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威胁与对策思考

发布时间:2020-08-20 15:30 | 来源:中国网 2014-12-11 14:55:34 | 查看:15966次

作者: 孟超

摘要:

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政治意识形态不受侵害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它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安全主要包括指导思想的安全、政治信仰的安全、道德秩序的安全等内容。当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国意识形态总体是安全的。目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使中国意识形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西方国家民主输出对中国政治思想构成的威胁、西方国家文化霸权对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构成的威胁、网络信息舆论多元传播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构成的威胁、宗教渗透对中国社会主义信仰认同构成的威胁。面对当前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发生的深刻变化,需要我们居安思危,深入研究新形势、新情况,提出新见解、新思路,从切合中国当前战略地位的实际出发,审慎应对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存在的干扰、威胁与挑战,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积极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战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网络舆论管理和引导,增强抵御宗教渗透的能力,从而切实维护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捍卫国家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

意识形态安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软实力  网络信息舆论  宗教渗透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国家安全问题。《易•系辞下》中曰:“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意思是说治理国家者,在国家形势稳定的时候不要忘记国家还存在不稳定的因素,并能时刻关注它的发展变化,从而“不因安而忘危”;在国家处于强盛的时候不要忘记国家也会有处于衰落状态的时候,并能立即采取适当应对措施,做到防微杜渐,从而“不因存而忘亡”;在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时不要忘记国家也会有发生动乱的时候,并能及时对原有施政方针进行恰当修改和完善,做到未雨绸缪,从而“不因治而忘乱”。中国古代丰富的国家安全思想值得后人传承借鉴。当代国家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又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国家安全包括国民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其中,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意识形态安全又是政治安全的核心内容。意识形态安全关涉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当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如何维护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亟须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 意识形态安全及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基本蕴涵

“意识形态”(Ideology)这个概念被19世纪初法国哲学和经济学家D.特拉西(Destuttde Tracy)在《意识形态概论》中首次使用,他认为意识形态是考察观念的普遍原则和发生规律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把意识形态作为与经济形态相对应的一个历史唯物主义重要范畴,指的是社会意识现象的总和,是构成整体的社会形态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辞海》对“意识形态”(即“社会意识形态”)一词有如下释义:“指作为社会的观念(或思想)的上层建筑,有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各种形式。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必然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促进或阻碍的作用);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历史继承性;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是同步的,而是或前或后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保持动态的对应关系;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总是平衡的。”“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自从阶级产生以来,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它为一定的阶级服务。”

对于意识形态安全,学术界一直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看法。普遍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政治意识形态不受侵害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它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安全是立国之本,如果放弃了对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必将导致国家既有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衰落甚至毁灭。黄建明、杜阿奇在《积极构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体系》一文中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夏保成在《国家安全论》一书中指出,意识形态是国家的精神和灵魂,意识形态安全能否实现影响到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整个国家利益。马振超在《转型期的意识形态安全与政治稳定》一文中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政治制度稳定和社会安全团结的基础。意识形态能够起到较强的政治认同、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柱作用,能够促使社会价值观、政治观趋于成熟和稳定。意识形态安全最主要包括指导思想的安全、政治信仰的安全和道德秩序的安全等内容。指导思想的安全对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治信仰的安全是国家政权稳定的基础,是社会制度安全的必要保证;道德秩序的安全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力量。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特指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方式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国家思想信念体系中始终占据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当前,中国共产党已经牢牢掌握了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中国意识形态总体上是安全的。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已经在全社会形成共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政治信仰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已经成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政治信仰和共同理想;在道德秩序上,国家已经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正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了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已经成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风尚的主旋律。

二 当前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

意识形态安全直接关系到执政党的存在基础和发展安全。2013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总体是稳定的,但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西方国家民主输出、西方国家文化霸权、网络信息舆论多元传播、宗教渗透等对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一)西方国家民主输出对中国政治思想构成威胁

西方国家“民主输出”的本质是新殖民主义,与旧殖民主义推行的暴力掠夺相比,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但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和拓展垄断资产阶级在全球的政治和经济利益。20世纪90年代,苏联东欧发生剧变,“冷战”结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认为这是新时代的开启,肆无忌惮地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它们的民主价值观。从老布什政府到今日奥巴马政府,都把“民主”作为外交支柱产品对外大肆推销。2006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指出,美国“必须在全球范围里采取有效措施扩展自由与民主”,这样才能保卫美国与美国的价值观念。近年来,西方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矛盾特别是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以“颜色革命”为手段大搞“民主人权输出”,煽动其国内反政府势力的暴力运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动荡的根源之一。西方国家一直没有放松对中国的民主输出,它们利用现代传媒和文化产品的输出大肆宣扬西方国家关于民主人权的价值观念,宣扬“趋同论”、“意识形态终结论”,宣扬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质疑中国的改革开放,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目的是为了与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相配合以瓦解社会主义。西方国家以民主为名,大肆干涉中国的内政。比如,2013年1月,美国借中国《南方周末》报“元旦献词”风波指责中国的民主政治体制。美国国务院1月7日召开的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努兰(Victoria Nuland)指责中国的媒体审查“并不符合中国建立现代化、信息化经济与社会的理想”。努兰说:“现在有一群中国人正强烈地在行使他们的自由发言权,这当然是值得注意的,而我们希望中国政府也注意到。”同时,总部设于布鲁塞尔的国际新闻工作者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Journalists)7日也发出新闻稿,呼吁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针对广东省委宣传部被指违反中国宪法第35条、干涉《南方周末》报道一事展开调查。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外交部记者会上回答媒体提问时给予了斥责。再比如,针对香港2017年特区行政长官选举问题,2013年11月,美国国会美中经济安全评估委员会发表长达400多页的年报,其中以40多页篇幅讲述香港及澳门的情况。该报告无视中共中央领导人多次表达“真心希望香港落实普选”,反而毫无事实根据地妄言“中共中央无意在本港建立真正的民主,香港2017年可以普选行政长官的机会越来越低”。报告断章取义地引述《基本法》第22条,称内地不应干预香港,现在的情况与《基本法》订明的民主公民权利背道而驰云云,无视政改涉及香港与中央关系的事务,刻意简单地将两者划分开来。美国以民主为借口公然干涉中国的内政野心暴露无遗。与此同时,西方国家把“民主人权输出”以及“人道主义干涉”作为经济技术援助的附加条件,通过培植和寻找政治代理人向中国进行民主人权方面的烈性渗透。受其影响,国内一些学者、精英也成为其追随者与信奉者,公开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在输入西方国家学术观点的同时,输入西方国家政治理念,散布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否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主导地位。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际意识形态领域交锋、斗争更加激烈,各种西方国家的思想对中国的渗透更加频繁,中国政府如果不能有效抵御西方国家的民主输出,将严重影响本国政治思想建设,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二)西方国家文化霸权对社会主义价值观构成威胁

美国政治理论家亨廷顿指出:“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侵入,印刷品比军队和坦克推进得更快、更深入。”约瑟夫•奈说:“软实力——即我们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号召力”。许多学者认为,美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市场的扩张和占领,是一种将美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推向全世界的过程,目的是使“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用同样的方式去听、去看、去思考,将他们的意愿、思想、情绪、欲望统统纳入同样的模式”。2013年5月1日,美国好莱坞电影《钢铁侠3》在中国上映,连创午夜场、首日、单日票房等5项内地观影纪录。对于这部出尽风头的超级英雄电影,“80后”知名作家、著名娱乐策划人独孤意理性地提出质疑并得到广大读者的共鸣与赞同。他认为《钢铁侠3》不光是一部超级英雄电影,而是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象征符号。其一,钢铁侠被塑造成一个对抗共产主义的英雄。电影虽刻意淡化政治色彩,但仍难掩其精神实质。其二,《钢铁侠》有着浓重的美国文化印记。主人公托尼•史塔克是个“发明家、冒险家、百万富豪、花花公子,还是个疯子”,性格跋扈,酗酒无度,内心极度自我膨胀,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发战争财。其三,“世界警察”是人们对美国的称号,《钢铁侠3》充满象征主义手法。如钢铁侠的“超能力”象征霸权主义。钢铁侠拯救中东小朋友的电影桥段象征“干涉主义”,钢铁侠自己则是“世界警察”的象征。其四,《钢铁侠3》打着“中国元素”的幌子,贴上“合作”的标签,在剧情上故意边缘化中国演员王学圻、范冰冰,实则明扬实抑,明褒实贬,别有用心。文化霸权主义是霸权主义的一部分,是通过文化作为手段来实现其霸权主义。多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非常注重文化的渗透力与控制作用,凭借其在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霸权,实施文化霸权。2013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中国实施文化霸权,《钢铁侠3》仅仅是在中国实施文化霸权的一个侧面,一个局部的缩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广播、出版、影视文学、教育等多种途径强行向世界推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对中国的生活方式、文化思潮,尤其是社会主义价值观构成了严重威胁。一方面,使部分中国民众在文化上造成崇洋媚外的心理。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很容易造成文化优劣的错觉。目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输入,导致一些国人误解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落后,对中国文化产生怀疑、否定,丧失对于中国文化的自尊与自信,甚至用西方国家的标准、方法来解读、审视中国文化,用“西化”的认知模式来分析中国社会。这种文化上的崇洋心理一旦形成,必将造成对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否定。另一方面,影响和改变中国民众的价值取向。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解决生产无限扩张的趋势同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逐渐形成了以消费、消遣、娱乐为核心的典型利己主义的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充斥着对金钱的无限贪欲和疯狂追求。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通过文化交流等形式,将体现西方国家价值观的文化产品和文艺作品在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致使某些中国民众对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顶礼膜拜,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恶性膨胀,见利忘义、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尔虞我诈等现象日益严重。特别是使很多对事物还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的中国青少年不知不觉堕入彀中,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逐渐受到影响,误入歧途。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造成一些中国国民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迷茫、动摇,干扰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和辐射力。

(三)网络信息舆论多元传播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构成威胁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传播介质融合的不断深化,深刻改变了舆论的形成条件、传播方式和影响效果。在互联网传入中国以前,中国国家的意识形态传播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单向式灌输模式,通过报纸、书籍、广播电台等传播媒介,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民众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教育和宣传。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控制者,对于媒体和舆论有着权威的控制权,普通民众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几乎没有主动选取的余地,因而能够接触到的其他言论非常有限,所以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相对易于传播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价值信仰,使得整个社会达到思想的一致和民族的团结。当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微博、微信等在手持移动终端上的广泛应用,以及3G、4G技术的普及、提高,使媒体格局与舆论生态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革,为普通民众提供了平等交流的机会和信息自由共享的平台。人们了解各种思想、学说、信息的渠道更宽、范围更广,而且信息摄取行为更加隐蔽化、个体化、开放化和全球化,任何一个普通公民都可以轻易地通过互联网络了解到发生在世界各国的事件。这些变化,导致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宣传者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极大地消除,传统的民族国家的地理和文化界限日渐模糊,传统的时间、空间和地域概念也正悄然改变,中国原有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格局被彻底打破。

据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5.91亿人(见图1),互联网普及率为44.1%,其中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0%,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是目前互联网增长的主要来源。随着中国网民的增加,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在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带来便利的同时,更给中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从国内因素看,在商业利润的诱惑下,一些网络媒体淡化甚至故意放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忽视文化的社会效益,大肆通过网络传播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极尽宣扬奢侈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一些涉及突发事件、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的网络谣言,通过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快速传播,对国内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恶劣影响;网络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泛滥,严重污染了社会环境,毒害了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近年来80%的未成年人犯罪与网络负面影响有关。从国际因素看,互联网突破了时空边界与意识形态封锁,已经成为国外敌对势力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攻击、渗透的平台,西方国家敌对势力的渗透更具隐蔽性和攻击性,防御难度更大,使国际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更加“短兵相接”。一些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理念、政治制度和各种思潮通过网络传播,冲击着中国民众的思想,冲淡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的主导作用和功能的发挥,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的控制能力,造成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下降,危害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进而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

(四)宗教渗透对中国社会主义信仰认同构成威胁

宗教是一种具有历史延续性的传统文化模式和具有现实渗透力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既是一种重要的信仰资源,也是凝聚巨大现实力量的社会现象。在特殊条件下,宗教可以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有效载体,也可被用作危害国家安全的重要工具。”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社会主义国家,一直以来西方敌对势力试图利用宗教对中国进行渗透。宗教渗透特指以“颠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环祖国统一”“控制我国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以及“在我国境内非法建立和发展宗教组织和活动据点”为其目的,进行的各种宗教活动。宗教渗透的实质是一种文化殖民和意识形态渗透,企图以宗教为核心价值理念的西方思潮取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和国家指导思想,改造并同化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是西方敌对势力多角度、全方位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腾飞与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宗教渗透的方式更加多样、范围更加广泛、手段更加隐蔽,公开与秘密并举,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欺骗性。一是利用媒介传播。美国之音、美国远东电台、自由亚洲电台等西方国家的卫星电视节目常有针对中国的普通话、粤语等多种语言的宗教节目。还通过各种渠道,逃避海关检查偷运各类经书、宗教刊物、音像制品等宗教宣传品进入中国境内,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等传播媒介散布披着宗教外衣的资本主义思想。二是利用旅游、文化、教育等交流活动进行传教。借助来华旅游、探亲访友之机传教布道,非法在中国内地举办神学班、地下神哲学院等,暗中搜集中国宗教方面的情报。有的国家非法招收宗教留学生、拉拢中国出国探亲、朝觐、经商等人员入教。三是利用经济援助进行宗教渗透。以提供修建教堂、印制经书等活动以及解决生活困难经费等,拉拢中国教会人员,培植代理人。境外宗教渗透势力已经把触角伸向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范围由沿海、边疆向内地扩展,由城市向农村蔓延,渗透态势愈演愈烈。据了解,到2013年11月,北京市高校的非法传教活动达80多起。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也是境外敌对势力对中国进行思想文化颠覆的首选目标。“敌对势力对高校进行宗教渗透,会导致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政治信仰迷惘、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就会膨胀,严重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无法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还有宗教极端势力打着宗教旗号,利用中国民族问题,挑动民族情绪,制造社会恶性事端,以达到分裂国家和颠覆人民政权的目的。2013年6月26日,新疆鄯善县发生严重暴力恐怖袭击案,暴徒先后袭击鄯善县鲁克沁镇派出所、巡警中队、镇政府、建筑工地、个体商店和美容美发厅,烧毁车辆,持刀疯狂砍杀公安民警和无辜群众,造成24人死亡,21人受伤; 2013年10月28日,新疆暴徒乌斯曼•艾山等3人驾车在天安门冲撞人群,造成2人死亡,40余人受伤; 2013年12月15日新疆喀什发生暴力恐怖袭击事件造成2名民警牺牲。在警告无效的情况下,警方击毙暴徒14人,当场抓获犯罪嫌疑人2名。多起暴力恐怖事件共同的特点就是暴徒均为宗教极端分子,事前有组织地开展地下讲经班,观看宣传宗教极端和暴恐内容的音视频,传播宗教极端思想,反对社会主义信仰认同,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宗教渗透,尤其是非法传教、宗教极端势力,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对中国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三 维护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思考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政权巩固的重大问题,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命运和中国的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暗流涌动、噪音嘈杂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安全问题。2013年8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又一次深刻阐述。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决策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指明了方向,也启发我们对于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立足于当下的独立思考。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积极构筑中国特色意识形态安全战略,审慎应对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存在的干扰、威胁与挑战。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针对西方国家民主输出对中国政治思想构成的威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坚定政治信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坚定的政治信仰是广大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抵御各种诱惑的决定性因素。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没有信仰就没有凝聚力,“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江泽民同志说,“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就去占领。”胡锦涛同志讲,“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习近平同志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相对立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否定意识形态之间的界限。如果忽视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否定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就会导致价值取向、思想领域的模糊和混乱。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首先,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2013年12月3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时特别强调,“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其次,要加强深度研究,积极构筑中国理论话语体系。加强对当今多元社会思潮形成的历史根据、社会根据及同西方社会思潮渊源关系的深度分析,加强跟踪和科学研判,对错误思潮和错误观点及时进行辨析和批驳,帮助广大民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要以宽广的视野、开放包容的胸怀,秉持中国立场,主动回应当今时代面临的重大挑战,着力打造贯通古今、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中国理论话语体系,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话语权,提升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再次,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之真正深入头脑、扎根人心,转化为广大民众的自觉行动,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最强大支撑。

(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意识形态存在和发展的载体,也是一个民族、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文化软实力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维护中国意识形态安全必须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抓手。

一是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全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精神和价值层面的根本要求,处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统率和支配地位,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之核和内在精神。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作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和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中共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容。2013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刊发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是要进一步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应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和媒介优势,积极参与文化全球化进程,加大中华文化传播的广度、深度和频度。有效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介形式,形成覆盖广泛的强有力的传播体系,多维立体地将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推向国际,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提高与多元意识形态长期相处、共存乃至整合的能力。

三是要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提升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发展文化产业要根据形势,制定和实施适应新形势的文化产业政策,采取行之有效的思路和对策。要坚持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要加强高端人才培养,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培养有素质、有能力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加大人才机制创新,完善人才使用、竞争和激励机制,吸引和挖掘优秀人才,从人才保证上促进文化产业的巨大发展。

四是要进一步以文化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不仅直接关乎国家的尊严,而且关乎国家的影响力、吸引力、感召力、公信力、主权捍卫能力和国际话语权的掌控能力。要加强国民素质全员教育和终身教育,各行各业、各个民族、各个年龄段的中国人都要逐步养成礼貌、诚恳、友好、善良、勇敢、正直、爱国的品格。随着对外开放和全球化、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出国旅游人数猛增,随之而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一些出国旅行人员在国外表现出不文明行为,违犯旅游国法律等影响国家形象的问题不断发生。树立国家形象就是要进一步通过立法的方式来倡导和推进国人文明出游。2013年4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201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十三条规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规定的内容体现了法律的导向意义,从法律上规范国人的旅游行为,对维护国家的良好形象有着深远的意义。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公民旅游法普法教育,进一步提高公民文明素养。

(三)加强网络信息舆论管理和引导

互联网的普及客观上带来了“双刃剑”的效应,一方面使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更具隐蔽性和攻击性,防御难度更大;另一方面又为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条件和宽广领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今天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西方反华势力妄图以这个‘最大变量’来‘扳倒中国’,我们在这个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现在看来,必须要把网上斗争作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高度重视起来,抓紧干起来,讲究战略战术,坚持下去,久久为功。”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刘奇葆最近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精神时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抓住网上舆论工作这个重中之重”。加强互联网信息舆论管理与引导已经成为当前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任务。

一是要加强互联网建设,扩大互联网中文信息源。目前,中文信息在互联网上的地位与中国人口、国家地位都极不相符,必须加大网络的中文信息量,加快中文网站的建设,有效抵制英语文化和其附带而来的各种意识形态演化。特别是要大力开发利用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在内的信息资源,丰富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数据库,充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吸引力、感召力和主导作用;要大力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中国的先进文化走出去,使中国文化广泛地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和接受,在中国文化国际化的过程中,激发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提高防御西方霸权文化攻势的抵抗力。

二是要加强互联网的监管。要加强监控网络上出现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动态,牢牢把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2006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部、国务院新闻办、教育部等16个部委联合下发了《互联网站管理协调工作方案》,对各部委在互联网管理中的职责作了明确分工,对网站的审批、运行规则和违法处理作了规范,对互联网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严格执行。要针对当前淫秽色情和网络谣言泛滥的实际,切实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实行实名上网制,强化广大网络传播者的责任意识,从法律和政策层面加大对造谣传谣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依规对互联网进行管理,增强对网上不良信息的控制与屏蔽能力,使信息在互联网环境中有序传播,从而实现对互联网信息的控制权。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要“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 2013年8月以来,公安部根据群众举报的线索,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专项行动,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抓获秦志晖、杨秀宇等网络推手,查处了相关企业,对净化互联网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

三是要加强互联网舆论的引导宣传。加强互联网建设不仅要“堵”,还要“疏”。要主动利用网络主阵地,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对于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新闻,要在第一时间传播出去,并要尽可能地将真实情况公之于众,让网民早知情,多知情,及时引导舆论,疏导公众情绪,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注重引导网络名人、网络积极分子、网上意见领袖在网上的建设性发言,使客观理性态度成为网上舆论的主基调,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思想舆论正面引导,不断推出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产品,弘扬民族精神,传播正能量,从根本上改变网上舆论宣传“西强我弱”的状况。

四是要加强网络人才队伍建设。着眼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需要,抓紧培养骨干队伍,特别是注重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具有较强公众沟通能力,既熟悉网络,又熟悉实际工作的宣传干部队伍,发展壮大网络新闻发言人队伍。

(四)增强抵御宗教渗透的能力

宗教渗透的危险就在于它能够瓦解民众,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心。1991年江泽民在会见中国各宗教团体主要负责人时指出:“国内外敌对势力一直把利用宗教进行政治渗透作为他们对中国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重要手段。这实质上是政治问题。”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和处理境外的宗教渗透问题,保持应有的政治警觉性,从维护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出发,正确对待和开展宗教方面的交往。针对手段隐蔽、来势迅猛的宗教渗透,必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刻提高警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范。

一是要筑牢民众反宗教渗透的心理防线。要加强对国人特别是要加强对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进行国家观念、法制观念的教育,使广大信教群众认清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分裂祖国、危害国家和人民的本质,使他们自觉接受党和政府的领导,遵守国家法律,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原则的自觉性。要努力造就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宗教界代表人士,更好地维护中国宗教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二是要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就是保护合法的宗教活动,制止非法活动,打击犯罪。要加快建立健全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和条例,特别要依法加强对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的管理。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活动要坚决依法予以打击。要加强爱国宗教团体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宗教组织及其活动规范化。特别要针对信息社会的特点,及早研究和制定防范互联网宗教渗透的措施。

三是要建立反宗教渗透协作预警机制。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抵御渗透的联动体系,宗教工作部门要及时掌握境外对中国进行渗透的主要国家、组织的最新动态,主动制定应对策略。与国家安全、外交、经贸、海关、科技、教育等部门密切协作,建立起严密的防渗网络体系。严格海关管理,最大限度地将通过国门的宗教渗透堵在国门之外。高校要从反渗透入手,在网络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防控监管等方面积极构建预警机制,有效抵御宗教对大学生的渗透。

四是要加强抵御宗教渗透的战略体系研究。要对抵御境外宗教渗透进行理性思考与战略分析,从理论上探索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与文化交流、意识形态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发展乃至国家安全的关系,使抵御渗透战略和具体对策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总之,要从理论建设、思想教育、政策法规、文化建设、舆论传播等各个方面,探索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战略体系,全方位、多元化更好地维护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四 结语

“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中国经济社会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都同西方社会有很多重要区别,在中国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也必然同西方意识形态千差万别。”在这样一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大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明显增多,各种潜在风险不断增加,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在所难免,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严峻的威胁与挑战,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古代典籍《左传•襄公十一年》有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深入研究新形势、新情况,提出新见解、新思路,从切合中国目前战略地位的实际出发,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积极构筑意识形态安全战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网络信息舆论管理和引导,增强抵御宗教渗透的能力,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切实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从而更好地捍卫国家的长治久安。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