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9-13 00:30 | 来源:南京晨报网 2010-06-29 07:33:41 | 查看:1025次
常德盛(右二)与村民在一起劳动(中国好人网配图)
2004年3月27日,初春的上午,温家宝总理来到江苏常熟一个偏远却远近闻名的小村——蒋巷村。在这里,总理看到复垦的千亩良田,繁花似锦的村民别墅,年销售额达数十亿的村级工业园后,十分欣慰,对身边的村党委书记常德盛说:“你这个村叫做全面发展,农业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民富裕。”
在蒋巷村干了44年的常德盛,是怎么让蒋巷村这样一个偏僻的村庄成为全国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近日,晨报记者走进蒋巷村,寻求常德盛的故事。
“农业兴家”愚公挑担填高千亩洼地
常德盛,党的十六大代表,蒋巷村掌门人,常穿一双黑布鞋,精瘦干练,眼神有力。44年了,从农业起家到工业发家再到旅游旺家,常德盛说,他不愿意落在时代后头。
“四十多年前的蒋巷,是一个‘小雨水茫茫,大雨成汪洋’的穷村,村民过的是‘十年九涝一旱荒,半年瓜菜半年粮’的穷日子……”1966年,22岁的常德盛先任大队长,后任村支书。上任那天,他发誓要把蒋巷村建设成为幸福乡村。
那时的常德盛是任阳农业中学的毕业生,只当过一年多的记工员,党龄才3个月。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开个全村的骨干会,发动大家齐心协力,把生产搞上去,让社员们多从生产队里分得点口粮。
没有大队部,他便向村民借了一间房子。可怜这里只有一张破方桌,四条长板凳。为了让到会的人都能有地方坐,常德盛向各家各户借凳子。谁知他一连跑了好几家,居然没能借到!
“借不到凳子,就站着开吧!”他咬了咬牙。这个会,大伙全都站着,足足开了5个小时。
1968年,平坟墩、倒杂树、挖深沟;1975年起,平整土地、填河填浜;1982年起,筑路建渠、建设规格田;1992年起至今,路、渠、田、林标准化建设,常德盛身先士卒,带着村民一个接着一个搞整治行动。四组村民邹阿元至今还记得,有一年大年初一早上,天蒙蒙亮,他看见地里有个人影在晃。走近一看,竟是常支书,他脱得只剩一件衬衣,默默地挑土填河。
一代“愚公”为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付出了代价。在蒋巷,包括常德盛在内,不少上了年纪的人腿都有点罗圈,那是青年时代挑土担子压出来的。人压矮了,千亩低洼地却硬是填高了1米多。
“1975年,我们就进入苏州地区水稻单产第一名,1979年实现水稻、三麦亩产超吨粮的农业先进村。”常德盛说,正是和村民们的苦干,蒋巷村完成了“农业兴家”过程。
如今,蒋巷村建成了“蒋巷生态园、常盛工业园、村民新家园、农民蔬菜园、无公害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四园一基地。去年尽管遇到国际金融危机,但全村三业经济总量仍然达到12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还有社区股份制分红4000元,村民也全部住进了别墅。
“工业发家”跑供销差点付出生命代价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们曾被人讥讽为‘产粮巨人,经济短腿’的‘老模范、新后进’。”常德盛说,在他的词典里,真正让蒋巷村发家的是工业。
1982年,蒋巷人在乡镇企业大潮中办了一个小塑料厂,为电视机厂配套生产塑料零件,但是“苦干加拼命”的庄稼人作业方式不久就栽了大跟头,产品大量积压,银行40多万元贷款还不了,常德盛急得直想哭。第一次搞工业就这么失败了。“屋漏偏逢连夜雨”,不久,致富心切的蒋巷人又遇到了一个热心“能人”,在骗取了常德盛和蒋巷人的信任之后很快“玩穿”了把戏,留下200多万元债务溜之大吉。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听说泡沫厂延伸产品可以做一种叫做彩钢板的新型建材。常德盛立刻带头四处出击搞市场调研。说干就干,东挪西借600万,背水一战!蒋巷村办的轻质建材厂开业,后来的常盛集团就发端于此,常德盛亲任建材厂董事长兼总经理。
“那个干劲高哇,跟刚解放一样!”在常德盛的概念里,“天亮”就是上班,“做完”才是下班,工作就像打仗。他是董事长,也是总经理,还当推销员,1000公里以内的出差当天打来回。
“逆风时候拼死干,顺风时候拼命干。”这是常盛集团子公司——常盛轻钢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平文彬对常德盛的评价。有一次,平文彬与常德盛一起到南京出差,途中乘坐的面包车发生车祸,常德盛的左眼被撞瘪,按医嘱,左眼一定要在半年后动手术,可企业刚起步,忙得不能停下来,他就把眼睛开刀的事一拖再拖,直到一年后,负责任的医生主动上门,利用晚上时间在附近小镇上给他动了手术。
就这样,一群庄稼汉的质朴和韧劲,加上过硬的产品质量,再加上对市场脉动的真切把握,常德盛的队伍硬是像“蚂蚁啃骨头”一样“啃”开了市场之门。
经过十多年发展,当初只能生产彩钢复合板的村办轻质建材厂,如今已壮大成了省级和国家级企业集团和省内钢结构构件的最大生产基地。产品逐步向以轻、重钢结构为龙头的系列产品延伸,“常盛”商标也被评为“江苏省著名商标”。现在,常德盛即将迎来又一个新身份——常盛小额贷款公司董事长,由此进入金融市场。
“旅游旺家”最初源于节省招待费
走在蒋巷村,每一个游客都会被眼前的美景迷倒。良田成方,绿树成阴,远处是掩隐在树丛中的成排别墅,田园风光和现代文明被调和得如此美妙,一位日本游客连连称赞:“怎么也想不到,经济这么发达的村庄,生态环境如此宜人。”
常盛集团在2007年的销售额达11个亿。靠着这点家当,全村800个人吃穿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常德盛为什么放着好好的老本行不干,去干一个新的产业呢?而说起发展旅游的原因,常德盛最初有着“说不出口”的原因。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因为蒋巷村以及常德盛本人的“光环”效应,每年有数万人进入蒋巷村参观考察,蒋巷村每年要因此花费数百万的招待费。如何省掉这笔不菲的“人头费”,常德盛动起了脑筋。最早的时候,蒋巷村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一些“考察费”,抵消一些成本,2007年,来自全国各地的12万名游客来到蒋巷村,当越来越多的团队涌入的时候,常德盛对搞旅游则有了和最初完全不同的看法。
“搞旅游,是为了让外面世界的人来认识蒋巷村的变迁,传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蒋巷不是封闭的,是开放的,它不是神话,是完全可以复制的。”常德盛说。
2000年,他结合之前农业、工业的发展之路,正式提出“旅游旺家”这一口号,以农业旅游为发展方向,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时尚”为主题,积极开发绿色生态旅游,投资兴建了村史展览馆、农艺馆、青少年科普馆等景区景点,增建了三星级蒋巷宾馆、度假村、钓鱼台、游乐区等游乐服务项目。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如今的蒋巷村,已经形成了“新农村考察”、“学生教育游”、“农家乐趣味游”、“田园风光游”、“休闲生态游”5大旅游产品。
常德盛一直津津乐道一个故事,2000年10月27日,一位叫赵光泉的87岁老人,乘着一趟普通的火车,手攥一份报纸,从千里之外的山西省绛县来到蒋巷村,他是来考证一个关于“幸福乡村”的故事的,因为这位曾经在内地做过村支书的老人觉得,这里的一切太不可思议了,他无法抑制激动的心情,说出了这样一句话:“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幸福乡村啊!”(成岗)
■记者手记
“幸福乡村”:让每个村民有尊严地生活
记者采访时住的蒋巷宾馆后面,是一排排整齐规划,红顶黄身农民别墅区。随意走进哪一家,空调、沙发、电脑、书橱、淋浴……室内设施应有尽有。蒋巷村村委会委员郑雪明说,“最后一批拆迁农户是今年春天搬进别墅的。这样,186幢别墅全部住满了”。
距离居民区不远的生态园里,梅花鹿如“闺秀千金”翘首而立,鸵鸟如莽汉般相逐,桃林里散养的鸭子在阳光下迈着绅士步,不知名的水禽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时起时落;临湖而建的民俗博物馆里,一群群游客正驻足聆听……“学校像花园、工厂像公园、全村像个天然大花园”的规划已成实景。
“我们也办过小化工”,常德盛不好意思地说。上世纪90年代初期,蒋巷村投资500万元办了个镇南化工厂。可是,工厂排放的废气味道让人寝食难安,废水让鱼虾死掉,稻秧枯萎。常德盛断然决定,宁可赔钱,关厂!
记者在村委会了解到,村集体去年收入1000万元,其中600万来自常盛集团上缴,其他各类三产收入约400万。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社区股份分配、口粮补贴等各项加起来支出近500万。仅靠福利,蒋巷人就达到了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再加上劳动所得,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蒋巷村一共150套老年公寓,60岁以上老人免费入住。养老金按“老”取酬,不同年龄每月300-600不等,统一提供优质口粮。对与子女同住的老人则每年给予2000元奖励。
常德盛经常唠叨一句话,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副则副,让每个村民享受选择的自由。常盛集团消化了蒋巷村绝大多数劳动力,还有个私经济五六十家,经济总量也有3个亿。私营企业党支部书记王阿明是做包装的,他说,“我们有困难找书记,他照样帮”。平建荣放弃常盛集团的优厚收入去种地,成为村里16位种田大户之一。眼下进入最忙的收种季节,他却说“我喜欢种地”。
在蒋巷,老百姓讲究个“政治文明”,凡是涉及农民利益的事,一定要讲民主,不能干部说了算。多年来,在关乎发展关乎农民利益的大事上,都要经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村里除了每年两次召开村民大会外,还主动发信到各家各户书面征求意见。家家读书,人人学习,村里给每家每户订阅报刊,让他们把读报体会以及对村里发展的建议写下来,一年两次评优发奖。常德盛不管多忙多累,都要抽空亲自阅读。
“劳有丰得、住有宜居、老有颐养、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这是盘旋在常德盛脑海中几十年的幸福乡村模样。常德盛告诉记者,什么是幸福乡村,那就是让每一个村民有尊严地生活。
(责任编辑:孙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