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9-30 16:50 | 来源:辽沈晚报 2020年09月30日 T09版 | 查看:1101次
抗美援朝老战士于作友。辽沈晚报记者 张松 摄
大同江桥被炸,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踏冰向南挺进。
人物简介
于作友
15岁的于作友参加了儿童团,1947年在丹东参军入伍。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曾被下派到基层部队当一营三连三排的步兵排排长。
在朝鲜战场上曾两次遇险,一次美机投下定时炸弹,他被炸弹的气浪掀到沟里,幸运的是,只刮破点皮儿,未伤筋动骨。还有一次,因和防空部队住一起,暴露了目标,于作友所在的部队遭到美机轰炸。
今年已90岁的于作友,家住丹东鸭绿江边,他的战斗故事要从鸭绿江讲起(在丹东参军),最终在鸭绿江结束(抗美援朝胜利班师)。他对这条大江充满情感,每天看到这条波光粼粼的大江,他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很多过去的人与事,想起那个烽火峥嵘的激情岁月,想起与战友们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战斗生涯……每次想起,他都会沉入深情的缅怀,内心涌动无法言说的岁月感动。
入朝作战后不久,志愿军部队与美军交火。于作友所在的四十军穿插到敌军后方,在宁边一带将敌击溃,一些被俘的美军不服气,说“中国人打仗不讲理,我们睡觉时不打仗,他们却在我们休息时袭击了我们。”对此,于作友笑道:“美军火力占优势,如果白天打,我们会吃亏,各用各的战法,他们打他们的,我们打我们的。”
最令于作友难忘的是因为交通线被美机封锁,部队的伤员经常运不下去,一仗下来,满山沟都是轻、重伤员。每次提及这段惨痛的往事,于作友就有一种揪心的难过与刺痛。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于作友曾被下派到基层部队当一营三连三排的步兵排排长。于作友虽然当排长的时间有点晚,但他的那个排是其所在部队的“英雄排”。上级给他的任务是带“英雄排”守某高地,时间是1951年秋天,正值第四次战役后的守备期,中朝联军与侵略军各凭坚固阵地攻守对峙。
在于作友的印象里,那时的战斗部署,一般是前方配置一个团,后面有两到三个团支援,纵深配置,层层阻击,削弱敌人机械化部队的攻击力。
1951年1月到6、7月份间,是志愿军最困难的日子,因为美军空袭太厉害,我方运输艰难,后勤补给跟不上,很多粮食都被美机炸毁,战士们只能一把炒面就一把雪,凭借个人顽强的战斗意志顶住饥饿、挨过这战场上的艰难时光。
于作友说,那时打仗,到了紧急时刻,枪往往使不上,多是用手榴弹与手雷击退敌人。手雷的爆破声音大,杀伤力并不大,但美国人对这种武器很惧怕。
有一次,美军向于作友把守的阵地发起试探性进攻。按通常惯例,敌人先打炮,后出击,谁知这一次,敌人竟反其道而行之,炮击中就派两辆坦克带步兵冲了上来!
于作友发现敌情,心头一惊,立刻冒风险,将此紧急敌情第一时间通报上级,连长指示说,你不要动,立刻趴下,我们用火箭炮打退敌人。等敌人退却,我方的炮火延伸后,你们再出击,但也别出击太远,打一下,就赶紧撤回来。
我军的火箭炮打了20多分钟,把敌人的两辆坦克打跑了,我方的坑道也给打平了,好在部队无伤亡,有惊无险。
于作友回忆说,自己在朝鲜战场上曾两次遇险,算他命大。
一次是美机投下定时炸弹,他被炸弹的气浪掀到沟里,幸运的是,只刮破点皮儿,未伤筋动骨。在于作友看来,定时炸弹的威胁有时比普通炸弹还大,因为这东西扔下后不知道什么时候爆炸,它若扔在公路边、运输线上,突然爆炸,炸出大坑,防不胜防。于作友那次遇险时,身边就有不少同志牺牲或负伤。
还有一次,因和防空部队住一起,暴露了目标,于作友所在的部队遭到美机轰炸。大家戏称为“油挑子”的美机扔下两个汽油桶,爆炸后,油点子掉哪儿,火就烧到哪儿,哪怕掉石头、掉土块上都能着火。当时,于作友正趴在沟里睡觉,汽油弹把他的眉毛烧着了,枪托子都烧光了。“那汽油可能是粘油,含沥青一类的成分,一旦人被烧上,想抖落,都抖落不掉啊!”于作友描述道。
回首爆发于70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于作友表示,抗美援朝战争御敌于外意义深远。
“抗美援朝战争,捍卫了中国的战略安全,没有抗美援朝战争,就没有今天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这最后的总结之语,于作友吐字斩钉截铁,语调铿锵有力!
辽沈晚报主任记者 张松
影像回放
第三次战役是对预有防御准备之敌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进攻战役。此役的胜利,将敌驱逐至37°线南北地区,粉碎了敌妄图据守三八线既设阵地以备再犯的企图,从而进一步加深了敌人内部矛盾和失败情绪,扩大了中朝两国人民和军队的国际政治影响,推动了祖国人民抗美援朝、维护世界和平运动的持续高涨。此次战役,我军采取了积极稳妥的作战指导方针,成功地达成了战役的突然性,并在战术运用上取得了诸多成功经验。
辽宁
大事记
1951年
3月21日
中国人民抗美援朝
东北总分会成立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