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逆境亦畅天怀 ——记南部战区海军某修理厂原总工程师杨国忠(图)

发布时间:2020-12-21 08:18 |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21日 10版 | 查看:3658次

杨国忠在检修设备仪器。顾桥红摄/光明图片

  “倚岭峤而控南洋,据海湾而揽东吴。”曾经的天南古邑湛江,如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个久经风霜的工厂——南部战区海军某修理厂就深藏在这片繁华背后,而和这个工厂一样默默奉献的“航保人”,无疑是我国海军跨越式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

  40多年来,这个修理厂维修保障的范围从门口几十条老舰,扩展至如今驰骋在远海大洋上的数百艘舰船,一代代“航保人”为此付出了最美好的年华,修理厂历史上第一批军校本科毕业生、原总工程师杨国忠无疑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令人难以忘却的身影

  湛江某军港码头,当汽笛声划开清晨的浓雾,迎来军港第一缕阳光的,是一个身穿藏青色作训服的年轻人踩着一辆二手单车的身影——这幅美好的图画已深深地刻画在修理厂职工的心里,而那个“身影”便是年轻时的杨国忠。

  29年前,杨国忠从海军工程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毕业,拎着行李箱一路辗转来到湛江,坐着一辆老式吉普车压过满是牛粪的泥路来到修理厂。

  29年后,杨国忠依然奋战在这片热土上,他把自己的汗水和热血奉献给了这份军工事业。

  29年来,变化的是周边不停加高的建筑,不变的是以杨国忠为代表的“航保人”的初心:“舰船航行有了保障,我的心才有着落”。

  “虽然我人未航行在大海之上,但是每次舰船出港,我的心也跟着一起驶向深蓝。”提到军工,人们想到的大多都是研发、制造,而对杨国忠来说,军工的意义在舰船出港之前罕有人知的航行保障工作里。

  时间的指针回拨到1991年,彼时的湛江某军港虽然远不如今天的规模,但码头上停靠的军舰却比现在要多。究其原因,“任务比现在少是一个原因,主要还是技术装备落后,出个远海都算稀奇事。”杨国忠回忆说:“当时我们的军舰上装备参差不齐、品种杂乱。”

  当不同国家、不同年代的装备集合在一艘军舰上,问题就出现了——不可避免的“水土不服”让“缝缝补补”成了家常便饭,但当时的保障模式衍生出许多尴尬。比如舰员们对五花八门的装备不太清楚,故障上报传达中间环节过多,导致故障申报不准。往往是工厂师傅跑到舰上后才发现:要么带错了器材,要么少备了工具和零件。有时,为了修理一个故障,工厂师傅要来来回回折腾好几趟,效率很低。面对这样的保障困境,上级单位决心打破现状,派出大学生干部常驻码头,负责应急修理协调保障工作,杨国忠就是其中之一。于是,一个身穿藏青色作训服、踩着一辆二手单车的年轻人的身影,就成了军港码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现场了解故障现象、精准报告维修要求、全程跟踪协调维修,及时上报修理进度,杨国忠每天骑着单车跑来跑去,风雨无阻地穿梭于停泊在军港里的一艘艘舰船上。

  1992年一个深夜,杨国忠与战友蹲在军舰甲板下三层维修声纳。维修工作已从晚上7点持续到凌晨3点,闷浊的空气夹杂着大家紧张焦急的情绪,风扇已开到最大,但杨国忠脸上的汗水仍急速滴下。

  还有不到3个小时,军舰就要出海了,但声纳还没修好,杨国忠心急如焚。最终,他查出是一块电路板“掉链子”了。此时,杨国忠参加工作还不到一年,但他没有丝毫迟疑,冲到另一艘军舰上,叫醒熟睡的舰长,张口就要拆借声纳电路板。那个舰长知道事出紧急,没有责怪眼前一脸油污、喘着粗气的年轻人,只是告诉杨国忠必须得支队长同意才能拆。于是,杨国忠扭头跨上自行车,又消失在黑夜之中……

  清晨,看着奔腾的艉流渐渐消逝在海天交际处,一夜未眠的杨国忠终于舒了口气,脸上写满笑意,他揉了揉有些困意的双眼,跨上自行车返回宿舍休息。

  “军舰驶离码头拉响的汽笛声真是好听。”杨国忠至今还记得那些日子里空气中夹杂着的淡淡柴油味。次年,修理厂党委和上级机关为杨国忠请功。由此,杨国忠荣立了他入伍以来的第一个三等功。

  在新世纪初,对于某水下平台技术难题,没有哪个国家公开宣称有成熟可靠的解决方案。这意味着没有任何经验、技术可参考,要攻克它,难度极大。谁来啃这块“硬骨头”?“它关乎潜艇的隐蔽性和战斗力,我们‘航保人’不干谁干?”杨国忠拿出他那股执拗的劲头,主动迎难而上。

  那年仲夏,深蓝之下,龙宫铁甲内,杨国忠焦急地等待数据回传。对他来说,每次海上试验都是希望与失望的交织。“定位正常”“通信正常”……杨国忠紧握住被电缆勒出数不清的细细伤口的双手,似乎等待着什么。

  “设备回收失败。”叹气声在逼仄的船舱里此起彼伏,“明明在比现在水压更大的大气压下成功了无数次,为什么一入海就出现这么多问题?”看着大家一脸的疑惑和失望,杨国忠说:“搞科研就是问题叠着问题,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迎接这些问题。”

  “顶得住和顶不住并不是个选择题,因为我没有顶不住这个选项。”当记者问杨国忠为什么硬着头皮上时,杨国忠淡然地说:“因为从潜艇兵的眼睛里,我们看到他们真的需要这个。”

  又过了整整两年,该型装备终于冲出海底,亮相北京。对这项成果,专家们给予了极高评价,海军领导看完性能指标后,郑重地写下5个字——“小厂办大事”。

  “我们是‘航保人’,为保航而生。”杨国忠用行动践行这句简短有力的话。29年来,他主持建成了两个海军级维修保障中心和18条航保装备修理线,主持研制多型导航装备获得5个军队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经他手维修的装备不计其数。

三次修改微信签名

  2015年10月初,名为“彩虹”的超强台风突袭湛江,修理厂厂区一片狼藉。正抱着电锯锯着被台风吹倒的大树的杨国忠不会想到,他的身体也即将面临一场“超强台风”。

  “杨总!”“杨总!”身边的战友呼喊着冲了过去。大家没有想到,体检指标合格、跑3000米速度比年轻人还快的杨国忠,会突然脸色苍白、喘着大气躺坐在地上。

  “赶紧送医院啊”“路都被台风吹倒的树拦住了,车根本出不去”……在大家不知如何办才好的时候,杨国忠缓缓地回过神来,摆了摆手说:“没事的,就是感冒而已,你们忙自己的去吧。”

  杨国忠尝试着站了起来,弹了弹身上的树叶。其实,他身体的“台风”早有预警——已经便秘便血半年、罕见地连续发烧十几天。但杨国忠没有考虑住医院,他的眼前不仅有倒塌的房屋和树木,还有到了关键阶段的6S管理建设、马上开始的项目评审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等。

  事情越办越顺,工厂也越来越好,但杨国忠发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扛不住,感冒一直不愈,便血的次数越来越频繁。

  2015年11月23日,一张直肠癌三期的诊断书静静地摆放在杨国忠的面前。沉默十几分钟后,杨国忠开口了:“医生,我能不能不做手术,保守治疗?手头上还有不少工作。”

  “都这时候了还想着工作?你还想不想看到儿子结婚?还想不想抱孙子?”面对医生的追问,杨国忠再度陷入沉默……47岁,正值人生和事业的黄金期,但杨国忠却已经拉开了与死神决战的大幕。

  夜深人静时,病床上的杨国忠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生的尽头非得是灰暗的吗?能不能给生命的尾部添上一抹亮色,把人生尽头的时光变得更有意义?”

  一夜未眠,看着窗外微亮的天空,前些天一直埋在心里的想法,像土里的种子在这一刻生出了嫩芽。“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点亮屏幕,杨国忠更改了自己的微信签名。

  2016年2月25日,杨国忠进行了第一次手术,因癌症病灶距肛门口只有2.5厘米,实施的是直肠根治术并保肛和回肠造瘘术,术后进行了半年的放化疗。同年9月23日,进行了第二次手术,关闭造瘘回纳手术。

  “手术很成功,但后遗症可能会很严重,家属要作一些准备。”医生叮嘱。杨国忠经历了这句话的沉重含义:肛门无法正常闭合和张开,每天大便次数几十次,术后那5个月每天都蹲厕所超过20小时,常常蹲在厕所睡着了,肛门长期水肿溃疡和开裂……从穿成人纸尿裤到垫妇婴卫生巾,再到长期内裤垫5层纸巾,杨国忠身心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2016年11月,刚结束第二次手术的杨国忠在床上接到来自海军总部机关的电话。“杨总工,这边需要您前往宁波参加海军职员高级职称评审会……”“您放心,我肯定按时到。”没有提自己的病情,许久没出过房门的杨国忠风轻云淡地应了下来。

  出发时,兄弟厂冯高工看到杨国忠颤颤巍巍从小区走出来,就问:“小杨,你这是怎么了?怎么瘦成这样,脸色那么差,都这样了还出什么差啊。”

  “说来话长,没事的,航保专业的评委只有我一个,我不去的话,任务就没法完成。”就这样,杨国忠强忍着身体不适,穿着纸尿裤奔赴千里之外,连续奋战5个昼夜,圆满完成职称评审任务。

  回家后,杨国忠心想着:都能参会了,那上班应该也能行。于是,他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办公室。

  正当杨国忠整装待发之际,命运再次展现了它绝情的一面。2017年8月底,又一张诊断书横在了他面前——肿瘤肺转移。

  这一次,杨国忠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把得病实情告诉了远在千里之外的父亲,但他内心依然坚强,决心与病魔抗争。“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上手术台前,杨国忠第二次改了自己的微信签名。

  这次手术的结果不理想,左上肺切除后,杨国忠留下了很严重的气胸、液胸,一直胸闷气短,术后1个月又回到医院住院抽肺部积液,更让亲人们担心的是,医院在肺部打了多个引流孔,连续抽了36天积液后,杨国忠说话的气力越来越弱了,1.76米高的人体重下降到不足45公斤,血压舒张压收缩压只有常人的一半,心率却一直在120以上。

  “生命的长度有限,可军人的使命宽度广阔无限!哪怕就剩下半个月、半年、一年,我也要抬着头,就算倒下,也要倒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2017年10月18日,正值党的十九大召开,杨国忠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这天,他把自己的微信签名改成了:“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心里放不下事业的杨国忠决定放弃术后化疗,出院回家,用传统中医方法调理身体。10个月后,杨国忠坚强地站了起来,又回到了自己的战位上。

“自认为是个富有的人”

  20世纪60年代,杨国忠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百侯镇软桥村,跟现在一样,中学时期的杨国忠面容消瘦,但两眼炯炯有神。

  从村里启程前往镇里读中学,杨国忠每次去学校都背着一袋大米和一瓶咸菜,在食不果腹的日子里,这个不甘平庸的乡里娃埋头苦读。高考那年,杨国忠不负众望考了班级第一名,碰巧遇到海军工程大学到广东招生,面对计算机专业的吸引力和学费全免的待遇,杨国忠报了名。最终,不曾见过大海的杨国忠来到遍地樱花的武汉,成为海军工程大学1987级计算机工程专业的一名学员。

  一个学期过去了,在家人诧异的眼光下,杨国忠发现自己居然长高了,脸颊也泛起了红润的微光。

  “当军人真好。”杨国忠心想。怀着这份感恩之情,杨国忠攒钱买了一套简易理发工具,一有空就给大伙义务理发。老师和同学排着队找他理发,夸他“剪得一手好平头”。至今,杨国忠还清楚地记得:“系政委喜欢平头,系主任喜欢偏分头。”

  每年3月5日,学校组织学雷锋活动,杨国忠穿着学员服到汉口火车站给来往群众义务理发,一站就是一整天。在大学期间,杨国忠被学校评为“学雷锋标兵”。

  大学毕业后,杨国忠被分配到修理厂工作,但这并不是他理想中的部队,和他所学专业也不对口。“在我的印象中,部队就是喊着‘121’的口令训练、有班排连的地方,怎么也没有想到还有修理厂、车间这样的单位。”刚到湛江的头几年,杨国忠都不好意思跟亲戚朋友讲自己在修理厂工作。

  就是在这样一个自己完全没有预想到的工作岗位上,杨国忠一干就是29年。“这些年我没有虚度,自认为是个富有的人。”杨国忠淡定地说。

  2020年1月,“致敬新时代的保障兵”颁奖典礼在海军某基地礼堂举行。

  “下面有请海军‘奋斗新时代优秀共产党员’杨国忠上台领奖。”在热烈的掌声中,杨国忠阔步走上舞台,当他立正站好等待发奖时,一阵更加热烈的掌声响起,他顺势看过去,妻子搀扶着一位老人走上台来。原来,基地官兵瞒着他,把他79岁的老父亲从老家请到了现场。聚光灯下,杨国忠并拢双脚,郑重举起右手,向父亲敬了一个军礼,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向父亲敬礼。

  “我对不起父亲。”杨国忠说,现在父亲还在田地里干活,还住在农村老旧房子里,“当年我们那批考上大学的同学,要么在村里盖起了楼房,要么把父母接进县城住上了电梯房”。

  对于杨国忠来说,并不是没有赚更多钱的机会。在海军装备行业里,杨国忠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有许多地方企业争着出高薪让他早点转业,但他不为所动。

  什么是富有?杨国忠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是富有的,帮助别人克服困难的人是富有的。”

  20世纪90年代末,广西巴马县的学生罗某家庭经济困难,面临辍学,杨国忠硬是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挤出一些,资助她完成学业。广东廉江市的学生肖某与80岁老奶奶相依为命,杨国忠就委托湛江市共青团给她捐款,帮她渡过难关。

  妻子吴碧容与杨国忠相识于高中年代,曾是广东省中山市某中心小学的骨干教师,结婚之初,她的工资是杨国忠的3倍多,但她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支持国防事业,选择辞职,来到湛江市某小学当了一名代课老师,工资不足以前的两成。

  “他常常吃不上饭,早早就落下了胃疼的老毛病。”想到自己天天挂念的人,每天待在高热、高噪声的环境里完成重要的舰艇保障任务,吴碧容敬佩不已,也心疼不已。她对杨国忠说:“你的追求我支持,你的生活我必须照顾。”

  有了温馨的港湾,军舰就能远航。在吴碧容的支持、照料下,杨国忠的事业驶进了快车道——车间助理工程师、车间副主任、器材科科长……2001年,历经数次破格提拔,不到33岁的杨国忠,成为海军同类型保障单位最年轻的总工程师。

  成为总工程师后,杨国忠有多次机会让吴碧容成为修理厂干部,但他都在内心告诫自己“不能那样做”,而妻子吴碧容也立志要靠自己的努力得到晋升。在杨国忠的辅导下,吴碧容刻苦学习航保专业知识,考取了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最终,吴碧容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修理厂的一名聘用工程师。

  当年,杨国忠和妻子完全有条件将他们的小家安在经济发达的中山市,但他们选择了和多数人相反的方向,定居在经济较为落后的海防前沿湛江市。采访中,记者问杨国忠后不后悔当年的选择?他说,不后悔,因为“修理厂需要他,他也离不开修理厂”。

  “虽逆境亦畅天怀”,经历与癌症激烈斗争,尚处于康复阶段的杨国忠时刻关注着我国海上安全形势的发展,他经常思考如何改进既有的保障模式,送维修技能培训到一线作战部队。

  于是,2019年初春,杨国忠在修理厂挑选骨干力量,率队前往驻扎在某海岛的部队。从湛江到部队所在海岛,路途遥远,山路漫漫,且正值寒潮,渡船摇摆剧烈,这样的路途对于一个得过两次癌症尚未完全康复的病人而言,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但杨国忠没有任何怨言,他说:“这点困难算什么,真正辛苦的是一线部队官兵。”

  风大时就把衣领立起来,走累了就停下来喘口气。杨国忠就这样白天去舰艇里实地查看,晚上组织技术骨干为官兵编写培训教案。

  培训工作完成,杨国忠离开之时,许多官兵都赶过来送这位老高工,这一幕让杨国忠又回想起当年大学毕业刚到湛江军港的日子。

  “壮心未与年俱老”,大学毕业即扎根基层、建功立业的杨国忠,虽年过半百,疾病缠身,但依然迎着朝阳勇敢前行,只为心中那未完成的事业。

  (本报记者 陈劲松 章文 本报通讯员 李维)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