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22 19:17 | 来源:中国军网 2021-11-19 07:03 | 查看:914次
祝榆生:传奇独臂总师
■杨元超 刘明明 汤 伟
第81集团军某旅坦克分队驾驶某型坦克进行野外机动。詹奕坤摄
最近,第81集团军某旅组织的某型坦克射击演练的场景在网上热播,赢得网友纷纷点赞。一时间,这款坦克的幕后英雄——祝榆生总设计师再次走进人们视野。
祝榆生的一生,堪称中国兵工的一部奋斗史。抗战时期,他被我军官兵誉为“兵工奇才”,其研制的石头地雷、平射迫击炮等武器屡建奇功;新中国成立后,他辗转于多所兵工院校、科研机构,参与了多种陆军武器装备的研制。
祝榆生的一生,写下了一段段传奇故事。为排除炮弹故障,他挺身而出,失去右臂仍坚守在兵工科研事业一线;为打造国之重器,年近古稀的他临危受命,历时15载研制出国产先进坦克。
铮铮铁骨,磊磊胸怀,祝榆生用一生的奉献与坚守,筑起中国兵工的一座丰碑。
天生的“兵工奇才”
1945年,新四军七师攻打日寇占领的枣庄。城墙坚固,前线官兵一筹莫展,上级命令祝榆生前去助战。
冒着枪林弹雨,祝榆生悄悄潜行到城墙外沿。一番测量比对后,他找到了一段便于安放炸药的位置。为弥补黑火药威力的不足,他想到了“集团装药”的爆破方法。
“你能炸开城墙吗?”师长谭希林问。
祝榆生胸有成竹地回答:“炸不开,我负责。我要1300斤炸药,少一斤也不行。”
战斗打响后,祝榆生起爆炸药。顷刻间地动山摇,两朵巨大的烟团腾空而起,坚固的城墙迅即被炸开一个十几米宽的大缺口,部队一举突破城防,谭师长大为赞赏:“真是一个‘兵工奇才’!”
此时的祝榆生只有27岁,却已是身经百战的战士。18岁那年,在老家重庆当银行职员的他,看到日军战机在我国领空肆意横行,决心来到延安投笔从戎。抗大学习后,祝榆生调到山东敌后战场,开启了兵工报国的科研人生。
“我就喜欢搞这个东西。”祝榆生回忆,缴获到的日军武器,他都要拿来研究一番,很快就掌握了制造原理。
电影《地雷战》有一段精彩的情节:抗日军民故意让敌人把地雷偷走,待敌人研究时却突然爆炸,炸得他们人仰马翻。
这个能够延时爆炸的土地雷,正是出自祝榆生之手。当时,只有初中文化的他,成功研制出20多种武器。
事业掀起高潮,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一次,已是华东军政大学教育处处长的祝榆生,示范迫击炮发射时发生卡弹故障。
“走开!让我来!”祝榆生紧急疏散人群,孤身一人排除故障。没想到,炮弹突然爆炸,巨大冲击力把他炸飞,祝榆生永远失去了右臂。
在大多数人看来,祝榆生的人生将步入拐点,不会再从事兵工事业。然而,成立不久的哈军工,多了一位“大校学员”,祝榆生的人生自此掀开新的一页。
“一本活字典,永远在钻研。”这是同学们对祝榆生的评价。担任哈军工二系副主任的祝榆生,既当教员又当学员,他揣着课程表几乎听遍了所有与兵工有关的课程。
祝榆生坚信:手臂不在了,大脑还在。只要勤学习、多钻研,就能搞兵工!他先后在多所军校、科研机构担任领导职务,参与了多型武器装备的研制工作。
敢拍板的科研专家
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阅兵,新型坦克驶过天安门时,现场观众一片沸腾。
“我们终于有了国产先进坦克!”观礼台上,81岁的祝榆生激动不已。
时针往前拨回15年,我国新一代坦克刚刚立项,上级给的定位是“能跟世界先进坦克抗衡”。此时,我国上一代坦克尚未定型,研制新一代坦克谈何容易。
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邹家华想到老朋友祝榆生: “他打过仗,知道部队需要什么样的武器。他还参与过大量武器装备改进工作,经验丰富、学识渊博……”
面对好友的邀请,祝榆生有些犹豫:自己从没搞过坦克设计,而且已过花甲之年,还能不能挑起这副重担?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祝榆生下定决心,再苦再难也要把新型坦克搞出来。
当时,计算机和数控机床在国内屈指可数,有人说他“不知深浅”。面对外界质疑,祝榆生拍板决定:靠“高综合、系统取胜”,通过不同学科理论的集成、匹配,克服技术基础薄弱、零部件落后等问题,让坦克火力和防护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发动机是坦克的动力之源,关乎坦克的作战和生存能力。当时,国产发动机技术落后,是引进国外还是自主研发,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祝榆生认真研究了国外某型坦克发动机,发现这种发动机不仅引进加工成本高,还要增加坦克体积才能容纳。
在祝榆生的最终设计图纸上,新型坦克设计得更“矮”一些,进一步减轻了坦克战斗全重。新型坦克变“矮”后,中弹面积小,生存能力更强。
还有一次,在新型火炮口径的设计上,众人意见发生分歧。详细调研后,祝榆生再次拍板:“不能搞东西方风格之分,而应该按照研制目标来设计我们自己的坦克。”在后续试验过程中,祝榆生坚持采用大口径主炮,其炮口动能超过国外同类型坦克,火力大大提升。
当年已过古稀之年的祝榆生参会发言。 作者供图
“新型坦克研制需要两种人,一种是擅长某个技术领域攻关的专门人才;另一种是对坦克的火力、火控、车体和炮塔等分系统都有所了解的通才,祝总师就具备这种能力。”在该型坦克副总师傅宝玉心中,祝榆生好学和钻研的劲头,深深感染着他,为后续研制坦克打下坚实基础。
我国“经理式”总师
深秋,北京西郊槐树岭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某研究所,寒风萧瑟、满地金黄。今年10月23日,是祝榆生逝世7周年纪念日。这一天,研究所工作人员自发来到单位史馆,宣传片里播放着祝榆生的英雄故事。
那一刻,穿过时间的年轮,祝榆生仿佛化作年轻的模样,站在青年一代的身前。
在很多人心中,这位老人并没有走远。祝榆生的同事陈明珠回忆说:“祝老是我国掌握设计、经费和用人全权的‘经理式’总师,生活上却是出名的‘抠老头’。一碗米饭、两碟小菜就是一顿饭,他吃得香甜。招待所服务员给他缝制的椅套,他一坐就是20多年。”正是这位“抠老头”,在新型坦克研制项目中,给国家节省了一大笔经费开支。
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某研究所原所长王天民心中,没能让祝老住上好房子是他一生的遗憾。走进祝榆生的家,朴素简单的陈设令人动容:一套旧沙发,一把硬板椅子,一个写字台,仅有一个用玻璃罩着的新型坦克模型显示着主人的身份。
考虑到卧室冬天寒冷,王天民为祝榆生找好新房,他却说:“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我已经很满足了,很多和我一起参加革命的同志还没活到今天。”
祝榆生每次出差,洗衣服是一个难题。有一次,与祝榆生一起出去调研的傅宝玉,看到了难忘的一幕:祝总师先是将衣服挂在暖气管上,用牙齿咬着衣服一角,再用另一只手使劲拧、搓。
“再难也要自己做,他绝不会麻烦别人,也不会在差旅费中加上一笔洗衣费,这就是祝榆生。”傅宝玉说。
“我在祝总师手下工作20多年,很少看到他休假。他酷爱学习,一有时间就研读国外兵器杂志。”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李春明记得,当祝榆生看到精彩内容时,会把其他年轻设计师叫到办公室一起讨论。
“有您在,没有奖金也要好好干!”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毛明回忆说,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正是在祝老的感召下,已经决定下海经商的他又重返兵工队伍。
祝榆生一生看淡名利,对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20万元奖金和每月4000元的专家补贴,他分文不取,他说:“新型坦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大家一起做的工作,年轻人比我更需要鼓励和荣誉。”
2014年10月23日,96岁的祝榆生走到人生最后时刻。弥留之际,他对子女提出一个愿望:“替我再交一次党费,把遗体捐献给国家。”
不惧艰险攀高峰,只留清名在人间。与祝榆生并肩奋战多年的战友们,仍在争分夺秒地投入到新型坦克改型的研究中。今天,祝榆生心心念念的先进技术,在改型坦克上一一得以实现,一大批中青年专家挑起重担……祝榆生当年“一代产品、一代能力、一代人才”的设想已经成为现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