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理南:基层干部生命定格在为之坚守的疫情防控一线(图)

发布时间:2020-10-26 11:08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0年9月3日 | 查看:995次

微信图片_20200918172408.jpg

人物故事:

  2020年2月3日,是一个令人悲痛的日子,当天晚上,大理市银桥镇鹤阳村党总支委员、村委会副主任张理南同志巡查完村口防疫卡点回家途中突感身体不适,送至大理大学附属医院后,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生命永远定格在他为之坚守的疫情防控一线。

  从殡葬改革先锋,到抗疫战线勇士,张理南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基层干部,在疫情面前主动请缨,在危难时刻选择逆行,全力以赴地战斗在防控一线,用一生诠释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

  卡点的告别,没想到就是永别

   “昨天早上8点我刚到村口值守点,张副主任就给我送来了口罩,下午6点多,他又来叮嘱要坚守岗位,仔细盘查,如果外来感染者进村,全村人的生命安全都会受到影响。当时风大,他又提醒我多穿衣服,注意保暖。”在鹤阳村主入口卡点值守的村民杨伟创在提到张理南时这样说,“万万没有想到,他最后啰嗦关心的几句话,竟然就成了我们之间的永别。”

  鹤阳村是银桥镇政府所在地,街场、集市较为集中,村务管理任务繁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鹤阳村防控压力较大,入户劝导取消客事办理、收集上报全村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排查情况、巡查全村12个路口卡点、做好村中人员聚集地的消毒等工作,成为张理南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

  “点上有什么,我先去看。”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面对鹤阳村外来人员、返乡人员排查的繁重任务,张理南始终保持“上就是了”的工作劲头。在1月22日至2月3日的13个日夜,张理南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不是入户排查做宣传,就是在卡点值守巡查,和村组干部一起挨户走、逐户查,仅用2天时间就跑遍全村,排查梳理了447名返乡人员和147名外来流动人员的情况。

  责任大于职务,公心大于能力。只为迎来春日的暖阳,张理南始终用责任和担当,捍卫村民的健康平安。“防疫工作开展以来,面对繁重的防疫工作,张理南从来没有半句怨言,每天早出晚归,一直在村里忙出忙进,入户宣传、走访排查、劝导村民,就这样天天跑、天天干,10多天下来,没有一下说累,还鼓励大家加油干,千万不能让村民的正常生活出问题。”村党总支副书记杨彪在谈到张理南去世时,还是不敢相信这个事实。“昨晚六点半左右,他还和我一同巡查了村口疫情防控值守点和党员值班岗,平时看着他身体挺好,真的没想到他就这么走了……”张理南始终战斗在防疫第一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父亲的骨灰盒,在家一放就是两年半

  “殡葬改革,我家先做。”张理南不仅在疫情防控中奋战在第一线,在殡葬改革中也是冲在最前面。2012年,张理南父亲去世,他第一个将父亲进行火葬,由于当时骨灰灵堂还没有建好,张理南父亲的骨灰盒在家一放就是两年半。

  在银桥镇,白族群众自古保留着土葬的习俗,推行殡葬改革困难重重。2012年,张理南的父亲去世时,他就决定做村里殡葬改革的带头人。据张理南的妻子王美花回忆:“当时,对于火葬,婆婆和三个姐妹有些想不通,她们觉得没有这种先例,都认为应该入土为安。”面对家人的不理解,张理南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不厌其烦地跟家人讲土葬的弊端和殡葬改革的重要意义,最终,张理南说服了家人。

  2014年5月,占地5亩、有4000多个龛位的鹤云峰骨灰灵堂建成并投入使用,张理南这才将父亲的骨灰盒存放进去,彼时,其父亲的骨灰盒已在家中摆放长达两年半之久。在张理南的影响下,如今在银桥镇,人死亡后实现百分之百火化、骨灰盒百分之百入驻骨灰灵堂,土葬造成森林被砍、耕地被占、水土流失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理南父亲去世的时候,刚好是镇里殡葬改革的起步阶段,他作为党员,作为我们村的党总支委员、村委会副主任,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做工作就是这样,第一步走不出去,后面的事情就无从谈起。现在大家都有这个意识了,家人不在了就自觉火化,然后把骨灰盒寄放到骨灰灵堂。”村党总支书记董余香说。

  母亲卧病在床三年多,身上没有一块褥疮

  张理南是土生土长的鹤阳人,在村委会他是业务能手,急难险重的事他也得心应手。在家里他是顶梁柱,每天都无微不至地照顾78岁高龄卧病在床的老母亲。

  张理南的妹妹张理平在接到哥哥病危的电话时,一时难以接受,手脚发麻。她回忆道:“家里老母亲躺在床上三年多快要四年了,但身上干净整洁,没有一块褥疮。由于大嫂平时在下关城里带孙子,都是大哥照顾母亲。母亲曾对大哥说,我都这样了,你为什么还要照顾我,干脆饿我几天让我死去算了。大哥对母亲说,您为家里付出了那么多,才有我们现在的家,只要我有一口气,我都要照顾好您。”

  平时加班吃盒饭时,他都担心母亲有没有吃饭,总是先赶回去为母亲做饭。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他最放心不下的还是母亲,他反复跟家里人说,如果可以不住院就尽量不住院,他担心一旦住院,就不方便照顾母亲了。

  张理南的儿子张四军说:“父亲生前每天都要回家给奶奶做饭、换纸尿裤、擦洗身子等等,当他工作忙实在抽不开身时,也要委托我姑奶奶来照顾奶奶,等他忙完工作后就立马赶回家照看她。”

  张理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百善孝为先”,给儿女树立了榜样。同时,他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以律己,严管家人。他在生前最后几天还坚持劝导村民在疫情防控期间取消客事办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家人。张理南去世后,家人遵照他的遗愿,一切从简,取消了客事办理。没有挽联、没有哀乐,家人担心老人家知晓儿子去世的消息,连悲痛的哭声都要压抑着。灵堂前,张理南的妻子王美花泣不成声,一旁的亲人默默在灵堂前哀悼着,无声地流着眼泪。

  “这几天理南顶着干,不幸走了,这相当于在他的家庭中砍掉了一根顶梁柱,最心酸的是他78岁的老母亲还卧在床上。”谈起张理南家“白发人送黑发人”,与他并肩作战24年的村党总支书记董余香情难自禁,留下了男儿泪。

  二十八个春秋,难事找理南

  “走,我们上!”无论是当主任还是副主任,这是张理南遇到事情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在76岁的老人张利选眼中,张理南是服务群众的好干部,村里出现纠纷,村民总是愿意找他去协调解决,他不偏心,大家信得过他。28年来,张理南从村团总支书记,到村公所副村长、村委会主任,2007年改任村委会副主任,职务在变,不变的是为村民排忧解难的心。

  2001年,现在大理市区工作的杨国伟刚刚大学毕业,当时他找到了一份心仪的工作,但工作单位要求凭毕业证原件入职。但由于助学贷款没还清,他拿不到毕业证原件。张理南得到消息后,立即给他送了2000元,帮他还清贷款,顺利入职。对于张理南来说,这种热心帮助村民的例子比比皆是。

  “脱贫攻坚时,白天找不到人,张副就带着我们晚上跑,很多照片都是晚上他在贫困户家里照的。经济普查时,有个电站山高坡陡,离村委会有5公里远,张副主动骑车带我,一直到骑不上去的地方,我们就背上包继续走……”村监委主任李紫娥提起张理南泣不成声。

  洱海保护治理、农村综合改革、脱贫攻坚……一场场攻坚战中,张理南总是一个“上”字。“在森林防火、重大项目征地、‘四水’全收及化粪池建设等工作中深入接触,让我看见了不一样的张副,是那个爱家的张副、尊老的张副,也是对工作一直尽职尽责的张副。”银桥镇政府干部杨敏在朋友圈缅怀张理南时这样写到。

  张理南去世的消息在大理各族干部群众中引起了热烈反响,短短4个小时,本地融媒体中心发布的消息阅读量就突破4万人次。苍山洱海间、金水银桥畔,到处传颂着张理南同志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事迹,这必将进一步坚定干部群众战胜疫情的信心,鼓舞和激励大理市党员干部在推动新时代大理高质量发展中真抓实干、奋发有为。

来源:云南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