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2-19 10:39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19日 06版 | 查看:805次
开国大典上使用过的礼炮。国家博物馆供图
【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
1949年10月1日下午,天安门广场礼炮轰鸣,庆祝一个伟大的民族从此站立起来。
70多年后的今天,走进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厅,礼炮作为开国大典的重要见证物,向观众默默讲述着那段历史。
1949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开国大典上鸣放礼炮,但当时并没有专用礼炮。8月中旬,华北军区特种兵司令员高存信传达聂荣臻司令员的指示,决定从张家口等地调来老式山炮,来源主要是缴获日军的战利品及山西兵工厂仿日本山炮制造的三六式山炮。同时,从各炮兵部队选调军政素质好的排、连、营干部和战斗英雄,组建礼炮团。
筹备过程中,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礼炮团将108门礼炮分为两组,54门参加典礼,另外54门备用,并对每一门炮和每一发炮弹都进行了严格检查和擦拭,对底火部位检查更加细致。礼炮炮弹是专门制造的,没有弹头,由木屑压制的圆柱体堵住药筒,鸣放时后坐力较小。
为了完成在开国大典上鸣放礼炮的光荣任务,华北特种兵司令部遵照中央军委指示,从各炮兵单位抽调了优秀的指战员和一百余门火炮,集中至北京先农坛进行专门训练。
经过计算,开国大典时,从毛主席按动电钮升国旗到升旗完毕,共计2分5秒,所以28响礼炮必须在2分5秒内放完。也就是每门炮要在每4秒半齐放一次,因此每个炮位三名炮手要在3秒钟内完成退弹壳、取炮弹、装填和发射四个动作。为了练好这四个动作,在北京三个最炎热的月份,上百名炮手头顶烈日,膝跪黄土,紧张操练。四个看似简单的动作每天重复上万次,单是跪地和后脚支撑的动作就把马靴给磨穿了,炮手的手指被炮闩等夹伤也是常有的事情,但没有人有过半句怨言。
开国大典当天,礼炮被整齐地安放在东三座门内(即现在公安部和中国国家博物馆之间的位置),炮口面对墙体。下午3时,开国大典仪式正式举行,54门礼炮齐鸣。
开国大典为什么要选择54门礼炮鸣28响呢?据原礼炮队负责人回忆:“毛主席说28响代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了28年。”而决定用54门礼炮的原因一度众说纷纭,但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它代表着当时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54个单位(45个单位加9个方面的特邀人士),以此象征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
开国大典后,这批礼炮又被多次使用,后经7312厂改造,存于北京某炮库。1987年,中国革命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为筹备“近代中国”陈列,多方联系相关部队和单位,终于在1988年9月将其征集入馆。
(本报记者 李韵)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