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权科:把港珠澳大桥建成一流数字化大桥

发布时间:2021-12-31 18:38 | 来源:科技日报 2021年12月31日 第03版 | 查看:499次

卓越工程师

◎本报记者 矫 阳

  他长期从事桥梁隧道工程的勘察设计、科研、施工、技术咨询、建设管理等工作,坚守港珠澳大桥16年。

  作为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的技术总负责人,他全程主持了港珠澳大桥技术和科研攻关,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目前正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技术集成应用”研究项目。

  他就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分会副理事长、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成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

  1985年,23岁的苏权科进入西安公路学院攻读桥梁与隧道专业硕士,毕业后分配到广东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开始进行桥梁结构的设计、检测及科学研究。

  1991年底,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现代悬索桥汕头海湾大桥开始建设,采用的混凝土加劲梁的结构为当时同类桥型中世界第一。作为驻地监理工程师,苏权科在最短的时间里编制了一部针对悬索桥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的监理管理办法,起草了国内第一部悬索桥的《监理细则》。此后,苏权科亲历了多座桥梁工程的建设,相继完成的《桥梁施工违规纠正手册》《交通工程设施监理指南》和《桥梁施工监理方法与要点》等著作,成为行业工程人员必备书目。

  2003年,国务院批准开展港珠澳大桥项目前期工作,苏权科成为最初参与大桥筹建的13人之一。

  港珠澳大桥是当今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梁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

  要在台风、航运、海事安全、环保、景观、航空管制等诸多因素约束的伶仃洋上,建一座涵盖交通行业内路、桥、隧、岛等各项工程,设计寿命120年的跨海大桥,同时满足内地、香港、澳门不同的技术标准及法律法规,还要克服三地不同制度、语言、货币、观念的差异,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极具挑战。

  为拿出一个有境界有眼光的建设方案和标准,苏权科飞赴世界各地拜访世界级领军人物,观摩了上百座名桥;组织审查了几十万张图纸,反复论证修改了几百本设计施工方案。

  在国内多个顶级校企的专家共同努力下,苏权科带领团队设计的方案大胆采用了先进的装配化施工,研发建立了国内首条钢箱梁板单元制造自动化生产线,在世界上首次采用多工法、不对称、多塔斜拉桥的施工控制技术,完成3100吨巨型钢索塔整体一次吊装到位。

  提出了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新方法,建立了基于近似概率的质量与寿命定量关系模型,解决了120年耐久性设计施工难题,被国际同行称为“港珠澳模型”;基于温度应力仿真和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制订的混凝土防裂技术规程,创造了沉管预制百万方混凝土无裂缝的奇迹。

  港珠澳大桥建设期间,共开展科研专题约300项,累计投入近5亿元。2010年,由国家科技部支持立项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正式启动实施。作为总负责人,苏权科带领团队,经过十四年的探索与努力,攻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构建了跨海集群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的体系,有力支撑了工程建设,对我国大型跨海通道工程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2019年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技术集成应用”和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大跨海交通集群工程智能安全监测与应急管控”项目相继启动。“以前,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一流的物理大桥。未来,我们要把港珠澳大桥建设成世界一流的数字化大桥。”苏权科说。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