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洁、施瑞: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成效、风险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0-09-09 10:05 | 来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0年7期 | 查看:1976次


一、引言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种社会意识的交织碰撞更加激烈,意识形态环境也更加复杂多变。党中央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不断深化对意识形态规律的认识,将意识形态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和进行了一系列调研走访,对如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作出了许多方向性、战略性的部署安排。当前,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二、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成效

在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的同时,又突出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提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在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2] 在2018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3]。对意识形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从“三个事关”到“五个事关”再提升到“战略高度”,彰显着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价值指向,更指导着意识形态工作与时俱进的实践诉求。

(一)党对意识形态的坚强领导不断巩固

何为“领导”,其本质意蕴是把方向、谋大局,这也是对执政党最根本的考验。若方向错误、道路走偏,就可能导致意识形态主导权的弱化,甚至可能有亡党亡国的危险。为此,要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总揽全局和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具体而言,一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地基和支柱。对于意识形态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尊重和包容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现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强调落实制度建设,以保障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推动意识形态建设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前进,使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优势更加突出。二是重视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强调,“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对全党全社会都具有风向标作用”[4]。所谓“牵牛要牵牛鼻子”“工作要做到点子上”,只有抓住了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发挥领导干部的“排头兵”作用,才能有效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微信公众号:思政学者)因而,我们党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断健全领导体制机制,用高标准和严要求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管理,锻造出一支业务水平过硬的干部队伍。三是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人民当家做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不断完善国家治理,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的价值诉求、保障了人民的切身利益,使全体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不断创新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属于哲学范畴,被认为是一种观念或思想意识,后随着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以及各个哲学流派的论辩,意识形态的概念衍化得更加复杂,但一般理解为涉及政治、哲学、艺术、法律等在内的观念上层建筑,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思想表达。在阶级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是统治阶级为了建立政权和巩固政权稳定而制定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价值引领和行动指导的作用。然而“不管历史上对意识形态存在怎样的理解或采取怎样的态度,意识形态所要表达的,最根本的是价值观”[5]。因而,如何将党的意识形态理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观有效衔接并使之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就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眼于新时代不断变化的实际,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不仅从话语层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进行强调,而且从价值观层面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理性进行阐释,以此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体而言,一是凝聚群众共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创新离不开群众的积极支持。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筑牢群众基础、创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思维方式的话语体系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牢牢掌握群众。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或方式,展现出人民群众在开创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精神风貌,用表彰大会、节日庆典等形式,展现出人民群众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的伟大,使意识主体形成共鸣,进一步推动着话语表达的创新发展。二是满足群众需求。要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就必须将社会的现实问题与人民群众的需要结合起来,不断回应群众的实际需求。我们党用庄严承诺和真切行动,不仅大力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而且重视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表达出了建设美好生活的愿望,彰显出不断建构回应社会关切的话语体系的积极性。三是展示国家形象。要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就必须增强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能力。我们党积极参与国家间的多边合作,向世界各国提供各种援助,展示出良好的大国形象,显现出命运与共的大国担当,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国际社会的话语影响力。

(三)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不断达成

“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6] 要维护社会主义政权稳定,就要筑牢思想防线,树立底线思维和阵地意识。新时代,我国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不断达成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具体而言,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不断巩固。“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去占领。”[7] 要做好新时代的宣传思想工作,就要坚守好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阵地。我们党积极开拓农村、企业、机关、学校、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意识形态工作阵地,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推动科学理论全方位、深层次地融入到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使人民群众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真正发挥出了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入耳入脑入心的实效。二是主流意识形态舆论引导力不断增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深刻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朝着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各种非主流思想同主流思想的交流交融交锋也日趋激烈。为此,我们党不断强化正面宣传,积极宣扬各种英雄事迹、感人事例、典型示范,弘扬社会正能量,在群众中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态势;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宣传话语反映党的意志和主张,凸显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力。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空间更加清朗。全媒体时代,人们对信息的发布、获取,以及人们的交互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多对多”的传播格局突破原有“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播局限,这强化了网络传播主体的自主性,也对网络安全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国一方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条例》等规章制度以规制网民言行;另一方面运用新媒体传播手段,将传统主旋律作品打造得更加鲜活生动,在网络上持续引发“刷屏”“爆屏”的热度,从情感上触发人们的共鸣,助力主流价值观的传播。

(四)批驳错误社会思潮的本领不断增强

伴随国际格局的深刻调整和国内社会的转型发展,各种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多样多变,这为错误思潮的滋生提供了条件。近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制造事端、抛甩错误言论、抹黑事实真相的伎俩时常发生。但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敢于亮剑、善于发声,深刻批判错误思潮,积极澄清错误认识,使人民群众在大是大非面前有坚定的立场和清醒的头脑。具体而言,一是清晰认知错误思潮的本质。一些社会思潮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理论和文化相悖而行,其本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一切成果的否定,并妄图证明西方资本主义所谓的优越性。但我们党对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始终保持高度警觉,在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上狠下功夫,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8]。二是批驳错误思潮、凝聚人心。错误社会思潮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了严重冲击,客观上要求我们党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此,我们党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为基础,以向人民群众传递正确的立场、观点和主张为目标,不断揭露西方国家抹黑、歪曲和丑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社会主义的发展史等行为,极力破除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西化”“分化”图谋,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以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三、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风险

总体而言,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在新时代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作为关乎国家政治安全的前沿阵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依然面临严峻形势。无论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矛盾的转变,还是党的建设存在的一些不足,或者是外部环境的威胁等,都会给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来错综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因而,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既要总结成功经验,又要对面临的风险挑战有全面的认知和研判。

(一)矛盾转换诱发信仰和认同危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9]。这意味着我国已基本改变社会生产落后的窘境,人民不再担心吃穿用等问题,而是不断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包括对社会公平、收入分配、医疗、住房、教育、就业、养老等方面的利益诉求,甚至关心用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诉求。(微信公众号:思政学者)但是,矛盾的转变还伴随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归根结底是利益关系调整问题,而意识形态又是社会利益的观念反映。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不仅取决于理论本身的科学性,而且取决于是否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求。新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开始发生转变,社会结构转型引发了原有社会关系、利益格局等的深刻调整,由此诱发的深层次问题被不断揭露和展现,也必然会在不同社会群体、不同收入阶层、不同发展区域之间产生一定的舆论风暴,最终导致社会思想观念的分化越来越大。这直接影响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认同,甚至可能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党的领导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因而,如何正确处理矛盾转化、利益关系调整与意识形态工作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们价值利益诉求之间的问题,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之一。

(二)西方渗透手段更加隐蔽和复杂

我国在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寻求合作共赢,不断向世界各国提供友好援助,为此,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经验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不断彰显。同时,一些西方国家认为中国的做法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挑衅,中国的复兴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威胁,并用一些不合时宜的言论展开攻击,不断宣扬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中国称霸论”,不断妖魔化中国。当前,我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立和斗争日趋激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攻击不再局限于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而是利用更加隐蔽的手段,加紧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进行渗透和侵蚀,以从思想上达到分裂中国的意图。一方面,西方国家善用“挑起事端”“嫁祸事端”的伎俩,蓄意诽谤抹黑。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个别国家罔顾事实真相,一边制造病毒来源的错误信息,一边又承认不能确定病毒来源,这种前后矛盾的反差行为赫然可见其背后的颠覆意图,真相与谎言的较量,生动地诠释了何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另一方面,部分国家相互勾连,培育“打手”“骨干”,壮大反动力量。尤其是从青年群体入手,将“普世价值观”包装成对民主、平等、自由等的诉求,煽动“公民运动”,使人民与国家对立起来,破坏社会的繁荣稳定。如香港修例风波引发的严重暴力行为,足以证明其背后存在外部势力的策动、蛊惑和收买,“真实的目的就是‘反中乱港’,抢夺管治权,搞一场港版的‘颜色革命’,颠覆‘一国两制’”[10]。再一方面,定制精神文化产品,腐化我国的思想环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网络技术优势,有组织有目的地推广各类文化产品,妄图展现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发展的“优越性”,以此造成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误解,进而西化人们的思想观念。

(三)网络舆论生态呈现个性化和去中心化

当今时代,互联网正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对网络的需求不仅局限于信息的获取,而且扩展到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的各个方面。与此同时,各类网络应用平台快速涌现,信息内容更加多元,更能满足社交需要。人们需求的复杂化以及新媒体平台的扩增,导致传统的网络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要求我国对互联网的管理必须更加科学和精准。许多热点问题的持续发酵,过去可以由传统媒体主导管控,而现在则要综合考虑何为传播主体、何处传播内容、何种手段传播等因素来规制舆论传播,若权威媒体和职能部门应对不及时或应对不当,就会给错误言论搭建起传播渠道和平台,淹没主流权威媒体的声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准确、权威的信息不及时传播,虚假、歪曲的信息就会搞乱人心;积极、正确的思想舆论不发展壮大,消极、错误的言论观点就会肆虐泛滥。”[11] 由此可见,网络作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集散地,若管控得好,则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最佳场所;若管控得不好,则是非主流意识形态自由驰骋之地。可以说,基于科技进步,互联网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一个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的空间,但网络的扁平化特征,使“众声喧哗”成为一种常态,这对网络主流媒体如何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引领作用和旗帜作用都是极大的挑战。

(四)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存在短板和不足

打铁必须自身硬。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项事业发展,在引领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同时,各种风险交叠出现,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明显增多,这对党的统筹领导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社会主义的中国,若党的治理能力不强,必然会影响社会事业的发展,呈现经济增长缓滞、返贫致贫、社会动荡等危机。当前,党在意识形态建设中还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在多元思想观念面前,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不够突出;在对意识形态风险的捕捉上,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警惕性不够高;对党理论主张的解读上,宣传思想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不够扎实;在对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上,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的适应性不够强;在对错误思想言论的抵制上,批驳否定的能力不够完备;等等,这些都会削弱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党面临的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具有尖锐性和严峻性,这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大判断。”[12] 事实证明,一些重大突出问题的出现,原因在于我们的思想认识还不充分和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如何增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如何提高辨别意识形态问题的能力,就成为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四、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

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增强政治自觉和提高思想自觉,需要强化制度意识和抓好制度执行,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体现到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落实到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工作举措上。

(一)坚持政治立场,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提,任何企图破坏党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行为,都是不被允许的。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若缺失政治定力,罔顾政治原则和政治底线,就可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进而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对当前愈发复杂的国内外意识形态环境,更应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全局的领导,遵循相关原则和采取有效举措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一是坚持党性原则。党性原则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原则,坚持党性原则就是要坚持好意识形态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使全国各族人民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将讲政治的要求贯彻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方面面,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为党内政治生态稳定营造良好氛围,以确保党的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二是提高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能力大小关乎意识形态工作的好坏,若能力不足,便不能认清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更不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因而,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彻全过程,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13] 要有刀刃向内的勇气,勇于和敢于进行自我革命,化解意识形态工作的阻滞,保证意识形态工作的顺利进行。(微信公众号:思政学者)三是锤炼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政治品格是党员干部最应具备的品质,它集中展现了党员干部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主张,体现政党的价值追求,也关乎政党的前途。因而要继续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教育活动,推进“两学一做”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不断鼓励党员干部主动作为,撑起责任担当之臂,把为党分忧和为民造福作为永恒的政治本色。

(二)坚持有效传播,推动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

意识形态工作要真正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需要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创新应对之策。当前,许多意识形态问题往往反映于互联网领域,互联网扁平化的发展结构深刻改变着传统舆论格局,这为非主流思想观念的传播提供了空间,消解着主流价值观的积极作用。因而,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掌握舆论宣传的主动权。一是把握好舆论环境的变化方向。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新业态的深入发展,信息的接收渠道、内容、形式、速度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获取信息由“我想选”转为“要我选”,各种信息充斥着网络社会,舆论环境复杂多变。因此,要密切关注舆论的发展走向,主动适应舆论环境的变化,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结合起来,将不利舆论转为有利舆论,将有利舆论转为大众需求。二是打造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宣传话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被普通群众认可和接受,就要根据不同受众的个性特征和认知规律,努力打造通俗化、大众化的话语内容,使主流思想的传播更“接地气”,让普通大众真正听得懂、记得牢、传得开。三是借助融媒体创新宣传形式。媒体融合的深入发展使新媒体、自媒体、全媒体等媒体形式加快了融通步伐,并不断发挥出媒体融合的巨大效能,这大大提高了融媒体的传播影响力。要善于利用新技术新应用改进媒体传播手段、创新媒体传播形式,加大制作紧随时代步伐的新颖的节目样式,例如“主播说联播”“两会夜话”“直播带货”等具有实效性和服务性的节目样式,以不断扩大正面宣传辐射范围,使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面更广、影响力更大,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

(三)坚持立破并举,筑牢主流思想舆论的根基

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的重要原则,既要大力倡导正面的、积极的东西,又要勇于破除负面的、落后的东西,坚决同一切阻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言行做斗争。若只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立”,不注重“破”错误的东西,则会导致错误思潮的扩散和蔓延;若只重视错误思潮的“破”,忽视“立”正确的东西,则会阻滞主流意识形态的弘扬和传承。因而,要正确处理“立”与“破”的关系,做到以立为本、以立促破,在批判错误思潮中树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一是以立为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才能筑牢和夯实思想根基。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要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教育,强化理论武装,推动新思想真正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丰富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将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8],引领主流思想发展。总之,必须采取多项举措,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二是以立促破。筑牢主流思想根基,不仅要弘扬主流思想,而且要旗帜鲜明地批判错误思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14]。因此,要科学分析各种社会思潮,提高意识形态风险辨别力,不断建立健全意识形态风险预警、研判、评估、处置机制,有效化解意识形态风险;要努力争取意识形态主动权,理性批判错误思潮,揭示错误思潮西化分化本质,澄清人民群众错误认识;要努力化解西方丑化和抹黑中国的行为,做好国家形象展示,不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好中国形象,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认可度。总之,必须破除错误思潮影响,在敢于斗争、持续亮剑中不断化解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侵蚀。

(四)坚持利益满足,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识形态工作也可理解为是做人的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是其价值旨归。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要掌握群众、团结群众,首先必须服务于人民群众。只有将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逻辑起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互动互融,才能始终保证意识形态工作的人民性,才能使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才能使全国各族人民更加自觉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因而,要努力满足新时代社会转型、矛盾转变下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3]。要满足群众的现实需要,就必须着眼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着眼于矛盾转变带来的新变化和新特征。只有找到矛盾转变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要害所在,不断聚焦人们真正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及时回应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关切,既满足群众对物质的需求,又满足他们对精神的追求,才能“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更大贡献”[3]。二是维护共同利益需要。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生活资料,意味着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所有。对共同利益的追求,可以使全体社会成员形成一致的目标愿景,朝着共产主义而奋斗。当前,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共同利益需求仍要层级递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在打赢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实现共同利益的目标愿景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攻坚克难,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信心和决心一往无前。当这一目标实现后,我们仍要一鼓作气决胜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些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让人们不断体验到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并反过来更加激励人们为未来美好生活而持续奋斗。

总之,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需要深刻把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责任编辑:罗聿 王奕    校对:耿春晓)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5.

[2]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1).

[3]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 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1).

[4]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09(2).

[5]陈锡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24.

[6]本刊评论员.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J].求是,2013(17):9-10.

[7]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1-07-01(1).

[8]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1).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10]王娟.提升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论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2):128.

[11]习近平.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N].人民日报,2019-01-26(1).

[12]习近平.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稳定[N].人民日报,2019-01-22(1).

[1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5.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