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2-03 15:36 | 来源:中工网 2021-12-02 15:31:37 | 查看:468次
12月1日,2020年度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召开。在此次科技进步奖中,两位一线职工项目获得了科技进步二等奖,分别是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于天刚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杨建华,他们在一线工作中不断创新,为所在企业、所在行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上海市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钱美刚与上海爱登堡电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潘阿锁获得了科技进步三等奖。
左图于天刚、右图为杨建华
立足一线 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
作为一名一线工人,杨建华告诉记者,自己的这个岗位是比较辛苦的,不仅工作环境艰苦,工作强度也很高,经常需要做一些重复性操作,而这些完全可以用创新改革去解决。“所以我一直创新,也是为了把自己解脱出来。”杨建华笑着说。
中国是钢铁制造大国,年产量超9亿吨,占全球50%以上,其中96%以上由连铸生产。连铸是钢铁生产流程中质量控制最关键的环节,每年因铸坯质量和铸机设备异常导致的损失达上百亿元。
目前,困扰国内外连铸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围绕高等级产品质量、成本、设备等要素的一系列疑难问题的处理,尤其体现在挑战常规连铸设备性能和工艺手段的“吉帕级”高性能汽车板等产品的生产与质量控制上。
另一方面,大数据和智能化应用正在连铸这个环节蓬勃开展。但迄今为止,包括奥钢联和新日铁这些行业翘楚也只针对铸机某一子系统进行局部开发、应用。韩国浦项制铁于2019年开发的铸机诊断系统“PRISM”,其应用范围仅限于设备管控,也没考虑关键位置新增传感器的研发应用。
此次获奖的《铸机状态智能诊断系统》就是在此背景下,长期扎根生产一线的杨建华结合其十多年对国内50多台次铸机异常诊断的实践,围绕生产操作、设备维护、工艺质量控制间相关参数的逻辑应用等,开展了100多项现场攻关和技术创新的成果。
杨建华表示,工作中的不断创新,得到了大家认可,这对他而言也是一种激励与勉励。
过程枯燥 要耐得住寂寞
高压架空输电线路是国家电力能源输送的大动脉,近年来我国220kV及以上输电线路建设以30000公里/年左右的规模增长,统计表明平均每15公里就有1处需要跨越高速公路、铁路、高铁、高压输电线路等重要设施,且数量和重要性逐年增加。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输电线路施工工程师于天刚的《双臂液压推进硬封顶格构式大型跨越架的研制及应用》项目,对提高跨越施工机械化水平和本质安全有突破性意义,得到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专题推广,被列为输电线路全过程机械化施工技术重点装备,全国各送变电企业直接或间接应用。
于天刚说:“我从技术员、班长做起,继承前辈的方法和精神。多年来走在技改前沿,带教技术人员累计60余人、技术交底和各种交流不胜枚举。”目前,于天刚的创新算法、技术方案、技改创新成果等成为公司线路专业典范传承。
在公司的支持下,于天刚于2017年成立了工作室,进行重大技术专题攻关,目前重点是长江大跨越数字化施工和超导电缆敷设技术攻关。
在他看来,工匠精神的诠释有四个要点:一要肯干、能苦干、会巧干。施工管理千变万化,管和管好差距很大,需要创新;二是带领大家都会干。俗语说一将无能、累死千军,方法要大家受益和认可;三是过程多是繁琐枯燥的,要耐住寂寞。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不能急功近利;四是立足现场、善于发现,做最需要的事。
(据劳动报消息 劳动报记者 王嘉露)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