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10-26 08:36 | 来源:解放日报 2010年10月15日 第6版 | 查看:571次
上海长寿敬老志愿者指导中心的志愿者带老人不出户游世博。
年轻的敬老志愿者为老人细心化妆,拍摄免费的金婚照。
明天是重阳节,但顾霖与他的上海长寿敬老志愿者指导中心并没有打算做什么。“我们不想再现‘老人在学雷锋日被安排洗了7次澡’的‘事故’。”这位“80后”负责人言语有些“刺”,他们为敬老院老人洗脚的节日活动已经延至本周日。
全国首家把老年人日托中心软件建设和青年人“孝道”教育相结合的民间组织,是顾霖对自己开展不到半年的敬老事业的定位。这位“80后”负责人口气有些“狂”,但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在许许多多与改革开放同行的中国独生子女一代感叹无力养老之时,他的敬老之路还将继续走下去。
不壮阔,但有点“幸福”
经常有人问我,一个快“而立之年”的年轻人,为什么放着好好工作不找,经常跑到养老院,不赚钱回家还要往里面搭钱?我只是坦然一笑,因为我也很难完全解释清楚。但有一点很明确,就是幸福。我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常会迷失自己,把冷漠归咎为城市生活压力大,把圆滑推托为职场成熟,我觉得很可悲。其实,敬老就是我的工作,我享受这份工作本身带来的幸福感,也希望把孝道推而广之,让更多人明白什么才是人世间珍贵的东西。——顾霖
重阳节前三天的下午,安远路的长寿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年轻的顾霖与另一位志愿者在每周一次地例行教电脑。白发苍苍的老人都很安静,有时请教,都称他为“顾老师”。
长寿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9月前曾作为顾霖的敬老组织办公室。今年5月,上海长寿敬老志愿者指导中心正式注册成立,是一支以建立敬老志愿者队伍、定期组织开展各式主题活动服务于老年人的公益组织。志愿者共有近200名,目前已走访近十家社区老年日托中心和敬老养老院,服务了数百位老人。
成立近半年来,活动看来常规:老年趣味电脑课堂、老年人生活护理小百科、视障人士敬老社区行、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当然,也有些活动挺新颖,或者说至少名字新颖,如佳片有约、耳朵想旅行、足不出户游世博、老年金婚公益照相。只不过,这群80%均为“80后”的志愿者,年龄最小的为高中生,团队交流主要通过网络群聊,对他们而言如此活动是不是过于普通了?
顾霖翻出了一大叠活动记录。每一次活动,他都参与前期策划、联络,并在活动当天到现场与志愿者一起收集老人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志愿者的收获感言。
参加“老年金婚公益照相”的张阿婆说:“记得上一次和老伴照相是40多年前,几经搬迁相片也遗失了,今天感谢你们办了这么好的活动,让我们重温那时的甜蜜,也弥补了终身的遗憾。”
参加“老年人生活护理小百科”的志愿者小徐说:“有一次在湖南社区活动后,社区派车送我们回去,一位婆婆坐在我旁边,头靠在我肩上,摸摸我的脸说好喜欢我,我觉得特别温暖。”
还有一名已经两年没有回家的外地志愿者,觉得自己在上海没有混出名堂,无颜回家面对长辈。通过活动中与老人的交流,他领悟到其实老人在物质上并不要求晚辈什么,他们缺的更多是每天的问候。他说,从此“敢回家了”。
当然,这过程中仍然 “没有多少壮阔的东西,也不大可能有”。在顾霖看来,他的无法停下,原因只是那一点“幸福”。
“其实,老人也只是喜欢和我们接触,看到年轻人就开心,并不在乎有什么新奇特的,更在乎的是持之以恒。”顾霖认为自己的努力很必要,眼下,他已经把深受老年人喜欢的活动汇集成册,通过“点菜”的菜单化服务模式,促进组织标准化发展。
为长辈洗脚,生平首次
也有朋友会问我家庭情况,是否对自己父母孝顺,这样的工作家里是否支持。其实“孝”可以大到数十年如一日赡养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也可以小到每天对父母的一句问候,全凭一颗心,只要心在,什么形式都是次要的。至于生计问题,我想每个人对物质生活的态度不同,追求财富无可厚非,通过能力改善生活环境也值得鼓励,但我比较知足。知足者常乐。——顾霖
你为父母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洗过脚吗?
顾霖回答:没有,但等他们老了,我会的。
这个重阳节的活动,顾霖与志愿者们商议后确定为——“弘扬中华孝道、倡导感恩行动”为长辈洗脚活动。那一天,他自己也会去。这将是他第一次为老人洗脚,他相信也是几乎所有“80后”志愿者的第一次。
1980年,国家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号召“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一年之后,顾霖出生;再之后两年,他的妻子出生,两人都是典型的时代和政策造就的“独一代”。如今,对于曾被广泛指责娇气自我的这一代人而言,三十而立,面对父母的日渐衰老,赡养问题初现端倪。
2000年,顾霖自苏州大专毕业后来沪,他此前与此后8年的人生经历实际上都与敬老无关。经常与父母聊天谈心吗?不会。为父母捶背做饭吗?也几乎没有。
变化,自2008年的冬天开始。上海某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及综合型助餐服务示范点筹办,在一家餐饮企业工作的顾霖被派驻当运营经理。这是他初次与老年人交流如此密切的时光,也是他反思与改变的“阵痛期”。
“那么多空巢老人,远不仅是吃饭有没有着落的问题。”寂寞的老人,越来越多地把这位分内工作是餐饮的年轻人当成电脑老师、英语老师和沟通伙伴;而顾霖,也把工作日益拓展到其他活动领域。如此一来,与企业的商业诉求发生冲突。今年3月,顾霖离职,两个月后创办自己的敬老组织,从白领变为“只出不入”的志愿者。
初衷很简单,为了让老人不再寂寞。今年7月,开设电脑课,学生五六名。8月中旬课程结束,学生施老伯说买了两本教材想继续学,于是约定每周一课,此后学生又增至四五人。但这每堂一个半小时的课程,至少有一小时在聊天。
“上海的老年人很有都市特点,尤其中心城区的,多受过教育,子女也很有成就,因此对自己的期望值更高,越发沮丧于与时代脱节。”顾霖说,在这座全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的城市,让人数众多的老年人保持与时代同步,对迎战城市老龄化挑战“很重要”。因此,这堂不像电脑课的电脑课,他还会继续。
每位老人都是一本书,希望所有人细细阅读——这是顾霖现在的看法。
期待“习以为常”那一天
还有人好奇,说你可以每礼拜抽时间去献爱心,为什么要全身心投入呢?这个问题其实是现实问题。通过这几年的观察,我发现老年人希望的是长期性、日常性的关爱,所以我觉得我有必要来跨出这一步,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支持、加入我们。到所有人都觉得我做的事不稀奇的那天,我想一定很美好;我相信那一天必将到来。——顾霖
用“只出不入”的志愿者来形容顾霖,其实并不精准。
现在的他确实没有收入只有开销,5月至今已耗3万多元积蓄。然而,他并非纯粹的志愿者,甚至不喜欢被称作“志愿者”。
敬老组织,是顾霖所称之的“创业”。身为“80后”的他认为三十而立,事业转型正当其时。他的理想状态是市场化: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第三方,并对美誉度较高的给予奖励;企业也每年坚持一定比例的投入来赞助合作,以促进专业化敬老组织工作正常开展并日益完善。
“非盈利组织,不代表‘只出不入’,事实上只有收支平衡才能保持生命力。”顾霖说他的行为“没那么理想化”。
作为与改革开放同行的“独一代”,他所处的也是四个父母、夫妻两个、一个孩子的“421家庭”,他也有独生子女夫妻身负的所谓 “不可承受之重”:每月要还房贷,家中一辆小车,女儿还不到两岁。
每个月,他从以前工作的积蓄中给自己开了一千多元的“工资”;平日里,他和妻子“下馆子”最高档是肯德基。幸而,当白领的妻子“刀子嘴豆腐心”,嘴上说着“烦死了”,但仍然客串活动志愿者。
不过,顾霖要的可不是“感人肺腑”,他期望的是“习以为常”。
待上海世博会结束后,有一名世博志愿者将加入他的队伍,成为第二位全职工作人员,预算工资也就是千余元。此前,策划活动、更新网站、对外宣传、与企业谈合作,都是顾霖亲力亲为。他相信,只要耐住一段时间的寂寞,在当下志愿者井喷时代,敬老组织的生存并不难。眼下,就有家网络公司通过某基金平台捐助了二手办公家具。
从汶川到玉树,从奥运到世博,作为志愿者中令人瞩目的群体,“80后”在以行动改变着人们对他们的印象。顾霖说,今后活动形式将不断丰富,由目前的12项增至30项,需要更多的志愿者参与。他有理由期待并相信,到今年年底,他的敬老组织的志愿者人数将突破500名。
等到老的那一天,顾霖打算每天一睁开眼就去他的敬老组织,想睡了再回家。“人老了,来这里会充实一点,快乐一点。”他坚信,到那个时候,他为每个志愿者开通的“时间银行”服务,其中他的“存款”足够支取满满的快乐。(本报记者 林环 实习生 董雅玲)
(责任编辑:孙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