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党员2次请缨 当抗疫志愿者(图)

发布时间:2021-03-05 19:41 | 来源:辽沈晚报 2021年03月05日 13版 | 查看:1761次



寒风,飞雪,湿滑的斜坡,十几个身穿防护服的青年,

推着满载防疫物资的三轮车,逆风艰难前行,他们的身影在风雪中定格;数十万网友泪目,称他们为“移动的雕塑”。

——大连预备党员志愿者 李宗余

初心如磐

使命在肩

党员志愿者

档案

姓名 李宗余

性别 男

2000年3月23日出生

中共预备党员

“大连海洋大学青年抗疫突击队”的发起人之一

李宗余是学院学生会团委副书记,是“大连海洋大学青年抗疫突击队”的发起人之一。在今年大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因大连海洋大学封闭,他与其他16位志愿者组建起“青年抗疫突击队”,与志愿者老师们一道,全力承担起做好学校5000余名学生后勤保障的工作。

2021年1月6日,一张照片在网络上刷屏,感动无数网友。

他们是谁?

这17位青年来自于大连海洋大学航海与船舶工程学院,平均年龄只有19岁,都是大二大三的学生。

自2020年12月21日大连海洋大学封闭以来,黄海校区大学生公寓的5000多名大学生在各自宿舍隔离,这17名志愿者组建起“青年抗疫突击队”,与志愿者老师们一道,全力承担起做好后勤保障的工作。

照片中,风雪肆虐,同学们都呈躬身向前的姿势,只有一个人目视前方,迎着风雪,把控好方向,他就是坐在三轮车前面驾驶位的大三学生李宗余,他是学院学生会团委副书记,也是这一届学生中第一批入党的中共预备党员,更是这个“青年抗疫突击队”的发起人之一。

4位预备党员

发起青年抗疫突击队

李宗余说,自己是个闲不住的人,爱张罗事儿,但他没想到,这次他不仅给自己张罗了个大活儿,还把自己张罗“火”了。

自学校封校第一天,李宗余就坐不住了,透过玻璃窗,他看到老师们穿着防护服,一天无数次地穿梭在宿舍楼间给同学们运送餐饭和各种防疫物资,人手不足,每个老师都很疲惫。

“我想到我是党员,这个时候我应该做点什么,帮老师减轻负担,为抗疫贡献力量。”作为学院的主要学生干部,李宗余与校学生会主席李潇阳、院学生会主席林咨同、院学生会副主席魏显赫一起商量,四人同为预备党员,他们一起向学校申请“出战”。

在他们的影响下,低年级的几个学生干部,也是入党积极分子,立即带动同宿舍小伙伴们踊跃报名参加突击队。

在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王海鹏老师和辅导员郑淑娟老师的带领下,这个由17位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大连海洋大学青年抗疫突击队”成立了,第二天他们就穿上了防护服正式“上岗”,迅速投入到抗疫工作中去。

凝聚的力量

来自于志愿者们

“那天的事情,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突击队成立后,李宗余一忙就是半个月,这期间大连下了三场大雪,1月6日那天更是下了大连近20年来最大的一场雪。

李宗余回忆,在宿舍楼前有一个约45°的斜坡,这是他们每天的必经之路。下了雪,坡道湿滑,那天需要运送的物资又比较多,光口罩就有十几箱。

李宗余从物业借来运货的三轮车,上坡前,他心里不托底,担心路滑上不去,让同学们在后面看着点。车开到一半,他担心的事情果然发生了。“油门借不上力,轮胎一直在打滑。感觉整个车就要向后坠。”他踩住刹车,正在着急时,突然发现溜车止住了,“然后有一股力量,从后面稳住了,推着车慢慢地、慢慢地往上走。”

“防护镜上布满哈气,凝成水珠,什么都看不清。”李宗余只好摘了防护镜,“雪花和冰粒全打在眼睛里,眼泪都被刺激的‘杀’出来。”

即使这样,他还是努力地抬头看着方向,握好车把,同学们以人力代替动力,一步,一步,跌倒,爬起,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虽然隔着防护服,大家看不到彼此的面容,但是凭着毅力和信念,任凭风吹雪打,依然使命必达。

数十万网友泪目

为他们点赞

这一幕被学生公寓楼上的纪杨同学抓拍下来,当晚,学校把这些感人的瞬间编辑成小视频发布到学校相关官方媒体平台,引起了强烈反响,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网、共青团中央等国内各大知名媒体争相报道他们的感人事迹,数十万网友泪目,为他们的正能量点赞。

“大连海洋大学青年抗疫突击队”还被评为大连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先进集体。

这些赞美和荣誉背后,是志愿者们每天早晨5:30准时起床,一直工作忙到深夜,每天微信运动2万余步的不辞辛苦,是每天为5109名师生配送12219份餐食,10余天来累计卸运物资10余吨的无私奉献。

榜样是一面鲜活的旗帜,榜样是一种无穷的力量,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王海鹏老师深有感触,“这段时间以来,有很多学生家长看到相关报道后,都支持学校抗疫工作并表达了想让自己孩子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的强烈愿望;还有更多的学生也想为学院为学校多出一份力,不能成为突击队成员,那就先做好自己,少添一份负担。”

“你是党员、学生干部

要有正能量”

封校31天,这些志愿者们就忙碌了31天。“虽然每天都很累,但很充实,特别有意义。“很多同学这样感叹。

推车那天,李潇阳同学在车后面的位置,摔倒了,又爬起来,等晚上回到宿舍,才发现右腿膝盖摔破了,青紫了一大块。但他觉得不算啥事:“当时都没感觉,我们平时搬东西小磕小碰比较多,其他老师同学也有类似情况的,大家都坚持着。”

2020年12月29日上午10:07,李宗余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是你扶起我雄心,我才有志闯天下;是你练出我赤胆,我才一心报国家。”朋友圈配图是和妈妈简单的一段对话,“国家有难,人人有责。你是党员、学生干部,一定要有正能量”。妈妈说,“好好隔离,就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别添乱”。可是这位妈妈不知道,宗余不但没有添乱,反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了一位党员的诺言。

李宗余的家乡在铁岭调兵山市的一个村庄,他说:我是一名预备党员,也是学生干部,当我听到我的学校出现疫情时,我发自内心的想穿上防护服,化身“大白”,为大家做点什么。从同学角度出发,异乡求学不容易,只有我行动起来了,团队行动起来了,同学们才会放心,才会有信心,打赢这场疫情攻坚战!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也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扎根群众,服务人民!

★城市之光·大连

谭锡博:献血总量达十万毫升的

“献血之星”

谭锡博,女,1960年6月出生,大连市无偿献血者志愿服务队队长、辽宁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服务队副大队长,“谭锡博工作室”负责人。1984年开始献血,至今累计献血196次,总量103800毫升,连续69个月每月捐献两个治疗量血小板,创下大连市无偿献血单项记录;在献血淡季,她带领献血服务队在捐献自己血液的同时,走出献血屋,高举无偿献血的宣传牌,进学校、进社区、进单位,宣传无偿献血的足迹遍布大街小巷,累计为社会奉献志愿服务时长 8500多个小时,2016年,她在西岗区八一路街道林茂社区成立“谭锡博工作室”,每月固定一次到社区开展无偿献血知识普及讲座,定期看望辖区困难群众、空巢老人。连续六届(12年)荣获“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 金奖”殊荣,获评大连好人、大连市“献血之星”、大连市红十字会“先进志愿者”奖等荣誉称号,是中华骨髓库“五星级志愿者”。

“邓长敏”义工站 庄河首个

以人物名字命名的志愿服务组织

邓长敏,男,1950年出生,庄河市国家税务局退休干部,城关街道黄金社区红崖志愿者服务站“五老”志愿者,累计奉献志愿服务时长8000多小时。每天坚持做好社区文化走廊的绿化和保洁和社区公共环境卫生,一年365天除雨天和雪天天天都在坚持。社区人人都知道他,他是社区的义务宣传员,协助社区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他是社区的义务巡管员,每天都在社区内巡逻几圈;他是社区的义务护理员,谁家有个急事难事都会想到他,300多名社区居民跟随他的脚步参与到志愿服务中。2017年3月29日,“邓长敏”义工站揭牌成立,是庄河首个以先进人物名字命名的志愿服务组织。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