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4-25 18:15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5日 11版 | 查看:8446次
红军食谱(油画)
野菜、草根、树皮、皮具,当这些红军长征中的真实“食物”被一一收集起来,会给人带来怎样的震撼?在“功夫——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科基础部成立二十周年展”的现场,有一组特殊的油画作品。展厅内以三面墙的空间展出了造型基础部师生在红军长征经过的四川省若尔盖县,寻觅并绘成的一百幅油画《红军食谱》。
1934—1935年,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由若尔盖县出川入甘。这也是在四川省境内,红军三大主力唯一共同走过的县。上万名红军战士长眠于若尔盖草地,至今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英雄故事。不同于以往的许多主题性创作,创作团队将目光聚焦在微观的食物上,大家认为,“因为沉潜于历史的真实细节远比传颂的故事要更加精彩和生动”。
时任造型学院副院长、基础部主任的张路江谈到创作构思时说:“我们这次考察计划的最终落实是经过中央美院上下围绕‘再长征’创作活动多次讨论研究的结果。‘再长征’展览分为革命理想、正确方向、艰苦奋斗、团结一致四大板块,造型基础部的创作活动是针对其中‘艰苦奋斗’这一板块。基础部创作团队前往红军长征的历史现场,以《红军食谱》为主题,创作百张油画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回顾了老一辈艺术家经典的长征题材作品。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是一种‘笔墨当随时代’理念下的有益尝试。今天我们这一代人,如何回忆长征历史,如何用今天的艺术语言对这一重大历史题材进行转换,是我们在构思过程中思考的关键问题。”
为了更好地进行创作,根据收集到的红军长征时期历史文献,团队成员被分成了十二个小组,包括方案讨论、生火、皮具、菌类、熟食、野菜、草根、野果、树皮、肉干、谷物、寻物。这些小组分工明确,例如生火组主要负责寻找长征时期红军使用的炊具,并生火加热食物,还原当时的真实场景;寻物组则要深入到历史遗迹、名人旧居、当地藏民住宅等场所中去,寻找当年红军使用过的各类用具。在十五天的实地写生期间,师生们按照分组找寻食物,尽最大可能在画面中还原当年红军长征时的现场感。这些作品不是简单的描述与说明,它们蕴含着强烈的情感。透过一幅幅作品,我们看到的是一段历经重重磨难,最终走向胜利的峥嵘岁月。
现在当地的条件依旧艰苦,可想见八十多年前长征的红军战士们面对的困难。在森林密布的山区中,红军以山中野果、菌类植物和薯类为主要食物。除仅有的几口锅可以生火煮食外,军队中大部分人没有条件吃上热食。在这样的情况下,战士们只能直接食用采摘下来的野果和挖出的蘑菇。由于饥饿过度,并且野生植物的种类难以辨别,有很多战士因食用了有毒的野果、蘑菇而长眠。树皮中含有淀粉和纤维等成分,食用后能够满足饥饿感,但对肠胃的消化和吸收会产生负面作用。在有炊具的条件下,战士们可以将树皮生火煮后食用,但大多数人则将又干又硬的树皮直接吃下。草根是一种我们踩在脚下都毫无感觉的植物,但正是这种看似不起眼的植物,却成了当年千万名红军战士的救命食物。据史料记载,作为长征的主力军,红一方面军在通过若尔盖草原时食用了大量草根充饥,食用草根一直支撑着红军战士向胜利的终点迈进。
在展出的百幅油画中,有许多动人的细节。一些作品将青稞类、麦子类等谷物粘贴在画面中,令人能闻到谷物的芬芳。还有一幅特别的作品,画的是一件叠好的军服——在临终时刻,有红军战士担心死去后身体僵硬不好脱下衣服,就自行把衣服脱下,以备后来经过的红军取暖或者将衣服烹煮作为“食物”。
每一位创作团队成员都亲自品尝过红军吃过的食物。在一百幅作品中,有一张画的是大萝卜,创作的学生说:“当时我在藏区牧民家看到了这种萝卜,还说红军能吃上这个,条件也还可以,结果牧民告诉我这是喂猪的萝卜,那里的人们都不吃。我带了一些萝卜到写生基地,大家一尝,果真难以下咽,就像木头一样干涩。”师生们还尝了煮熟的草根、皮带,“通过味觉的体验,我们更深刻感受到红军长征有多么艰辛”。
创作团成员赵昌海回忆这次创作经历时更多地谈到了精神。他说:“我之前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创作,在这次《红军食谱》创作中,我经常思考如何将红军当年的食物与坚韧不拔的精神结合在一起。刚开始的时候感觉很难,在造型、色彩方面把握都不是很好,张路江、卢征远两位老师在方向上对我进行了指导,我有意识地增加了画面的厚重感,画面效果也从单纯的表现食物转变为突出红军内在的精神。”
“‘长征精神’在我看来就是吃苦耐劳、不怕牺牲的精神,这与我们的创作是相通的。红军之所以能够完成这一伟大奇迹,是因为他们有着自己的信念,热爱着自己的民族,惦记着养育他们的土地。我们参加写生创作,也需要这种热爱的精神。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会产生很多放弃的理由,但是不管怎样,我们始终坚持最初的想法,克服一切困难,为此次创作交出满意的答卷,我想这就是‘长征精神’与《红军食谱》的关系吧。”创作团成员刘攀道出了师生们的共同心声。
若尔盖的天气十分多变,师生们在创作中经常遇到雨天和冰雹,为了方便创作经常用干粮来解决午饭。一开始有的学生画出来的作品,是像课堂上画静物一般,非常唯美。经过老师的指导与他们的真实体验后,画面无论从笔触、肌理还是精气神上都有了很大的不同。聆听着红军长征的故事,很多同学都流泪了,在一望无际的草地里,创作者与当年长征的红军仿佛产生了一场精神和历史的对话。这是一堂生动的、沉浸的党史课,师生们重读长征,再回顾,再体验,再解读,再表达,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彰显了艺术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是对长征胜利和革命先烈的最好纪念,是对“长征精神”的有力弘扬。
(作者:卢征远、张瀚、苗普,系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科基础部教师)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