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2-25 11:49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2月25日 03 版 | 查看:11402次
制图:张玉佳
2018年1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国徽。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1950年9月30日,这枚重达487公斤的金属国徽悬挂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走进位于沈阳市铁西区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展厅内悬挂的一枚金属国徽引人注目,它与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国徽同等规格。2012年,记载新中国工业发展历程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在沈阳开馆,这枚由吴嘉祜老人担任技术顾问、用老工艺复制的金属国徽展出。
从新中国第一枚国徽到第一台卧式锉床、第一台轮式拖拉机,从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第一艘导弹潜艇、第一艘万吨巨轮,到第一辆大功率内燃机车等大国重器,诸多标志性“第一”,镌刻着辽宁“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荣光。
——————————
重达487公斤的金属国徽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熠熠生辉
历史的时针回拨到1950年,制作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任务交给以铸造和机械加工技术闻名的沈阳第一机器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前身)。
当时,工厂虽然在铸造技术上领先,但生产条件却有限,从模具制作到最后浇铸,都存在相当难度。为了保证浇铸出来的国徽平整光滑、纹理清晰、凹凸有序,尤其要保证麦稻穗的麦粒、稻粒和长须清晰、美观,必须要有十分精密准确的模具。
铸造国徽的第一道工序是做模型,直接关系到铸件质量。但当时厂里没有铜铝合金铸造工艺。为了保证铸件的花纹饱满清晰,厂子特地从内蒙古和辽宁大连运来砂子,内蒙古的砂细、有黏性,大连的砂粗、无黏性,将两种砂子混合铸型,能保证国徽的表面光洁度。
吴嘉祜当年负责领导钳工组进行国徽制作的第二道工序,在铝合金毛坯上进行精加工。工序细分为清理、修补、精雕细琢、刮平、抛光。
工人们用自制的钢丝刷将国徽毛坯表面凹凸不平的地方打磨干净,将有瑕疵的铆钉磨平修补完整,再用自制的小刀将国徽图案中的细节部分一一雕刻出来,达到立体效果,最后再用专用刮刀刮平图案表面,进行整体抛光,这样打磨出的国徽如镜面般光亮,能照出人影来。
吴嘉祜回忆,国徽质地为铜铝合金,两种金属熔点相差较大,浇铸的火候时机不易掌握。工人们经过反复试验,采取局部浇水、加速冷却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难题。
在铸造国徽的日子里,沈阳第一机器厂铸造车间彻夜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为了节省时间,工人们吃住在车间,白天黑夜连轴转,饿了就吃口干粮,咬口咸菜,困了就在厂房里和衣而眠。没有炉子,工人们砌了个砖炉;没有化铝罐,就自制铁罐代替;没有脱氧剂,就用木棒搅拌脱氧;没有测试铝水温度的仪器,就在炉前用肉眼观察铝水颜色的变化。
大家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成功铸造出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1950年9月30日,这枚重达487公斤的金属国徽悬挂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熠熠生辉。
改变“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落后面貌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把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实现工业化,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严峻而紧迫的课题。毛泽东针对当时国内落后的重工业发展状况有过一段精辟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米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工业化建设必须从重工业入手。
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宣教部部长杨晓陶说,辽宁重工业基地的开发建设,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3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形成于1953年开始执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共历时8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辽宁初步形成以冶金、机械、化工、石油、煤炭、电力、建材等工业为主体的重工业基地。
辽宁工业基地的建成,为支援国家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物资基础。
基于辽宁的工业基础优势,“一五”时期,国家156项重点工程有24项落户于辽宁,重点发展冶金、机械、化工、建材、能源(煤、电、油)等工业。与24项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相配套,还在沈阳、大连、抚顺、本溪、丹东等地安排了省市重点项目625个。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在辽宁共投资65.1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11.8%。其中,用于工业建设的投资为46.4亿元,占同期全国工业投资总额的18.5%。”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宣教部副部长王莹介绍,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大规模的工业建设,辽宁基本形成了大连、丹东、营口、锦州等沿海工业城市地带,和以沈阳为中心,包括鞍山、抚顺、本溪、辽阳等的中部工业城市群体,成为当时东北乃至全国工业基地的核心。
“一五”结束时,辽宁固定资产原值占全国的27.5%,居全国第一位;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6%,居全国第二位。当时,全国17%的原煤产量、27%的发电量、近30%的金属切割机床、50%的烧碱、60%的钢均产自辽宁。辽宁涉及的飞机、军舰、弹药等军事工业占有很高的比重。辽宁由此成为新中国最早建成的全国重化工业基地和军事工业基地。
“工人”两个字,摞起来就是个“天”,咱们工人得把天给挺起来
共和国工业长子在成长过程中涌现出很多工业英雄,新中国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孟泰就是其中之一。1949年7月9日,鞍钢举行盛大开工典礼,鞍钢公司命名孟泰为一等功臣。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孟泰把行李搬到高炉旁,日夜守卫。“危险关头最能考验人,一秒钟就能决定你是一个勇士还是一个胆小鬼。”他说。
一次,3号高炉炉皮被烧穿,几米长的火焰窜出。孟泰赶到现场,顶着烈焰用几条浸水的麻袋堵住裂口,与大家一起用耐火泥把裂口封住,化险为夷。
马恒昌小组——“生产战线上的模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先进班组。“‘工人’这两个字,摞起来不就是个‘天’么,咱们工人得把天给挺起来。”曾任沈阳第五机器厂车工一组组长的马恒昌常这样说。
如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薪火相传,老工业基地的奋发有为精神在青年一代续写新的传奇。
在华晨宝马铁西新工厂总装物流车间,中建二局北方公司建设团队正在进行机电安装工作。这个平均年龄不到29岁的青年团队在2020年获得沈阳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
2020年3月,受疫情影响,项目开工面临巨大挑战。“半个月内现场必须动起来!”项目副经理王雷吃住在办公室,每天用沙哑的嗓音打上百通电话。仅一周时间,400多人组成的工程队伍、150余台大型机械全部到位,正式开工。
“关键时刻一定要顶得上! ”34岁的总工程师陈会平带领技术团队,提前16天实现主体钢结构封顶。那一段时间,他累瘦了11斤。等到混凝土全部浇筑完成,31岁的青年突击队队长张立伟浑身都是泥浆,顾不上换衣服就睡着了。
张立伟说,新时代工人就应该立足岗位,不断奋斗,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这片热土上,要让老一辈工人艰苦奋斗、不断赶超的精神在我们身上传承,让青春在磨砺中闪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晨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