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9-30 17:34 | 来源:辽沈晚报 2020年09月30日 T18版 | 查看:1098次
抗美援朝老战士刘克仁近照。
人物简介
刘克仁
刘克仁是山东文登人,于1947年参军入伍,在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警卫连当通讯员。他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第二、第三次等重大战役。
2020年6月16日,记者在丹东市内的一栋旧楼里采访了已九旬高龄的老战士刘克仁,看见他的狭小卧室墙上挂着一条横幅,上书四个大字:戎马殊荣。从国内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刘克仁的军旅生涯写满了岁月传奇,刻录下一名新中国军人的铁血丹心、铮铮忠骨!
当年,刘克仁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调到福建,突然被调回东北,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据刘克仁回忆,27军是两度入朝,1951年10月10日,部队从山东坐火车到沈阳,再到吉林临江,从临江到丹东待了一天,过鸭绿江桥入朝。入朝五六天后,又折回国内,回到临江,第二次才从临江再渡鸭绿江,正式参战。
当时,刘克仁的军职是第27军81师23团3营排长。他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第二、第三次等重大战役,率部在长津湖地区歼灭了美军骑一师一个加强团,打出了国威。
追忆70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刘克仁感叹道:“抗美援朝战争,比国内解放战争还要苦!”
刘克仁是在元山之战中负伤的。
刘克仁说,自己负伤前的最后记忆是:冬天守阵地时,美军的炮弹打来,他只听“轰”的一声巨响,漫天飞石,自己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好像过了很久,恍惚间,他以为自己已经死了,但大脑思维依然清晰,身上的剧痛疼得他撕心裂肺,他这才意识到,自己还活着。睁眼一看,自己穿的棉裤已经被炸碎了,感觉脸上少了点什么,一摸,下巴没了,全是血!
负重伤被抬下阵地后,刘克仁认为自己活不了多久了。
直到现在,耄耋之年的刘克仁依然觉得自己这次负伤有些“窝囊”,“连敌人的影儿都没见到,就负伤了,就告别了战场,这不窝囊吗?”抗美援朝战争时中美两军装备差距悬殊,刘克仁慨叹,光有勇敢是不行的,敌我的装备相差实在太大了!
“很多时候,美军根本不跟你面对面,人家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大炮,就用这些远程武器打你,你很可能还未近身,就被敌人的猛烈火力给消灭了!”刘克仁回忆说,刚入朝那会儿,志愿军的装备跟美军没法比,多是在国内解放战争甚至抗日战争中缴获的武器,装备制式不统一,武器五花八门如同“万国造”,配给也不充足,每人只有4颗手榴弹,子弹百八十颗,连排级没有重机枪,只有若干轻机枪。
特别是南方人,突然来到如此寒冷的朝鲜,低温作战根本受不了。
说到志愿军战场上的“伙食”,刘克仁直摆手,“没法提了!上山守阵地没水,用‘雪’做饭,只能吃炒面。被子得翻过来盖,白底儿朝外,这样美机看不见,以为是白雪,我的脚都冻坏了……”
在朝鲜元山负伤后,刘克仁回国疗伤,荣立三等功,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作为表彰,他的妻子是与他同一支部队的医护人员,是他在国内认识的山东文登的老乡。
刘克仁的伤势很重,除了嘴部,他的腰也被炮弹炸伤了。国家调来三位专家给他治病,其中一位大夫当年41岁,有留洋资历。刘克仁分别转院上海、南京等地疗伤,给他开刀时,是取他的左髂骨,来顶替他被炸掉的下颌骨,手术复杂,且相当有风险,最终手术成功。
刘克仁住了3年的院,后随妻子迁居丹东,在元宝区当科长,管民政,又转到丹东交通局锅炉处,在这个单位退休。
他说:“我负伤时22岁,在朝鲜捡条命,我活着,负了重伤还活这么大年纪,党和国家给我退休金,每月还给我伤残军人抚恤金……我今年都91岁了,但耳不聋眼不花,每天能走8000步,仍健康地活着,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辽沈晚报主任记者 张松 文并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