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1-14 20:24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0年10月15日 | 查看:888次
人物故事:
肖体奎,男,1955年7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潘家庄镇下溪村护林员。
1984年,肖体奎开始带领村民拓荒造林,至今已36年,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多出了1万多亩树林。期间,他还向村民及周边村寨免费提供树苗300余万株;2012年,肖体奎自筹资金25万元,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带领乡亲们在陡峭的山岭之中开辟了一条宽4米、长7公里的林区道路;1999年,他被聘为珠防工程护林员,每日巡山20多公里,守护着村里近2万亩林区。2014年,他依托林区丰富的牧草资源,成立养殖合作社,带领20余户贫困户发展牛羊养殖……如今,这些树林已经成为村民的“绿色银行”,大家从中获得了可靠的收入,肖体奎也成了村民的致富带头人、心中的优秀共产党员。2020年8月,肖体奎入选 “贵州好人榜”。
肖体奎从小就生长在大山之中,对绿色情有独钟。多年前,由于树林大片被毁,几乎是山山“和尚头”,处处“鸡爪沟”,他每天看着满山的荒草犯愁:如果能让这些荒山重新披上绿衣,那该多好呀!
1984年,29岁的肖体奎向村里申请承包了村集体的1500余亩荒山,开始了拓荒造林生涯。一双解放鞋、一把镢头、一把铁锹、一把镰刀、一个背框就是他的造林工具。没钱购买种子、树苗,他就自己育苗,每天穿梭于丛林之中寻找采摘杉树种子,在春天到来时就把种苗育上,在同年的冬季就完成批量移栽。就这样周而复始,肖体奎用了整整十年时间,终于完成了1500多亩荒山造林。
“孤木难成林”,要想把更多的荒山变成“绿色海洋”,单靠一两户人家种树是不行的,肖体奎在造林之初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就挨家挨户发动群众参与造林,并承诺把自己育好的幼杉苗免费赠送给乡亲们栽种,在他的劝导和帮助下,大家纷纷加入了拓荒造林队伍:肖兴荣110亩、刘昌学50亩、王治国43亩、方祖林56亩……如今,光肖体奎所居住的黑岩组196户人家就造林1万余亩,加之邻村、临寨部分群众的加入,整个山林已经发展到了近2万亩。期间,他免费送给乡亲们的树苗就有300余万株之多,价值近百万元。
看着林区里的树木逐渐长大,肖体奎的心里像灌了蜜糖似的,可想到将来这么多的树木怎么运出大山,他又犯起了愁。2012年,肖体奎自筹资金25万元,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带领乡亲们在陡峭的山岭之中开辟了一条宽4米、长7公里的林区道路。如今,这条林区道路在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帮助下进行了硬化。
常言道“三分种七分管”,如果管理不好,这么大的林区一旦遭受火灾,那自己和乡亲们的损失将无法估量。于是肖体奎又主动承担起了义务护林员的职责,每天早上,他将“护林三件套”(砍柴刀、长衣长裤、盛饭的碗,砍柴刀用于撩拨草丛,赶走毒虫毒蛇;长衣长裤是对付蚊虫,即使热得汗流浃背也时刻不离身;盛饭碗就是用来装午饭充饥。)穿戴整齐后,便精神奕奕地出发,从早上8点入山,傍晚6点多出山。
1999年,肖体奎被正式聘用为珠防工程护林员,他所管护的林区共2万余亩,当时虽然每年才有2000元钱的酬劳,但他依然心存感恩、心满意足。“之前一分钱都没有,还不是一样要护好山林,现在还能领取酬劳,这更让我增加了守护好山林的信心和决心。”肖体奎激动地说。
“坚持行走的力量,保持山里人的精神”,这是肖体奎护林路上一贯奉行的宗旨。多年来的护林经验,锻炼了肖体奎“飞檐走壁如履平地”的功夫,三四米高、倾斜接近九十度的陡坡,他踩几个小支点,几下的功夫就能爬上去。哪座山最高,哪条沟道最深,哪片林鸟最多等等,肖体奎了然于心。肖体奎几乎整天都穿梭于山林之中,在他的“努力”下,山林里硬是让他踏出了一条条蜿蜒的羊肠小道。
肖体奎的妻子王光琼说:“这些年,家里每年都要宰杀两三头肥猪,因为丈夫每天要行走二三十公里,是一个消耗体力的活,如果没有足够的营养是支持不住的。”
36年来,由于肖体奎整天行走在山林之中,解放鞋磨破200余双,砍刀用坏100余把,被蛇咬、蜂蛰多达100余次,摔伤造成骨折6次,有几次还差点送了命。
“雨后看万山绿意、层林尽染万,也是一种人生的享受,更是心里的慰藉”说到这里,肖体奎眨了眨眼睛,一如年轻时的洒脱写意。
由于常年呆在山上,肖体奎身上的皮肤被太阳晒成了古铜色,加之他的菩萨心肠,乡亲们都称他为“活菩萨山大王”。
“2016年年底,我们一家成功实现了脱贫,这都得益于肖体奎的帮助。”村民王治国激动地说。
王治国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发展养牛、养羊,不仅脱了贫,还成了村里有名的养殖大户。
由于肖体奎管护的林区广阔,牧草丰富,是发展畜牧养殖的好地方。2015年,肖体奎贷款40万元牵头成立了兴旺普发专业养殖合作社,修建了1000余平方米的养殖场,并申请到扶贫滚动资金42万元购买了牛、羊等牲畜,让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分红。截至目前,肖体奎共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16万元,带领贫困户养牛120头、养羊400余只,同时还聘用村里的贫困户到养殖场做零工,每年支付贫困户的工资近10万元。
为了不耽误自己的护林工作,肖体奎全家总动员,不但要求儿子、儿媳和老伴把养殖场管理好,还要求他们一起守护这片茫茫林海。
36年的岁月,记录了肖体奎一步步从青年越过花甲之年的执着和坚守,他把自己的人生献给了绿水青山,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赞歌。
来源:贵州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