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村支书的“大善”——记江苏常熟蒋巷村党支部书记常德盛(图)

发布时间:2010-09-21 08:38 | 来源:光明日报 2010年09月07日 第03版 | 查看:2222次

常德盛(中国好人网配图)

  连日来,江苏常熟蒋巷村党支书常德盛的事迹在全国引起轰动,他44年不改初衷,一心为老百姓服务的支书路,曲折而不平凡。一个最普通的基层党员,何以受到如此的尊重和爱戴?记者发现,崇高的人格魅力和人性光辉,是常德盛广受爱戴的根本,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他至真、至善、至美的道德追求。

  至真:咬定发展不放松

  常德盛的至真,表现在他44年如一日带领村民致富,追求真理,不抢风头,不赶浪头。他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一生的追求就是富民强村,让全村人过上好日子!”

  在常人眼里,常德盛的“认真”就是“认死理”,是“傻”,但常德盛却认为,只要对老百姓有利,他愿意认这个死理、犯一些傻。

  44年来,他受过不少委屈,但他始终坚守做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的原则。上世纪70年代,一次偶然的机会,常德盛发现一小块没有翻耕的稻板地里,小麦的产量超出了深耕细作麦地收成的近20%。经过潜心研究,他决定在全村推广“免耕法”。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免耕麦”被“上级”指责成“懒婆麦”而横加批评。可他认准了这是对老百姓有利的事,矢志不渝坚持推广。后来,“免耕法”以省工、节本、增产的显著效果,先是在江苏省被迅速推广,后又在全国水稻三麦交叉种植地区得到了应用。

  常德盛一心帮别人建房,自家的新房却是全村最后建的。前来干活的泥瓦匠有心想让常书记的生活条件好一些,就自作主张,把墙基向外延伸了三尺。

  “超了,超了!”常德盛回家用脚一量就发现了,“村干部宅基不能超过125平方米。”他爱人俞秀英说,梁都上了,怎么办?常德盛斩钉截铁地说:“锯短!”已经上了房的木梁,硬生生锯掉了1米长。常德盛说,缩短的是自家房梁,赢得的是群众信赖。

  常德盛带领蒋巷村发展工业,初期,被一个外地人骗走了200万元,15家单位找上门来打官司。此时,有人建议他让企业破产,但他觉得这是在利用法律赖账,拒绝了这个规避债务的机会。虽然他为此背上了几百万元的债务,可他却因此赢得了“硬汉子”、“好人品”的美名,为蒋巷村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信誉的基础。

  至善:与百姓心连心

  常德盛的至善,体现在他从内心里把每一个蒋巷人都当作自己的亲人,与他们平等相处,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村里人都说,常德盛有“几个不看低”:对老人、穷人、有过失、甚至犯了罪的人都不会看低。

  44岁的韦扣英,说起常书记的好,动情之处,禁不住哽咽。她从兴化嫁到了蒋巷村,1998年爱人死于上海工地,常书记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和她一起赶赴上海处理后事。常书记一夜没合眼,回到村里又召集村干部帮忙料理丧事。他安慰韦扣英:“今后你家里的任何难事,我们都会帮你解决好。”公公去世、屋遭雷击,厄运接踵而来,但韦扣英不仅没有倒下,反而生活得越来越好。她把这一切归结为“常书记一次又一次帮我解决难题。”

  “常德盛的善是一种大善”,老秘书唐渭清动情地讲起这样一件事。1980年深秋,蒋巷村老队长临终前有个心愿,从没拍过照的他,希望能拍一张照片留给老伴做纪念。得知这一消息,常德盛火急火燎赶到镇里,可照相馆一听说是给临终的人拍照,纷纷一口回绝。情急之下,常书记找到了在镇里做秘书的唐渭清来拍照。可等他们匆忙赶回村里时,老队长已双眼紧闭。常德盛抱起老队长的遗体,用自己的身体支撑住,拍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常德盛的至善不仅体现在44年来,他对乡亲“逢难必帮、逢病必探”,还在于他作为一个村支书“充满人情味”的治理方式。

  在蒋巷村,虽然粮菜供应充足方便,但每家都有半分自留地。常德盛说,这不为吃用,主要是让村民有一个交往、说话的地方,是为满足农民世世代代的精神寄托。

  蒋巷村的老人,日子过得自由而惬意。他们可以和子女一起住在别墅里,也可以和老伴住到免费的老年公寓里;他们月月有养老费,但如果“闲不住”想干活,村里照样发工资。用常德盛的话说:“只要老人们开心就好!”

  至美:舍小家顾大家

  1米6出头、面色黝黑、因当年跑业务出车祸而导致左眼凹陷的常德盛,从外表看不太美,但熟悉常德盛的人却都觉得他“很美”,因为在他身上,体现出的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人格美,在物欲横流、功利当道的今天,这种美显得愈发珍贵。

  他从不为亲人走后门。联产承包后,亲弟弟常德茂养鱼,想让常德盛打招呼,按市场价把水产卖给村里的宾馆。常德盛却嘱咐村里:“别人的水产可以拿来卖,我兄弟的不行,否则讲不清。”

  他拒绝官与财。70年代他就给自己立下“三不规矩”: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拿全村最高奖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他当村官44年,“让”掉的工资、奖励、股金、销售提成收入上亿元,全部用于提高村民的福利和村级各项事业建设。

  如今,常德盛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把理想的接班人推向实质岗位,为此他又定下了新的“三不原则”:职务不搞终身制;职位不搞世袭制,不传自家人,要培养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接班人;村厂班子不搞家族制。

  村民们都知道常德盛的口头禅:“时间多宝贵,今天多忙一点,换来乡亲们的幸福生活!”他对此的解释是:“再小的官也是共产党的官,当了干部就要严以律己、敬业奉献、清正廉洁,这样在群众中才有凝聚力、向心力和号召力,说话才有人听,行动才有人跟,事业才能发展,人民才能幸福。”

  采访中,提起常德盛,村民们无一例外地称呼他为“我们的常书记”。由于日夜操劳,常德盛患上了严重的胃病,村民看在眼中,急在心里。纷纷煮了米粥,让路过的常书记暖暖胃。一碗粥,体现的是老百姓和共产党员的亲密无间。

  村民蒋阿水说:“希望我们的常书记身体永远健康,永远做我们的村支书,让大伙儿的日子越来越好过!”(本报记者  郑晋鸣 苏雁 通讯员 陆金玉)

(责任编辑:孙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