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9-19 16:09 | 来源:重庆晨报 8-01 07:17:35 | 查看:767次
刘雪庵(1905-1985),今重庆铜梁人,著名作曲家。抗战时在渝创办《战歌》《音乐月刊》杂志,作有《上前线》《长城谣》等歌。
抗日救亡歌曲《松花江上》曾被万众传唱,它是《流亡三部曲》的第一首。《流亡三部曲》的后两部《流亡曲》与《复仇曲》,却很少有人提及。这是怎么回事呢?
刘雪庵在《战歌》(由刘雪庵自费编辑出版的音乐期刊)1938年1卷6期发表了《流亡曲写作的经过》: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刘雪庵等众多爱国人士准备赴武汉继续抗战,但由于战事,他们一行却颇费周折,于是先搭乘“绥阳”号轮船到香港,然后转乘“泰山号”轮船去广州,再改乘火车经长沙最后到武汉。11月30日在“绥阳”号轮船上,刘雪庵与时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内委会主任的作家江陵相遇。当时,张寒晖创作的《松花江上》一曲传遍了全中国,到处可听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的歌声。他们谈到《松花江上》,都认为词曲俱佳,是一首好歌,只是在情绪上太哀伤低沉了。于是刘雪庵萌发了一个念头:为它续作两首歌,联起来称为三部曲。第二部作为一个过渡承前启后,由原来的沉痛哀伤逐渐转为激昂雄壮,以振奋抗日人心。
于是,江陵写了歌词,刘雪庵即在船上谱曲,完成了第二部,歌名《流亡曲》(又名《离家》)。江陵与刘雪庵到武汉后,又合作写出了第三部,歌名叫《复仇曲》(又名《上前线》)。他们将《松花江上》《流亡曲》《复仇曲》合并成《流亡三部曲》,当即指导流亡学生排练,在中国戏剧界支援各地抗敌军联合大公演时首次演出。之后又在《战歌》上发表。
《流亡》曲谱
从此,《流亡三部曲》传遍全国各地,成为当时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抗日歌曲,对激励广大民众走向抗日战场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建国以后,《松花江上》一曲仍然流传,上个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指示,将《松花江上》编进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经过长时间的冲刷,后两部《流亡曲》与《复仇曲》,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原标题:刘雪庵与《流亡三部曲》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