;培养周期短,作战飞行时间就会长。以飞行上限年龄起算,生长模式培养的舰载机飞行员的可飞时间,比改装模式培养的舰载机飞行员要长许多。

  那年,飞行教官期盼的海军首批生长期班学员如期而至。

  为探索生长期班学员上舰培养之路,他们倒排训练计划,细化质量标准,边组训边探索,最大限度激发学员潜能。

  随着首批生长期班学员全部成功着舰,一条以生长模式批量培养舰载机飞行员的路径,走上了历史舞台。

  “以前‘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有了清晰的成长‘路线图’。各类教材编印完成,训练逐渐步入正轨,对新学员每个阶段的训练内容、训练标准、训练要求都非常明确。”谈及培养模式的变化,孙宝嵩话语坚定又自信。

  经过摸索,他们成功打通了生长培养链路,形成了“改装模式”和“生长模式”双轨并行的舰载机飞行员培养格局,闯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舰载机飞行员培养新路,创造了单批次认证人数最多、平均年龄最小、培养周期最短等多项纪录。

  “空中最大限度放手,地面最大程度讲评”,是该飞行教官群体有效的带教培养方法。

  每一架次飞行结束后,学员都会拿到一个分数。这个分数不是教官根据印象打的,而是根据学员飞行的每一个数据给出的成绩。

  “飞得好与不好,数据来说话,我们有一套科学的数据打分系统。”飞行教官罗胡立丹说,这套数字化打分系统,是他与模拟训练中心副主任谭伟一起创新研发的。

  他们把数字化的训练培养理念融入飞行,将上千种数据绘制成一张张飞行曲线图,透过曲线图分析飞机姿态与图像的契合点,最终将庞大的数据流凝聚到教官手中那块小小的平板电脑上。

  记者看到,航母“尾钩俱乐部”的照片墙上,已从最初的几张照片,发展到现在密密麻麻的整墙照片。飞行员培养周期较往年大幅缩短,实现了零星培养到批量培养的新跨越。

  他们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

  在该基地采访,张超是绕不过的话题。2016年4月27日,年仅29岁的张超倒在了成为舰载机飞行员的“最后一个架次”。中央军委追授张超“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荣誉称号。

  “英雄折翼海天,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已经成为后来者前行的路标。”该基地政治委员李明说。

  2016年4月6日,飞行员曹先建驾驶歼-15战机升空训练,飞行中,突遇险情,飞控系统工作异常。为挽救战机,他放弃最佳的逃生时机,直至战机坠海前2秒才被迫跳伞,胸椎、腰椎、尾椎等多处爆裂性骨折。

  在医院治疗期间,为能尽快回到战机上,伤口刚拆线,曹先建就缠着医生为自己制订康复运动计划。从试着慢慢行走到慢慢蹲下、慢慢站起,他顽强地朝着自己的目标靠近……14个月后,他凭着惊人毅力和勇气重返蓝天,创造了身负重伤419天、术后复飞仅70天便成功着舰的奇迹。

  如今,已成为教官的曹先建说:“向海而兴,背海而衰。舰载机事业必须有人去干,那就必然会有牺牲。”

  去年12月16日,教官杨勇与战友驾驶战机进行高空课目训练。当达到万米高空时,战机突发告警,故障清单显示座舱失密。

  此时下降高度需要穿越民航航路,可能危及民航安全,杨勇没有贸然下降高度。座舱失密导致空气变得越来越稀薄,没过多久,杨勇听力暂时下降,与后舱战友沟通需要扯着嗓子大喊。

  生死关头,塔台立即与民航协调,指挥杨勇穿越民航航路,紧急下降高度。此时的杨勇由于缺氧和气压急剧变化,胸口像压着一块巨石,他强忍身体不适,顽强操作,与战友密切配合,成功返场,创造了奇迹。

  训练团政委邱建厂说:“他们用‘拎着脑袋干事业’的实际行动扛起使命、书写忠诚。”

  “我们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幸运儿。”采访中,新教官徐璨坚定地说,“是党和人民托举我们翱翔海空,是国家和军队的培养让我们成长壮大,我们一定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努力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舰载机飞行员。”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