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与卫星相伴!我国空间技术拓荒者闵桂荣院士逝世(组图)

发布时间:2021-05-04 11:19 |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1年04月29日 09:50 | 查看:1104次

昨天(2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家与空间技术专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闵桂荣,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88岁。作为我国空间技术的拓荒者,他为中国空间站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生与卫星相伴 他是空间技术拓荒者

与中国卫星相伴一生的闵桂荣,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见证了中国卫星事业发展的全过程。他是我国空间技术扩荒者、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之一、航天器热控制技术开创者,参与领导完成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和多颗返回式及应用卫星的研制工作,为我国空间技术发展作出系统、创造性成就和重大贡献。

今天(29日)上午,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即将发射,中国空间站事业的大门由此开启。这是中国载人航天新的里程碑,也是闵老及所有航天人的梦想与希冀。

作为我国空间技术扩荒者,闵桂荣成绩卓著,但他一生低调自谦。

他曾说:“与前景无限的航天事业相比,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还要长期不懈地努力,为中国人民,也为全世界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

这个你不熟悉的人 他的头衔还有很多

闵桂荣,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在工程热物理与空间技术领域,他却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

  • 1933年6月2日,闵桂荣生于福建莆田。

  • 1956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

  • 1963年获苏联科学院动力研究所副博士学位;

  •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1992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 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不仅如此,他还历任卫星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国家“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等职务。

“这是中国的重量 中国科学家的重量”

1963年,年仅30岁的闵桂荣刚拿下了苏联科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就归心似箭,马上启程回国。回国后,闵桂荣进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承担航空发动机传热问题的研究工作。

1965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关键技术攻关全面展开,闵桂荣被任命组建一个新的卫星研究室,承担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有关热控制技术的研制任务。

太阳、卫星、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运动关系?

△东方红1号

年轻的闵桂荣带着比他更年轻的研究人员来到北京天文馆去参观。他们从最基本的知识琢磨起,边学边干。很难想象,中国的卫星研制者竟是从参观天文馆入手,开始挑战卫星的。但令国外同行更为吃惊的是,“东方红”卫星的水平如此之高。它的重量超过美、苏、日、法4个国家首颗卫星的总和。闵桂荣说,这是中国的重量,中国科学家的重量。

△1970年初,科研人员在厂房内测试东方红一号卫星。

白手起家 让中国热控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在中国卫星事业发展刚刚起步时,人造卫星的热控制是一门新技术。

尽管外国文献少之又少,国内技术几乎是张白纸,设备也十分落后,闵桂荣还是发挥才智,主持并研究制定了卫星热平衡试验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并提出了卫星热平衡方程积分关系式。他和同事们开辟的航天热控制这门新技术,不仅成功地解决了我国早期各种卫星的温度控制问题,而且为以后研制多种人造卫星提供了技术基础,并使中国热控制技术水平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到1979年,当闵桂荣率领空间热物理代表团赴美参加美国宇航学会热物理年会时,他的大会报告让西方专家吓了一跳。这是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首次在国际会议上进行高水平的航天学术报告,与会的国外专家这才发现,先进的热管、百叶窗等热控技术在中国卫星上的应用竟然比欧洲、日本早了十年。

他提出中国也要搞月球卫星

1975年,闵桂荣担任起卫星总体部领导职务,负责返回式卫星总体设计工作。在他的指导下,返回式卫星不仅发射成功还首次带回珍贵的空间遥感照片。中国由此而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有回收卫星能力和技术的国家。

到了1991年,时任“863”计划航天领域首席科学家的闵桂荣,提出中国也要搞月球卫星的建议,推动成立了“863”月球探测课题组。

今天(29日)上午

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即将发射

它将承载闵老及所有航天人的梦想

飞向更遥远的太空

一颗巨星陨落

另一颗新星冉冉升起

航天人的梦想永远传承

斯人已逝 风骨长存

闵桂荣院士 一路走好!

(综合光明日报 中国通用航空网)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郑弘

策划丨朱辛未

编辑丨隋博宇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