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27 21:50 | 来源:中工网 2018-05-05 08:15:54 | 查看:787次
——记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经理部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彭文卓
2018年3月,一部名为《厉害了,我的国》的纪录片登上了中国各大院线。其中,港珠澳大桥项目作为开篇的重大工程,令亿万观众为之震撼,也让人们记住了一个名字——林鸣。
林鸣主持建设的岛隧工程是港珠澳大桥难度最大的部分,由两座10万平方米的外海人工岛和一条6.7公里的沉管隧道组成。这是我国建设的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其建设难度远远超出了人们最初的预想。
“能够做这样一个工程的总指挥,把所学、所长、价值、智慧尽情发挥,还有比这更好的事吗?”他全身心投入祖国的路桥事业,孜孜不倦,无怨无悔,带领团队完成了这几乎不可能的世界级挑战。
敢为人先的挑战者
要将33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约8万吨的庞然大物生产出来,在茫茫大海上拖行10多公里,在40多米深海依次完成厘米级精准对接,是怎样的概念?
这是林鸣和他的团队最初没有料想到的挑战。大桥建设难度最大的部分,便是在外海铺建一条6.7公里的沉管隧道,实现桥梁与隧道的转接。
在港珠澳大桥建设前,中国在此领域的技术积累几乎是空白。工程筹备阶段,林鸣的团队掌握的全部资料只有一张3年前在网上公开发表的沉管隧道产品宣传单页。
没有任何先例可循,林鸣拿起这张宣传单页,带领团队开启了这项世界级顶尖难度的技术攻关。林鸣说:“即使我们的起步是‘0’,往前走一步就会变成‘1’!”
无数个日日夜夜,天马行空的头脑风暴与脚踏实地的研究论证交织。2013年5月2日,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E1沉管出坞浮运,世界最大的海底沉管隧道施工开始了“首秀”。整整五天四夜,E1沉管顺利安装就位,开创了中国外海沉管隧道建设的先河。
勇于担当的建设者
林鸣的一生中有无数个难忘的瞬间。但最难熬的,还是E15沉管第三次尝试对接的时刻。
2015年3月24日,E15沉管在拖船和安装船牵引下再次“驶向”施工海域,准备第三次水下对接。前两次命途多舛的安装已经让工程停工百日,而这一次又将遭遇什么样的意外?
E15沉管安装遭遇的困境,是大家没有预料到的。
——2014年11月,E15第一次安装因海底泥沙淤积受阻。
——2015年2月,E15第二次安装,因基床面突然出现大面积的异常堆积物,再次回撤。
恶劣的浮运自然条件、回拖沉管技术的尝试与人的情绪风险因素交织在一起——这似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轻松成功,还叫什么世界级工程?”林鸣从不知道什么是“屈服”,他带领团队不屈不挠,科学应对,最终完成了E15沉管精确对接安装。
人工岛快速成岛、深埋沉管结构设计、隧道复合基础、大型沉管工厂化预制、外海沉管浮运安装……他们在这个“超级工程”中不仅解决了许多世界级难题,同时带动了我国外海沉管装备、工艺技术、工程管理技术的发展,形成了400多项技术专利。
精益求精的团队
2015年5月,58岁的林鸣收获了一枚金色奖章——全国劳动模范。“这座大桥上的建设者们都是劳模,我们是一支铁打的团队,我们的工程是一个民心工程。”他把奖章挂在了港珠澳大桥的模型上。
外海沉管隧道安装因其难度巨大而被誉为“走钢丝工程”,林鸣经常对建设团队讲:“我们就是‘走钢丝’的人,而且是世界最长、行走难度最大的‘钢丝’。项目施工前后需要经过几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做到零质量隐患;项目上有上千个岗位,每一名施工人员都不能懈怠。所以,这是一场上千人一起‘走钢丝’的持久战,任何环节都不能有丝毫的大意,必须拿着显微镜去走,严之又严、细无止境。”
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办公楼会议室里,林鸣设计了一面“一线员工笑脸墙”,数百幅照片记录了项目一线建筑工人工作、生活的平凡瞬间。这些照片大多是林鸣在施工现场拍摄的,工人们是他镜头里的主角。
林鸣说:“我们的工程都是工人们一点点完成的。要让工人们感受到这个单位、这个社会对他们的尊重。有尊严的工人,才能干好工程。当他们感觉到这种尊重时,就一定会成为更好的工匠。”
每天10公里的长跑,是林鸣多年的习惯,风雨无阻。
2018年2月6日,历时7年的港珠澳大桥建设全部完工。林鸣用他自己的方式与这座大桥告别——跑完全程56公里。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