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2-07 16:42 | 来源:中工网 2021-12-06 08:25:34 | 查看:763次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黄榆
初冬时节,正值云南红梨果树一年中的关键生长期。
全国先进工作者、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舒群和她的团队成员,正在第二代红梨“彩云红”示范园里手把手地指导果农修剪果树,传授现代农业栽培管理技术。
从事农业科研30余年,舒群带领团队成功选育出7个新品种的红梨,在全省带动1.8万余户果农种植红梨20余万亩,让10余万农民实现脱贫致富,是果农们心目中的“红梨妈妈”。
11年育出“风味”红梨
1985年,舒群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毕业后,来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工作,主要从事云南温带果树研究,先后主持完成了30余项国家部委和地方科研项目。
1998年,舒群与新西兰皇家园艺所开展合作研究,进行红梨品种筛选试验。没有科研经费,她就自筹资金修建了一个500亩的实验基地,培植、浇水、施肥……一切都亲力亲为。
“云南的气候条件对种植业来说极为独特,这块宝地本应量产高端水果。以前云南曾大面积种植砀山梨,但受气候条件影响,没能量产。后来,我们从新西兰引进红梨,结合云南自然条件,进行引种筛选,最终取得成功。”舒群介绍说。
“来,尝一下二代红梨,这是我花了11年时间选育的品种,皮薄汁多、果肉细嫩、耐储运,梨的‘风味’更浓。”见到记者,舒群随手递来几个红梨。
身为一位农业专家,舒群特别强调了“风味”二字。
记者接过梨,咬上一口,果汁在口腔里四溢,香甜在味蕾上奔涌。
“相较于第一代红梨,第二代‘彩云红’的色泽更鲜艳,耐储性更强,口味也由酸甜改进为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的纯甜。”舒群介绍说,“彩云红”采用先进的预冷库降温保鲜技术,鲜果采摘后立刻进行至少24小时的冷藏处理,且全程使用冷链运输,大大降低了红梨在运输途中的损耗。
“三天不进果园心就慌”
“我是真的喜欢红梨,一辈子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太不容易了。”舒群说,让红梨飘香“彩云之南”,走向世界,一直是她的梦想。
她的同事告诉记者,在单位办公室里很难见到舒群的身影,但只要去基地找她,一找一个准。
“三天不进果园心就慌。”舒群说,自己愿意待在田间地头,和土地亲近。
与红梨结缘后,舒群一直致力于云南红梨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研发推广。
第一代红梨的诞生,破解了云南梨产业品种单一、种植技术落后等关键技术难题,使云南红梨的各项指标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舒群带领团队通过不断对比研究,培育出新一代红梨“彩云红”,在安宁、泸西分别建有2个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一体的高标准千亩示范园,全园采用现代农业技术,节本省工效果明显,实现了果品的现代化生产,为下一步“彩云红”在全省大规模推广种植提供了科学指导。
让果农拿到真金白银
舒群清晰地记得,2003年,在安宁市相关部门支持下,她带领团队准备给农户的果树进行嫁接,并对果农进行技术培训。当舒群和团队进入村民家中动员种植红梨时,很多村民都表示,白天要干农活,没有时间。舒群就与他们约定在晚上10点集中培训,然而,等到了约定时间,来参加培训的村民还没有技术人员多。
“果农不看到真金白银,很难认可新鲜事物。”为了让研究出的红梨新品种更好地走进农户、走向市场,舒群带领团队成立了云南红梨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率先提出“科研+农户+公司”模式,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如今,时常会有前来参加培训的农户向舒群表示感谢。每当这时,一种成就感总会在她心里升腾。
目前,云南全省种植的红梨品种100%来自舒群及团队的培育,实现农业产值24亿元,对农户培训累计达3.27万人次,覆盖1.8万户果农,户均年增收1903元。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