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3-01 10:20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01日 02版 | 查看:1642次
扫一扫观看本集视频
扫一扫阅读本集解说词
本集主题
“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将“自信”作为本集主题,以“四个自信”为基础,以“文化自信”为落点,能够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结合,阐释好新的时代主题。
第一部分:我们为什么要自信
主持人康辉:
学习思想,领悟经典,感受平语近人。欢迎您收看《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我是主持人康辉。
首先欢迎今天来到节目现场的所有观众朋友,大家好!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大家非常熟悉,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登飞来峰》当中的名句。《登飞来峰》被公认是王安石诗作当中最具有磅礴气势的一首,特别是这两句,充分地表现了作者胸怀远大的志向,对改革前途充满自信的那份豪情壮志。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2017年春节团拜会上引用过这两句诗,号召大家书写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表达的同样是一份从容笃定的自信。
今天我们这期节目的主题就是“自信”,我们一起来解读习近平喜欢的典故,我们来探讨新时代我们为什么要自信,我们为什么能自信,我们来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有怎样的思想内涵。
好,现在让我们掌声有请本期节目的思想解读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川教授。
思想解读人徐川: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个词——“自信”。
时间回到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四个自信”。从那时起,“四个自信”就成为我们的话语中出现频率最高、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词汇之一。
我们说自信很重要。从宏观层面上说,自信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民族繁荣复兴的精神支撑;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自信也是每一个人成就人生的重要基石。今天,我们就围绕“自信”这个关键词,一起来聊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自信?
第二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能自信?
第三个问题:如何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自信?
关于这个问题,总书记有很多精彩论述,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总书记原音短片一:
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够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主持人康辉:
这一段讲话就是徐川教授刚刚提到的,在2016年的7月1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讲话。他提出了“四个自信”,而且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总书记还引用了毛泽东同志著名的诗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两句诗是毛泽东同志什么时候创作的,它蕴含着怎样深刻的意义呢?现在,我们有请本期节目的经典释义人,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为大家解读。
经典释义人康震: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是毛泽东主席青年时代求学的时候写下的诗句。毛泽东喜欢体育运动,尤其喜欢游泳,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他在学生会里还成立了个游泳部。1925年,毛泽东写下了《沁园春·长沙》这一篇词。回忆起当年水击三千里的经历,他写道:“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壮志豪情,溢于言表。
1958年,《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出版,毛泽东读后感慨良多,其中对《沁园春·长沙》中“击水”这个词,他自己做了一个注解。注解中写道:“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这两句诗展示了毛泽东自信的豪情,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渴望,对生活的渴望和对未来如火如荼的斗争岁月的渴望。
其实在中华民族的历程当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能人志士都具有这样挑战困难的信心与勇气。
比如说,北宋的政治家王安石,在他年轻的时候,登临杭州的飞来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从小博闻强记、博览群书,立志要以天下为己任。考中进士之后,他长期在基层为官,对于民生的艰苦可以说是感同身受。做了宰相之后,系统地提出了变法的主张,力图改变当时朝廷窘困的经济状况。
王安石深知,改革变法的道路充满了艰难险阻。但是,他视所有这些困难和阻力为浮云。浮云虽可停留一时,但是终究不可长久地存在,只要太阳出来,它们就灰飞烟灭。所以在这里,王安石巧妙地借助了自然风景的变化,来抒发个人的胸襟怀抱。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个“最高层”就是他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心怀朝阳。它真实地反映了王安石,特别是当时年轻的王安石,胸怀宽广,不畏艰险,勇于改革,面对困难、直面困难的顽强的意志。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我们要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自信与精神,就是要强调我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的星火,要激励我们毫无畏惧地面对一切的困难和险阻,坚定不移地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思想解读人徐川:
听了康震老师的讲解,我也很受启发。自信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精神品格。关于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有很多金句。比如刚才短片中提到的“我们最有理由自信”;比如他说过,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这些金句掷地有声,振聋发聩。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自信?我总结为三句话:
第一句话,自信是方向标;第二句话,自信是发动机;第三句话,自信是能量槽。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于都考察,这里是我们党早期的革命根据地,也是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的出发地。从1934年10月开始,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翻过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爬雪山,过草地,行程约两万五千里。在这些数字和事实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问题:是什么在支撑着中国工农红军战胜一切而百折无悔?
答案就是自信。如果没有对于共产主义的信仰,如果没有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如果没有对革命目标的信念,如果没有对于我们一定能够胜利的坚信不疑,那长征途中最难征服的“拦路虎”就不是残酷的战争环境,就不是恶劣的自然条件,就不是穷凶极恶的敌人,而是我们自己。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走多远不能忘了来时的路,路再难不能扑灭心中的灯。革命战争年代的戎马倥偬、枪林弹雨需要自信,革命建设时期的励精图治、卧薪尝胆需要自信,进入新时代,在我们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仍然需要自信。
正是靠着这样一种自信,我们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壮举,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梦想。“嫦娥”飞天,成功登月,就是其中之一。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国人的探月之路。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踏上了奔向月球背面的旅程。
人类对月球的背面充满好奇,但60多年来,人类发射到月球的探测器有100多次,月球背面着陆探测的却一次都没有。
就在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成功踏上月球背面,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月球背面成功实施软着陆的探测器。
在“嫦娥四号”成功落月的那一刻,有一位女航天人激动得掩面而泣,她就是“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
张熇同期声(“嫦娥四号”项目执行总监):“到底在背面能不能落下去,也是有人有质疑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人去过,我们要去就是第一次去实现探索这个未知的地方。这个我们其实也做了很多的这种分析调研,最终我们觉得我们还是有信心的。”
思想解读人徐川:
将探测器落到月球背面进行探测,这是其他国家没有做到过的事情,为什么我们能有这样的自信呢?
在这张照片上,我想我找到了答案。这是“嫦娥四号”落月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上,“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叶培建站在张熇的背后,对她表示祝贺和鼓励。两代“嫦娥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在这张照片里,我看到的是中国航天精神的传承。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不懈奋斗,一次又一次经验的积累,才给了中国这样的自信,不断挑战深空,连续创造奇迹。
从2004年至今,中国探月工程完成了月球探测“绕、落、回”三步走目标,而中国进一步探索月球的步伐不会就此停止。如今,张熇正带领她的团队开始探月工程四期的论证。
当然,不只是探月,他们还向更远的深空发起挑战。以张熇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迈出了中国深空探测自信而坚实的步伐。
主持人康辉:
观众朋友们,今天在节目现场,我们特别邀请到了“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副总设计师张熇女士,掌声欢迎她。
张总您好!
张熇:
您好!
主持人康辉:
刚刚我们看到介绍了,说在“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的那一刻,您流泪了。这个泪水当中是不是一定包含了很多?
张熇:
是的。我们航天人,我们一般把一个航天器,有时候说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经过五六年的研制,就像把一个孩子逐渐地培养长大,然后最终要发射,就是送他去远行。对于我们“嫦娥四号”,最终它平安地到达了它的目的地,到达了月球的背面,着陆成功。这一路走来,有很多的艰辛、很多的困难,当然也有很多攻坚克难的幸福。在这一刻,应该说我当时是非常激动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因为大家也看到那张照片,叶总也是我们“嫦娥一号”的总师、总指挥叶培建院士,他当时走到了我的身后,拍了拍我的肩膀说:“辛苦了!不容易!”
因为这句话给了我,我就更加激动吧,所以说这个泪水是激动的泪水、幸福的泪水。
主持人康辉:
这个泪水当中包含了很多,但唯一没有的是软弱、是退缩。没有吧?
张熇:
没有。应该说我们在任务论证之初,决定要做这个任务的时候,我们是充满自信的。我们“嫦娥四号”任务如果去月球正面,应该说相对的技术风险会更小一点。背面因为没有国家探测器去过,对它表面详细的,包括地形、地貌,地质的条件、土壤的条件、环境条件都不是很确知,所以要去就会更困难。所以当时我们有这份自信,是因为我们经过了大约差不多有两年时间充分的论证。我们也从技术上,包括经费上、进度上,各种约束条件下,做了多种多样的方案,做了各种可行性的分析,最终我们确定,依靠我们已经积累的技术,依靠我们的队伍,我们可以完成这件事情。
主持人康辉:
当然,“嫦娥四号”是一个开创性的壮举,但我们也知道,对于探月工程来说,它一定不是一个完成时,它是进行时,而且还有将来时。那么现在,对于“嫦娥”这个项目来说,有没有更加具体的你们正在做的目标?
张熇:
是的。我们“嫦娥工程”从一开始立项,我们就规划了“绕、落、回”三步走。“嫦娥一号”“嫦娥二号”是我们的“绕”,就是要围绕月球做全球的遥感探测。“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我们叫“落”,是要着陆到月球上做详细的就位的探测。“嫦娥五号”我们叫“回”,是要从月球取回月球的样品,拿到地面,我们的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做进一步精细的分析。
在这之后,我们也正在谋划,我们叫作探月四期工程,我们是希望在月球上极区,就是在可能有水冰的地方做一个长期自主运行的月球科研站,开展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验证。
主持人康辉:
对于未来的这些目标,现在想想是不是心中仍然有一份自信?
张熇:
有的。
主持人康辉:
所以说,自信意味着能力,意味着勇气,也意味着责任和担当。我们非常感谢所有的探月人,也特别希望未来我们的深空探测,包括我们的探月工程能够带给我们中华民族更多的自信和勇气。
谢谢,谢谢!
主持人康辉:
自信能够让我们在未来前行的道路上永远都充满动力。我们最有理由自信,我们自信的雄厚基础来自于哪里呢?我们再来听一段总书记的话。
第二部分:我们为什么能自信
总书记原音短片二:
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江河之所以能够冲开绝壁夺隘而出,是因其积聚了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洪荒伟力。在近代以来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牺牲,进行了太多太多的拼搏。现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已经充分爆发出来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
经典释义人康震:
这是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这次大会上,习总书记引用了一句“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词句,这一句词出自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渔家傲》。
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大致是在建炎四年,也就是公元1130年。这一年正是金人南侵,而南宋小朝廷仓皇逃窜之际。由于李清照的弟弟当时在朝中做官,所以年近半百的李清照不得不孤身一人,带着亡夫留下来的金石文物、典籍字画等等,一路追随高宗的队伍在海上颠沛流离,历尽风浪,终于最终平安地到达了温州。这首词应该就是在这个时期所写的。词的上半阕写了海天一色的景观,下半阕却是作者自己——我和天帝的对话。下阕写道: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的意思是说,天帝问我你要去哪里呀,我回答天帝,路途还漫长得很呢,现在已经是黄昏时分,我尚未到达我的目的地,即使我写出如此惊人的诗句又有什么意思呢。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得正高。狂风,千万不要停止,把我这一叶的轻舟一直吹送到蓬莱仙岛去吧。
可见,在战乱的颠沛流离当中,在长途跋涉当中,已经年近半百的李清照孤身一人,不知道还要克服多少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无论怎样困难,她依然坚守的就是她和她的亡夫赵明诚共同收藏和珍藏的金石文物不能丢,始终要带在身边。对于他们所共同挚爱的金石文物、坚守的事业,坚守文化传承的事业,给了她这样一份自信,给了她这样一份坚守,给了她这样一份自觉。
所以我想,讲到这儿,我也跟现场的观众在一起,我们交流一下。你们所能知道的描写自信的著名诗句有哪些?
观众一:
我觉得对我影响最深的一个诗句就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观众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认为只要初心不改,坚定信念,就没有上不了的山,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经典释义人康震:
好!
刚才两位的回答都非常好,大家都非常地喜欢这种表达自信的诗句,因为这样的自信是激励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我们说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一脉相承的,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的李清照的这一句词,表达了中国人民强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尽管中华民族在历史上遇到了很多的艰难险阻,但是,勤劳而勇敢的中华儿女一直保有着持续的战斗力、持续的自信力。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正以“九万里风鹏正举”的磅礴气势,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目标昂然前进。
思想解读人徐川:
听了康震老师的讲解,我们对中华民族这种强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到:“人民有信心,国家才有未来,国家才有力量。”那么第二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能自信?说到底,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能,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
自信是需要支撑的。接下来,我们就聊一聊支撑自信的四块基石。
第一块基石:自信源自道路,也就是道路自信。
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中华民族灾难深重。中华民族曾经走过很多很多的路,有大路,有小路,有老路,有新路,更有近代以来曲折的路,一直走到了此路不通,一直撞得头破血流,一直到我们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历经千辛万苦,才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人无心欣赏沿途的风景,而是始终循声前行,这个声音就是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呼声。跟着这个声音,让我们一起走进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来感受一位苗族大妈石拔专老人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故事。
这张照片,拍摄于2013年11月3日,这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十八洞村石拔专老人的家中。
当时老人的家中唯一的电器,就是一盏节能灯。而这种情况在当时的十八洞村十分普遍。
十八洞村是湘西的一个苗族村寨,抬头是山,低头是沟,人均耕地不到一亩,是个典型的贫困村。
如何能让年人均收入只有1600多元的村子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和乡亲们一起开座谈会。他希望大家:“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在这里,习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了“精准扶贫”这个理念。今天,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了巨大变化。
杨秀兰每天早起都要搭丈夫的摩托上班。两年前,两口子还在浙江打工。如今,她就在家门口的山泉水厂上班,10分钟就能到达。
龙大姐和丈夫,以前靠务农维持生计,如今,靠着家里的农家乐,一年就能有十几万元的收入。
而村里的老支书石顺莲,则带着留守妇女们绣起了苗绣,这样一幅苗绣就能有3000元的收入。
十八洞村可以说是因地制宜,蹚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的新路。清澈甘洌的山泉水,走出了山沟,出现在了超市的货架上。村里的猕猴桃产业也实现丰收。加上乡村旅游、苗绣手工艺等等,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龙兴花同期声(十八洞村村民):“今年我就养了十来头猪,就做腊肉,像昨天我这里卖了两千多块钱的腊肉。”
石梅芳同期声(十八洞村村民):“我们以前在外面,一个月工资也就三千多元。我现在在家里绣这个,我一个月,我同样也有三千多元吧。又可以照顾宝宝,又可以看老人。”
杨秀兰同期声(十八洞村村民):“现在我们十八洞村建了个水厂,我就在家门口上班,特别好。”
思想解读人徐川:
石拔专老人的生活也大变样。每年,靠着猕猴桃的分红和卖一些特产的收益,小康生活已没问题,她真真切切地实现了脱贫致富。
2013年,中国的精准扶贫从这里起航,如今,十八洞村终于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之路。
全面实现脱贫攻坚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要做到,我们能做到,我们会做到,我们的坚信不疑就源自于脚下的道路。
第二块基石:自信源自理论,也就是理论自信。
大家知道,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实践中,我们诞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结合了前人的智慧,也结合了时代的特征。正是在这些思想武器的指引之下,我们一步步地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三块基石:自信源自制度,也就是制度自信。
制度是发展进步的保障,是安邦定国的根本。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形成、坚持和发展了一套制度,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举几个例子。咱们聊一些世界级的超级工程。比如咱们的跨海大桥,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是咱们的港珠澳大桥。还有胶州湾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东海大桥等等,都是世界级的。还有世界最高的100座桥几乎都在中国。在我们的云南、贵州,处处都在上演“天堑变通途”的现实版本。
过去,我们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未来,我们也一定会在这样制度的保障之下创造更多的辉煌。
第四块基石:自信源自文化,也就是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那么,什么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认同和积极践行,是对其生命力和科学性的坚信不疑。那么,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如何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来看总书记的精彩论述。
第三部分:如何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
总书记原音短片三: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中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经典释义人康震:
这是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那么在这段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两句诗:“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它出自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庾信的《徵调曲》。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呢?是说吃着树上结的果实,就想起了结果实的树,喝到河里边的水就想到了河水的源头。一句话,饮水思源。这个庾信在当时那是数一数二的大诗人。他本来是南朝人,奉命出使西魏,结果,到达了西魏的首都长安之后,西魏攻克了江陵,他所在的梁朝灭亡了。当时西魏的统治者非常欣赏庾信的才华,就把他留在了长安做官,但他依然非常地思念故乡,常常通过他自己写的诗文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思乡的情怀。“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这两句诗可真是表达了他对故土的无比的思念之情。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我们要树立文化自信,这就是要求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本源。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是具备文化自信的坚实的基础和优良传统的。在中国的古代,这种文化的源远流长给我们提供了雄厚的底气。比如在盛唐时代,国力强盛,万国来朝,当时的长安兼容并蓄,文化上充满着强烈的自信,这就是后人眼中引以为豪的盛唐气象。也正因为如此,一代“诗仙”成长在盛唐时代就不足为奇了。李白是一位大诗人,是一位文学家,他的诗歌创作水平在当时真是首屈一指。这就是他的本钱,这也就是他的自信的所在。贺知章见了他,惊呼他为“谪仙人”,从天上下凡的神仙;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自己也说自己“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唐玄宗要召见他,他很兴奋,写两句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在长安不得志,离开长安,依然写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所以,纵观古今历史,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地奋斗!
主持人康辉:
谢谢康震教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讲解。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我们知道,习近平总书记本人正是践行文化自信的榜样,他尤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在访问、考察、会议上,在讲话、文章、论述中,他多次引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那些华章佳句,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这个节目的原因。
当然,今天我们说的文化自信不仅仅包含着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还有很多的思想内涵。接下来,我们请思想解读人徐川教授继续为大家讲解。
思想解读人徐川: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那么,为什么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地位最为独特和重要呢?第三个问题:我们如何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如何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到的那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这段精彩的论述中,我们发现了三个努力维度。
第一个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实,我们简单梳理一下,就会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一以贯之。
三十多年前,当时厦门市委、市政府筹措资金,维修位于鼓浪屿的八卦楼,但是钱很快不够用了。当时厦门经济特区刚刚扩大到全岛,到处都急着发展经济,到处都缺钱。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之下,正是在时任副市长习近平的关怀之下,才彻底扭转了一座百年建筑的历史命运。习近平说,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
整修后的八卦楼是目前国内唯一、世界最大的风琴博物馆。因为完整地保存了当时的历史风貌,八卦楼和其他的52栋建筑一起,成为了鼓浪屿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在后来接受联合国申遗专家评估的时候,得到了联合国专家的高度评价。
2017年7月8日,鼓浪屿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下面我们来说第二个维度:继承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我们由烟波浩渺的嘉兴南湖上的一艘画舫起航,来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根据地,后来又北上抗日,喝着延河水,“双手搂定宝塔山”。最后,从太行山东麓的小村子“进京赶考”,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那么讲到这里,我们想和思政教师再做一些交流。在课堂上,我们让学生了解、亲近我们的革命文化,有哪些心得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下。
唐忠宝:(江南大学教授)
因为总书记也多次讲,我们也发现一个情况,就是现在年轻人要有年轻人的语言方式、接地气的方式,让大家去接受革命文化的学习。
打个比方,我们有一期讲党史,老师起的题目叫《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现状》。但是学生团队就会觉得这个题目其实不够生动,所以他们就帮我们改了个题目,叫《那年·那湖·那船:从1921南湖画舫说起》。当然,还有一期讲的是“五四精神”,按照我们老师的起法,题目叫《谈谈五四精神和五四运动》。学生觉得这个题目还是缺少新意,不够生动,所以学生帮我们润色的题目叫《以青年之名,承青年之约:跨越百年的纪念》。所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我觉得语言方式可能要转换。
当然,除了好的方式之外,可能还有好的素材、好的内容。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是结合本省区、本市,甚至本校的红色资源。就打个比方,我在江苏工作,江苏有很多红色文化的资源。比如雨花英烈精神、周恩来精神、新四军的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我们甚至可以组织我们的学生直接到革命事件的发生地,包括革命的圣地,包括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去现场感受先烈们、先辈们的英雄事迹,进而增强我们对革命文化的自信。
思想解读人徐川:
好,谢谢唐老师!
接下来,我们来讲第三个维度: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作为革命文化的发展和延续,我们又形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这些先进文化的背后,是为国家、民族、人民,奉献青春、热血,甚至生命的一系列英模、劳模、道德模范和时代楷模。
黄大年、王继才、袁隆平、黄旭华、叶培建、黄文秀……他们诠释着新时代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他们诠释着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就像涓涓细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坚定着我们的脚步,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奋勇向前。
国家的强大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文化自信又是国家强大的深层动力。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到的那样,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谢谢大家!
主持人康辉:
非常感谢本期节目的思想解读人徐川教授、经典释义人康震教授带来的精彩讲解。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自信。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我们不惧风雨,也不畏险阻。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这就是我们的自信!
亲爱的朋友们,在节目的最后,让我们一起重温、一起诵读经典篇章,让这些经典篇章再次唤起我们内心那份自信的勇气和力量!
【经典诵读环节】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供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