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深藏的军功章(图)

发布时间:2021-01-30 19:35 |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29日 14版 | 查看:6599次

插图:郭红松

  【中国故事·时代楷模】

在丹东养伤的一个多月,孙景坤仍然没有回家看一眼,心里时刻惦念着战场上同生共死的战友们,伤还没好利索,他就申请归队。

  三别家乡、三次渡江,孙景坤践行着一名志愿战士的卫国意志。

  那些血与火的经历,对于孙景坤来说,从来不愿意想起,却永远也无法忘记。即使96岁高龄,坐着轮椅,徜徉在光荣院里,仰望着丹东凤凰山多彩的秋景,也不愿意提及那远去的岁月。

  现在,时间定格在2020年10月23日,再过两天,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北京有个重要的云发布,授予两位志愿军老战士为“时代楷模”,他是其中之一。长子与长女替他去了北京云发布的现场,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分会场也是如火如荼,而主人公孙景坤,恬淡地停留在凤凰山下,在铺满金黄落叶的院落里,平静地接受这一殊荣。

  整整68年过去了。几十年来,他用劳动的硕果冲淡那血与火的记忆。他当了大半辈子生产队长,让家乡两座荒山披上绿装,制服了危害山城村几百年的大沙河,向涝洼地要回了百亩良田,让近百户村民走上富裕之路。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像打仗一样不要命地劳动,只有他自己清楚,国富民强才能不被欺凌,他在做着一滴水也能折射阳光的事情。

  他刻意地隐瞒战功,是不愿意回忆战火,不想记起牺牲在眼前的无数个战友,只有沉默,才是对战友的最好怀念。

  我真的不想触动老人家敏感的神经,也不想让老人家沉浸到痛苦的回忆中,只能从资料中,从老人家其他战友的回忆里,从中国人民志愿军40军的军史中还原那个战火纷飞的十月。

  朝鲜战争爆发时,孙景坤刚从解放海南岛的战场撤回,随部队集结到安东(即丹东),待命过江。他的家丹东市元宝区山城村,与集结地鸭绿江畔,仅有一山之隔,孙景坤居然没向部队提出探亲的要求。妻子听到消息,爬山越岭来到部队,与他匆匆见了一面。

  1950年10月19日,趁着夜色,40军悄悄渡过鸭绿江,在星光下,孙景坤向着祖国,向着家乡的方向深深祈福。对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他感触最深,因为他亲眼看到侵略者侵入中国领空,肆意轰炸自己的家乡,工厂被毁,村庄燃起熊熊大火,刚刚过上新生活的人们,瞬间家破人亡。不帮助朝鲜人民赶走侵略者,家乡永无宁日。

  过江后,孙景坤所在的119师作为120师的纵深预备队,沿永山、龟城、泰川、云山方向进军。在两水洞地区,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打响,40军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随后一路连破美军数道阻击线,将侵略者赶到清川江边。

  一个月后,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打响,119师奉命将美军第2师牢牢地钉在苏民洞地区,使其无法东援。守备龙水洞战斗,孙景坤所在的357团与美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他不畏牺牲,冲锋在前,子弹击伤他的左臂,留在了骨头里,他没退缩;子弹击中他的腿部,掏出个贯穿大洞,肉都烂了,他依然向前冲锋了好几步,直至重重地跌倒。他无法继续战斗了,被抬下战场,送回祖国疗伤。

  在丹东养伤的一个多月,孙景坤仍然没有回家看一眼,心里时刻惦念着战场上同生共死的战友们,伤还没好利索,他就申请归队。出发前,他去了趟志愿军留守处,默默地将妻子纳的鞋子包裹进自己的军装,衣服的口袋里还有一封留给妻子的信,权当自己的遗物了——那意思是说,死也死在朝鲜。坐上闷罐火车,他第二次跨过鸭绿江,奔赴前线,追赶部队。半途中,火车遭遇美军飞机轰炸,车身剧烈地摇晃着,一股热浪冲了进来,火车再也无法行进。尽管归途坎坷,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寻找部队,可是部队根据战事安排,已经离开了原来的地方,孙景坤与部队失去了联系,只好第二次回国。

  受伤回国治疗,一般是无须再回战场的,或转入后方,或复员回家。孙景坤没想回家,跑到志愿军某机关打听自己部队的下落。两天后,他第三次过江追赶部队。临走之前,再次回头看了看家的方向,他只有一个信念:只有打了胜仗,才能回家过好日子。

  三别家乡、三次渡江,孙景坤践行着一名志愿战士的卫国意志。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爆发,这是美军在精心策划和准备后进行的,意在夺取朝鲜中部屏障五圣山的门户。双方以上甘岭为中心,沿着漫长的三八线,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40军119师在西线牵制和吸引美军第1陆战师,使其无法全力投入上甘岭方向。

  10月27日,残酷的争夺战在坪村南山161高地进行,357团1连为打掉这个揳入我军防线的钉子,牵制住美陆战1师的预备队,给部队攻击行动扫清障碍,攻下高地时,付出了惨烈的牺牲。8连顶替上去,血战了18个小时,打退了美军14次冲锋,最后阵地上只剩下4个人了,副连长支全胜已经握紧了爆破筒,准备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

  关键时刻,7连副排长孙景坤临危受命,带领9名战士,扛着8箱手榴弹和2箱转盘枪子弹,冒着弹雨,增援上去。

  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很难增援,前几批增援的战士都牺牲在了途中。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后勤补给经常被敌人炮火切断。此时,已经一天一夜水米未进的战士们,头顶90斤的弹药,体力消耗较大,饿得脚步都有些踉跄。战场经验丰富的孙景坤,终于找出敌人火力的死角,机会难得,他鼓励大家快速穿插上去。

  躲过了地面敌人的火力,却没躲过天上的敌机。美军出动四架战机,封锁了他们增援的路线。面对敌机的扫射,他机警地吩咐战友,把弹药箱顶在头顶,拉开距离往前跑。紧急时刻,他发现了一片弥散着薄雾的地方,立刻带着战友钻了进去,敌机失去目标,胡乱地扫射一通,飞走了,10个人带着10箱弹药,完好无损地冲上了161高地。

  准备以身殉国的支全胜,扔下爆破筒,抓住他的胳膊,激动地说,老孙,你可上来了!

  阵地上一名姓刘的无线电话员,满脸是血,绷带都蒙住了眼睛,他还是拿起步话机,激动地将这个好消息报告给了营长。营长兴奋地称赞孙景坤:好样的,有勇有谋!

  随即,他们按照营长的指示,留在阵地,投入战斗,孙景坤先后掷出200多颗手榴弹,守住了即将丢失的阵地。有两个敌人借着硝烟的掩护,从侧面绕到他身边,只剩下两三米距离,他猛地端起“水连珠”步枪,连续怒射,敌人应声倒下。刚解决了这两个,左面交通沟里又爬出两个敌人,走在前面的那人还端着一挺机枪,孙景坤反应敏捷,抢先开枪,又击毙了两个。

  那一天,从中午到半夜,敌人一共向161高地组织了六次反扑,被他们一次次地打退,最后只剩下他和3名战友顽强地坚守在阵地上,他把枪围着战壕摆了一圈儿,战斗时,随时都能抓到枪,也不用换弹夹。激战过后,增援上来的战友们在炮弹掀起的泥土石块下找到了昏迷的孙景坤。他浑身上下多处受伤,耳朵被震聋,直到几天后才渐渐恢复了听觉。

  仅剩下的4名战士从阵地上撤下时,遇到了敌机轰炸,支全胜的腿被炸断了,孙景坤和周腊生轮换着,把他背了下来。

  那场战役,40军荣记一等功,26人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

  1955年10月,排长孙景坤婉拒了组织的安置,回乡务农,隐瞒了所有的战功。半个世纪过后,他曾悄悄地去过大连,看望在干休所休养的支全胜,也曾向江西发信寻找161高地打死过70多个美国鬼子的周腊生,当年8连坚守的161高地,从头打到尾,就剩下他们俩了。

  战火已经远去,人们奢侈地享受着和平,而孙景坤却收起军功章,深藏功名六十载。直至60余年后,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平移重建,需要征集资料,有关工作人员才从资料中把他查找出来,他犹豫再三,才默不作声地将立功证书、喜报和部分珍贵老照片捐出来,送给纪念馆永久保存,之后,又回归到平静的生活中。

  回乡务农六十余载,孙景坤始终甘守清贫,只懂吃苦,不知享受,一家人在山城村过着中等偏下的生活。几十年如一日,他时时以革命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似乎从没脱过军装。回村几十年来,孙景坤的各种奖状证书摞起来快有二尺多高,却深藏在家中,从不拿出来展示。很多人不理解,问他,你本来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为啥非要隐藏军功,这么拼命地干?他很认真地说,活一天就是白捡来的一天,躺着享受,我死去的那些战友能安生吗?

  当时光的尘土被打扫干净,英雄回归本来面目时,面对功臣和英雄的称号,孙景坤的眼睛潮湿了。从前,他总是否认自己是英雄。往事不堪回首,和平是用鲜血换来的,他始终觉得,活着是侥幸,牺牲是光荣,任何对功名利禄的贪恋,都是对牺牲战友的亵渎。

  这一次,他终于不再否认自己是英雄了。不为自己,而是为一个民族。

  (作者:周建新,系辽宁省作协副主席)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