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十四五 出彩看崤函”系列报道之四 生态优先绿满崤函(组图)

发布时间:2021-12-26 21:10 | 来源:三门峡日报 2021-12-24 06:53 | 查看:607次

◆“开局十四五 出彩看崤函”系列报道之一

◆“开局十四五 出彩看崤函”系列报道之二

◆“开局十四五 出彩看崤函”系列报道之三

“开局十四五 出彩看崤函”系列报道之四  

生态优先绿满崤函

文/本报记者 马占方 王婉媚 图/本报记者 杜杰

绿色,是美丽崤函的主色调。  

这片“绿”,是肉眼可见的高颜值,是铺陈在崤函大地上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这片“绿”,是不断提升的幸福感,是蓝天白云常见、绿水净土常在的城市底色。  

这片“绿”,是深入人心的新理念,是引领三门峡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之路。  

“十四五”以来,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的新三门峡”,我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统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护好“蓝天绿水好空气,青山绿水白天鹅”。

▲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天鹅起舞,已经成为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的亮丽名片。

黄河水清绿意绕城

黄河蜿蜒流经三门峡206公里,长度和流域面积均占到全省1/4以上。  

冬日,沿黄生态廊道示范区段游人络绎不绝。看天鹅、游明清古枣林、赏千亩黄河湿地,这里成了网红打卡地。  

“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铭记在心。  

殷殷嘱托,落地生根。  

今年以来,我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谋划、综合治理、系统提升,全面启动湿地修复、植被修复、水质提升、泥沙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使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12月10日,在推进黄河流域(三门峡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会议上,与会人员凝聚共识,一致认为:要切实担负起三门峡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特殊责任,坚定信心决心恒心,坚决扛稳政治责任、历史责任和时代责任,把项目做实、产业做优、文化做强、生态做良,把作风锤炼得更加坚强,奋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作表率。  

责重山岳,落实为要。  

综合治理18条黄河一级支流。深入实施“四水同治”,扎实开展“清四乱”行动,关停沿黄排污企业800余家,境内黄河及其支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黄河岸边绿树茂密,生态逐步恢复。

修复百里黄河湿地。整体建成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21.6万亩,生态修复6.8万亩,4个黄河湿地公园向市民开放,白天鹅栖息地数量增加。  

建设千里城市绿廊。高标准打造复合型沿黄生态廊道,一期45公里全部连通;二期、三期工程正加快推进,路面工程年底将大头落地,桥梁明年7月可全线贯通。  

修复万亩矿山。因地制宜恢复生态环境,坚持“决不添新账、全力还旧账”原则,深入推进矿区国土绿化提速提质,高标准建设绿色矿山,加快沿黄矿区生态修复。  

牢记嘱托,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道路上,三门峡疾步前行。

▲如今的三门峡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生态文明带来的红利将更好地惠及大众、造福于民。

生态复绿焕发生机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  

黄河大“几”字形拐弯处,小秦岭巍然耸立。  

曾经掠夺式开采和粗放的冶炼方式,让小秦岭满目疮痍,沉疴缠身。  

退出1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关闭坑口1000多个、覆土种草120多万平方米、处理矿渣2586万吨,渣坡覆土70.9万立方米,栽植苗木80.7万株,撒播草种1.46万公斤,修复矿山环境面积2150亩。在三门峡,一场再造小秦岭的生态文明捍卫战让小秦岭生机重现。  

目前,林区空气负离子含量平均达到21900个单位,新发现11种植物、80种鸟类,5条发源于小秦岭的黄河一级支流水清河净。  

如今小秦岭重生了,清脆的鸟鸣声,潺潺的流水声,悦耳动听。  

10月14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论坛上,自然资源部发布了18个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小秦岭矿山修复为河南省唯一入选案例。  

根治顽疾,久久为功。  

9月5日,市委书记刘南昌,市委副书记、市长范付中带队深入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题调研安全生产和矿山秩序整顿工作并召开工作推进会,要求进一步厘清责任、解决问题,坚决守住“绿色底线”“生态红线”。  

设立林长、警长,一个坑口一个负责人,建立规范制度,开展防盗采专项行动……今年以来,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围绕“高质量保护”做文章,机关干部深入林区,和一线护林员同吃同住同巡护,共同守牢保护防线。  

标杆在前,奋勇发力。  

陕州区对沿黄15个矿山采取“一矿一策、分类实施”措施,湖滨区建立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一矿一策”有关问题台账,渑池县严格执行“停产、整合、严查、规范、修复”要求,各地扎实有序推进矿山修复工作。  

以小秦岭矿山修复为样板,今年以来,我市以生态修复为“突破点”,持续提升小秦岭生态修复成果、加大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力度、推进矿山修复,建设生态修复示范点,曾经的荒山矿山焕发出勃勃生机。  

矿山犹能变绿海,青山定然不负人。越来越多的绿荫,铺展在黄河两岸。

▲曾经满目疮痍、沉疴缠身的小秦岭,如今绿茵覆盖山坡,层林浸染,生态初步恢复。

绿水蓝天生态良好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叮嘱,也是我市人民的深切期盼和努力追求。  

今年以来,我市坚定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质量和水平。  

持续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用地结构调整,深化工业企业综合治理,强化臭氧协同管控,强化基础能力建设。  

持续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开展河湖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工作、开展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整治。  

持续打好土壤和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进一步摸清土壤环境状况,持续规范涉重企业环境管理,积极推进项目建设。  

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初步编制完成,积极谋划九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类产业基地建设,3个国家级基地已全部获批。  

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见证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和磅礴力量。  

截至12月16日,我市PM10年累计平均浓度为69.99ug/m³,全省排名并列第4; PM2.5年累计平均浓度为41.41ug/m³,全省排名并列第2,优良天数254天。1月至10月,全市12个国考、省考地表水断面达标率为93.3%,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  

生态环境好,引得天鹅来。在三门峡黄河湿地,目前超过1万只白天鹅如约而至,2021三门峡白天鹅旅游季成功启动。  

看得见的“环保成绩单”,擦亮了天鹅之城的生态底色。

▲每年冬季,观赏白天鹅的人络绎不绝,这里已经成了网红打卡地。

绿色发展行稳致远

生态,是发展的坚实基石。

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节点城市,三门峡正在加速推进绿色转型,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持续提升,初步形成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良好格局。  

大力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对传统黄金产业进行关停并转和高标准环保改造,积极引进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半导体等新兴产业,大力推进以苹果、香菇为龙头产品的绿色农业,以白天鹅为城市新名片,大力发展摄影基地、生态旅游等项目。  

双控倒逼推动绿色改造。以“三大改造”为基础,推动支柱产业实现脱胎换骨式改造,持续向产业链终端价值链高端延伸。  

多能互补发展绿色能源。大力发展风电、光伏、抽水蓄能、空气能等清洁能源,宝武清能源网荷储一体化绿色供电园区项目落地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卢氏清洁能源基地、灵宝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项目有序推进。  

生态建设激增生态红利。持续巩固生态治理成果,三门峡由原来的创建园林城市、森林城市逐步升级到创建摄影城、氧吧城和全国文明城市,初步实现了从资源型向生态型城市跨越的华丽转身。

▲白云朵朵,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着游人。

良好生态造福全市人民。如今在三门峡,绿廊绿道、城市公园等成为城市标配,骑行、步行等低碳绿色方式成为出行首选,近郊游、生态游成为新时尚。蓝天白云好天气、青山绿色新画卷,让市民尽享绿色福利。  

“青山未老,绿水可期”。当前,三门峡按下“美丽崤函”建设的“快进键”,全市人民凝聚起绿色发展的强大共识和强劲动能,阔步迈向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好明天,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新三门峡。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