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瘾】王守仁的人生智慧:真正的淡定,源自内心从容(图)

发布时间:2020-11-15 11:50 |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0年11月13日 22:26 | 查看:916次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1月13日电 题:王守仁的人生智慧:真正的淡定,源自内心从容

  记者 上官云 制图 雷宇竺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中,常能听到有人为这样那样的琐事吐槽:恋人不睦、职场不顺……再感叹一声:为什么我这么倒霉?然而,却只见抱怨,不见解决问题的行动。

  如果是这个生活状态,不妨来看看明代的这个人:在风华正茂时跌落人生低谷,一切都要从头再来,但即便被贬到偏远之地,他也从未放弃“学圣贤”的理想,教化当地百姓。最后凭借军功封爵。

  他遇到的事比许多人都更糟心,但却凭借内心的强大与从容,乐观对待磨难,在困境中不断逆袭。这个人的名字,叫王守仁。

  但凡牛人,多半都有一段曲折的人生故事,王守仁也不例外。

  他出身挺好,自己也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名家典籍烂熟于心,兵法、射箭无一不通。

  全家人都希望王守仁能早日高中状元。上课时,老师也说,读书登第才是人生第一等事。但他明显还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读书学圣贤。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大儒张载说过的话,也成为少年王守仁终生不渝的志向。

  可是,怎么才能成为圣贤呢?宋儒有“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说法,接下来,王守仁打算亲自实践一下。

  为了“穷竹之理”,他开始“格”竹子,一“格”就是七天七夜,什么道理都没发现,自己却病倒了。

  在旁人眼中,这像是一次年轻人的“行为艺术”,或者只是一个笑谈。但对王守仁来说,却意味着对理想始终如一的追求。虽未得偿所愿,但却对书本上的知识有了更新的思考。

  不过,没等他格物“格”明白,一场职场灾难袭来了。

  王守仁20多岁时考中进士,成功获取官职。但后来因为仗义执言,触怒了宦官刘瑾,被杖责四十后,贬至贵州龙场当一名小小的驿丞。他的父亲也受到牵连,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这还不算完,刘瑾恨王守仁恨得牙根直痒,派出杀手,打算在路上杀掉他。王守仁一琢磨,将一首绝命诗和衣服放在江边,伪造成跳水自尽的现场,把杀手忽悠走了。

  明代的贵州尚且十分荒凉。但王守仁到这儿以后,安之若素,找个山洞住下来,再简单搭一所房子,每天自得其乐。

  人生大起大落后,他对生死看得更淡,却仍未忘记当初的理想,一边自己打水、种菜,一边教化当地百姓。

  对智者来说,磨难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王守仁做了一口棺材,没事就呆在里面苦思冥想。终于有一天,他想通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务者误也。”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也在孜孜不倦地讲学,有很多学生慕名而来。

  什么是知行合一?曾有人简单做出过概括,就是人的主观认识与实践行为要高度统一。或者说,明白了道理却不去践行,就不算真正明白。

  王守仁主张,所有的思想、认识都要在实际事务上得到运用和磨炼。这也是“知行合一”的体现。

  他不是书呆子,而且很有军事才能,颇有经略四方之志。年纪不大时,就跑到居庸关、山海关等地游历了一个月,十分关心国家大事。

  兵部尚书王琼一直挺赏识王守仁。在他的推荐下,王守仁被擢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等地。

  据说在上任途中,他就碰见有人抢劫船只,眼看大家要完,王守仁叫旁边的商船都挂上他的官旗,大张声势,盗匪吓得半死,以为官兵来了,全都跑没影了。

  就这样,他把心理战运用得炉火纯青,很快扫平为祸已久的盗贼之患。后来还因为打仗喜欢出其不意、计谋多端,得了一个“狡诈专兵”评价。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叛乱。消息传到京城,王琼在经历了短暂的慌乱之后,很快镇定下来:因为有王守仁在那里。

  不过,彼时王守仁的手中无兵可用。但他不慌不忙,一边发出檄文征讨叛军,自筹人马粮草,等待其他勤王之师前来会合;同时使出反间计,把宁王的军队拖在南昌,争取时间。

  朱宸濠等了十几天,终于发觉上当了,于是带领主力出击,一路拿下九江、南康,进而直逼安庆。

  此时,王守仁这边的兵马也基本到齐。众人都准备先去解救安庆之围,但他力排众议,决定先攻打南昌。

  道理很简单:我们的士兵刚刚集结,气势正旺,必能攻破守备空虚的南昌。朱宸濠目光短浅,肯定会率军回救。我们以逸待劳,胜利在望。

  果然如王守仁所料。最终,几番较量后,双方主力展开决战,朱宸濠大败,宁王之乱就此平定。不教条、不拘泥,准确分析形势,灵活排兵布阵,这就是知行合一。

  其实,在后世,王守仁除了因其学说、成就知名外,也常被视作富有生活智慧的典范。

  他确实曾多次面对羞辱甚至危险,但一样淡定从容。在贵州时,生活环境太差,随从纷纷病倒,他却能苦中作乐,最终安然无恙,这其中也有豁达心态的功劳。

  所谓“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平定宁王之乱后,有人来抢功,不断挑起事端想激怒王守仁,没奏效。居然又想出一个馊主意,认为他只是个瘦弱文人,便提议在靶场当众射箭,想要让他出丑。

  王守仁推辞不过,只得挽弓搭箭,三箭均正中靶心。挑事儿的人尴尬不已,他却神色如常。

  一个人气量有多大,往往在于自身能力、视野的高度,更在于心纳百川的宽度和广度。内心坦荡澄澈,如此才能每临大事,宠辱不惊。这在今天处理问题时,仍然适用。

  由于身体不好,又常年奔波,王守仁不到60岁就去世了,临终时说了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大概,也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注解。(完)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