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习近平同志《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解读(图)

发布时间:2021-03-17 22:53 | 来源: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20日 02 版 | 查看:2010次


焦裕禄 郭红松绘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习近平

  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

  魂飞万里,

  盼归来,

  此水此山此地。

  百姓谁不爱好官?

  把泪焦桐成雨。①

  生也沙丘,

  死也沙丘,

  父老生死系。②

  暮雪朝霜,

  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

  思君夜夜,

  肝胆长如洗。

  路漫漫其修远矣,

  两袖清风来去。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遂了平生意。

  绿我涓滴,

  会它千顷澄碧。

  一九九〇·七·十五

  注:①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如今,兰考泡桐如海,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幼桐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

  ②焦裕禄临终前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党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原载一九九〇年七月十六日《福州晚报》一版)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写于1990年7月15日,作者习近平同志当时在福建省福州市工作。其中“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等等不胫而走的铿锵词句,真切表达了对焦裕禄精神的深情赞颂和作者自己爱民为民、责任担当的感人情怀。

  这首词寄意高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意象鲜明,格调清新,是经得起反复品味和思考的。尽管隔着20多年的漫长光阴,今日重读,仍然感觉亲切清新,震撼心灵,一点也不因岁月的递增而消减其思想锋芒和艺术感染力,反而因时光的磨洗和积淀,更增添一份璀璨的光华和凝重的分量。

  从苏轼的《赤壁怀古》、辛弃疾的《登建康赏心亭》到毛泽东的《昆仑》等,以《念奴娇》词牌写下的古今名篇佳作灿若星河,数不胜数。著名词学家龙榆生认为《念奴娇》,“音节高亢,英雄豪杰之士多喜用之”。此令宜于抒写豪迈感情,适合表现深沉慷慨之辞。习近平同志选择这一词牌来表达对焦裕禄的追思之情,是非常自然贴切的。同时,也给《念奴娇》这一艺术星座,又增添了一篇充满时代光彩的亮丽新章。

  习近平同志在《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的前面,特意写下一段简短优美的小序:“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通过这个小序,我们直接感受到作者写作此词的时间、环境和缘由。这里提到的《人民呼唤焦裕禄》,是穆青、冯健、周原3位当年采写焦裕禄事迹的老记者重访兰考之后发表的一篇力作,其中有绵绵的思念,有热切的呼唤,也有深沉的忧思。文章发表当时就牵动了千万读者的心弦。“中夜”即夜半,“霁月”指雨过天晴时的皎洁明月,也常常用作人品高洁的象征。习近平同志用“霁月如银,文思萦系”8个字,凝练地勾勒出了彼时彼刻的环境、心境、情境,从而引导读者提前进入词作明净、深沉、宏阔的独特意境。

  词的开头先声夺人:“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一个“盼”字落笔千钧,其热切与执着呼之欲出。“此山此水此地”则创造了一个恢宏的情感时空,使“归来”二字有了具体的情感旨归和着力点。接下来一句质朴的设问:“百姓谁不爱好官”,使情感的发展有了一个新的起伏。妙处在于作者随后并没有直接作答,而是荡开一笔,生动描述了“把泪焦桐成雨”的感人场景。这既是对上句设问的含蓄回应,又是百姓对“好官”的“爱”的具体展示,还是对焦裕禄精神的一种直接赞美。关于“焦桐”,作者特意注释说:“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如今,兰考泡桐如海,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幼桐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可见,“焦桐”这一树名是和焦裕禄的姓名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通过“焦桐”这一感人符号,焦裕禄这个“好官”的光辉形象至此就直接矗立在读者面前。

  随后,作者进一步为我们描绘出了焦裕禄这个“好官”的鲜明形象:“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其中“暮雪”是指黄昏时候的雪,此时的雪是不容易融化的,唐朝诗人岑参就有“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诗句。“朝霜”则是指早晨的霜,因见到太阳就会很快融化,所以常用来比喻时间的短暂,三国时期诗人曹植就写过“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的诗句。习近平同志在这里用“暮雪朝霜”的对比,状写顺境逆境、困难大小、任务轻重的不同境况。“意气”即志向与气概,精神和志趣。“父老生死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诗意诠释,而“毋改英雄意气”则是对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的生动写照。

  词的下阕开头,一句“依然月明如昔”,语带双关,看似是描写环境的一处闲笔,其实是对焦裕禄美好品德的一个美好象征。这一句过片就如一个巧妙的榫头,将上下两阕串联成一个整体,既收束住了上阕万马奔腾般的情感波涛,同时又于岭断云连、水穷云起的转折之际,为下阕翻出了另一番新意:“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从对焦裕禄的思念和称赞,转而开始抒写作者自己的心迹和情怀。“路漫漫其修远矣”巧妙化用了《楚辞·离骚》的诗句,但这里表达的不是屈原笔下求索跋涉的原意,而更多地侧重于表达清廉为官的响亮誓语。当然,要做一个“好官”,仅仅两袖清风还是不够的,所以作者接下来用通俗的语言进行了如下阐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这其实就是老一辈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时代回声。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接下来的结尾最为精彩。诗味浓郁,诗意盎然。一个“绿”字鲜明醒目,艺术地表达了焦裕禄精神的美好影响和榜样意义。“涓滴”指微小的水滴,如杜甫“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中的语意。这里作者有自谦之意。“澄碧”本义指清澈而碧绿,这里借代苍茫浩渺的江海景象,类似李白“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的用法。至于“千顷”,则更是极言其广阔了。古人在谈到词的结尾时,经常用“豹尾”来形容。《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的结尾就像豹子的尾巴,漂亮、有力,没有任何赘肉,既简洁利落,又劲健给力,还给读者留下了一些思考或想象的空间,使全词的情绪达到一个更加空明澄澈的境界。

  近日,习近平同志来到他在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联系点——河南省兰考县时,提出一个问题:“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只有一年多,但在群众心中铸就了一座永恒的丰碑。大家来这里学习,要深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焦裕禄同志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我们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实际上,这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的上阕含蕴的正是“焦裕禄同志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内容,而下阕正是对“我们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的深入思考和响亮回答。整体来看,全词上阕抒情,下阕言志,脉络清晰,结构分明。上阕深情表达了对焦裕禄的思念和赞颂,下阕细腻地抒发了自己的“意气”和志向。上下阕互相呼应,掷地有声。

  另外,作者在上阕用一句“百姓谁不爱好官”的问句扩大了词的表现空间,同时也把上下阕有机地串联起来。这个问句既承接了上阕的“盼归来”,有藕断丝连之妙,同时又章法突转,异军突起,从对焦裕禄的追思自然进入自己的心志独白。这个问句关涉上阕,而最重要的还是转合下阕,是这首词的关节紧要之处。看似非常轻松的舒缓一问,实则起到了领起全篇的重要作用。穆青等人在《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中说:“曲曲折折的历史没有磨灭刻在人们内心深处对焦裕禄的思念。随着时光的流逝,一种呼唤焦裕禄的激越之情,像江河大海的波涛,在共产党员心中,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更加激荡不已。”群众呼唤焦裕禄,表现了对党的干部的殷切期望,同时也是在呼唤党一贯同群众血肉相连的好传统,呼唤党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好作风。习近平同志在《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中,更具体地指出了这种“好传统”“好作风”也就是“好官”的几个具体表现:“父老生死系”“毋改英雄意气”“肝胆长如洗”“两袖清风来去”“造福一方”“会它千顷澄碧”……这正是对焦裕禄精神的一种诗性的形象概括。

  这,也就是我们今天重温《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这篇词的现实意义之所在吧。

  作者简介:高昌,1967年生于河北省辛集市,曾任《文化月刊》杂志执行主编,现任《中华诗词》杂志社执行主编,《中国文化报》理论部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委员。著有《玩转律诗》《玩转词牌》《公木传》《唐诗故事》《宋词故事》《变成一朵鲜花》等。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