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做人民子弟兵(组图)

发布时间:2020-08-13 17:38 | 来源:解放军报 2020年8月1日 第06版 | 查看:703次

 

刘意飞在大堤上抢运沙袋。时雨摄

 

谢渭芬在光谷院区给科室人员布置工作。

 

江小萌在病房鼓励患者战胜病魔。

 

谢元学在大堤上清理杂物。

 

王宁指导村民开展蘑菇种植。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作者提供。

“不是那些人,还是那样的兵。”江西省九江市一位在九八抗洪时被解放军相救全家脱险的市民,特意找到今年支援九江抗洪的部队表达感谢之情。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在群众眼里,人民子弟兵浑身透着一股“英雄气”,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为什么?因为军心连着党心民心,每个军人心中都饱含着沉甸甸的爱民情怀。正因为宗旨所向是人民,胜利之本是人民,力量源泉是人民,我军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帮助,才能攻险阻、战顽敌,战胜一个又一个敌人。

当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时,解放军医疗队在除夕之夜闻令而动,逆行武汉;当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来临时,人民子弟兵奋勇争先,向险而行,全力投入抢险救灾;当脱贫攻坚到了决战决胜阶段,担负扶贫任务的官兵真抓实干,瞄准突出问题精准施策……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人民军队的战场。人民军队紧紧与群众团结在一起,战斗在一线。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93年来,在这支人民军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光辉历史中,每一页都镌刻着“人民”二字。人民子弟兵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高原海岛卫国戍边,抢险救灾舍生忘死,疫情防控闻令而动,脱贫攻坚脚步不停……每时每刻,人民子弟兵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军队爱人民”的初心。

(陶春晓)

白衣执甲守望初心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谢渭芬

抗疫是一次无悔的人生选择。去武汉前,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要去?”似乎在别人眼中,年过半百的我已经不需要再像年轻人那么拼了。但我觉得,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在家国危难之际、在疫情最为紧张之时,作为一名军人、党员和医生,就必须挺身而出。

我2月17日随海军军医大学第二批医疗队驰援武汉,担任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主任、医院会诊专家组组长、干细胞治疗组组长。在抗疫一线,“红区”就是主战场。进“红区”是我每天必须要做的,甚至有时一天进去两三次,日均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最长达17个小时。

一天晚上10点多,我接到报告,当天收治的老年患者多,病情都比较重。其中有一名55岁男性重症患者呼吸急促,急需抢救。情况紧急,我没有多想就又穿好防护服冲进“红区”,与值班医生一同开展抢救,直到凌晨2点多。令人欣慰的是,第二天查房的时候,这名重症患者的症状已明显减轻。但是次日晚上,另一位患者突发病情变化。午夜12点,我再次赶到“红区”,直到凌晨4点才走出病房。我本想在第三天休整一下,可当天是我们第一次开展干细胞治疗,为确保万无一失,我又在“红区”工作到晚上9点多。年龄真的不饶人啊,脱防护服时,我才感到腰像断了一样,疼得半天直不起来。

对新冠肺炎这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一句亲切的问候,都是一剂“良药”。科里收治的一名74岁患者,感染新冠肺炎的同时还患有严重的失眠症,情绪低落,不愿配合治疗。我就到病床前与老人拉家常,讲述新冠肺炎知识和我们感染三科成功治疗的案例。老人很快被我们的真情所感动,当面表达了歉意,还成为了病区文化共建的积极分子。

在武汉期间,一名记者曾问我:“在这里工作你害怕吗?”我回答说:“我不怕!”作为一名军人和党员,出征前我已做好了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思想准备。

(特约记者王泽锋整理)

“扛沙袋时也要做拼命三郎”

■武警江西总队机动支队防化中队列兵 刘意飞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18日,我和战友们一起在江西省鄱阳县昌江圩朱家桥段大堤旁,面对党旗庄严宣誓。我是一名00后新兵,入伍还不满1年,没想到能够在抗洪一线火线入党。

我出生在赣南革命老区,爷爷是一名老兵,他经常给我讲:“军人在任务面前一定要时刻冲锋在前。”入伍后,我不光是“干活有劲”,事事都冲在前,而且干什么事都特别“拼”,战友们都叫我“拼命三郎”。

今年入夏以来,江西多地出现持续强降雨,农田被毁、道路被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我们支队积极响应,随时准备投入抗洪抢险。我想,我是军人的后代,事事不能落在别人后面,于是,我向中队党支部递交了请战书,如愿以偿地成为抗洪队伍中的一员。

7月9日晚,我们作为第二梯队,从营区紧急赶赴鄱阳县昌江圩大堤。在大堤上,我抬头朝昌江江面望去,漆黑的夜幕下什么也看不清,只听见哗哗的水声,顿时,我的心怦怦直跳。再看脚下,凶猛的江水快要漫过路面。说实话,长这么大,我还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水,心里真有点害怕。估计不少新战友也是这么想的,但灾情来不及让人思考,只是跟着班长拼命地扛沙袋。那一晚,从装填沙袋处到堤坝,我不知道跑了多少趟,也不知道扛了多少沙袋,只觉得身上就像散了架一样。休息时,我连矿泉水瓶都拿不住,一点力气也没有,靠着沙袋就睡着了。

过了几天,鄱阳湖水位突破了历史极值,昌江水也涨成了地上河,圩堤上更是险情不断。“前方出现泡泉群,迅速前往处置!”一天夜里,指导员的对讲机中又传来险情通报。我已经没有了刚上大堤时的慌张,紧跟着班长的步伐,扛起沙袋向前冲,并带头跳入水中踩实填埋的土料……我和战友一直坚守到天亮,才成功处置了险情。

7月21日一大早,我还没睡醒就被战友拉起来了,大家都笑呵呵地向我祝贺。指导员徐培根打开手机屏幕,我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原来,前几天在大堤上被摄影记者抓拍到我扛沙袋的瞬间,没想到《人民日报》用这张图做了一期公益广告,还配了文字说明:“灾情面前,总有一群人不顾安危冲向险境……”看了图片,我心里热乎乎的,作为一名军人,扛沙袋时也要做拼命三郎。

(叶 杉、特约记者曹先训整理)

抗疫彰显鱼水情深

■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骨科护士长 江小萌

“八一建军节就要到了,祝您节日快乐!谢谢您和战友们曾为武汉拼过命……”“八一”前夕,我收到许多祝福信息,但这条来自武汉一名康复患者的信息让我格外欣喜,也把我带回到在武汉抗击疫情时那惊心动魄的50多个日夜。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我所在的988医院要抽组医疗队支援武汉抗疫,我立即递交了请战书。

到武汉后,我被武汉泰康同济医院任命为感染七科护士长。刚进病房,患者钱阿姨就抱着我哭开了,反复说:“解放军同志,一定要救救我……”这时,一直坐在角落里不说话的患者林阿姨也来了,神情疲惫,双眼通红,眼角还挂着泪痕。原来,她老伴前几天刚因新冠肺炎离世,她连最后一面都没见上。正在她伤心难过、不知所措时,解放军医疗队来了,让她重新看到了希望。

两位患者阿姨的话足以证明人民军队在群众心中的位置,也深深刺激了我,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一定要为武汉人民多做点事。为了能救治更多的患者,病区床位从45张增加到60张,大多是高龄重症患者。为了方便照顾患者,我直接住到了科里,白天在病房护理病人,晚上睡在“红区”门外的值班室。

患者张爷爷是一名抗战老兵,今年90多岁,刚住院时有些神志不清,拒绝一切治疗,有时候耍脾气,有时候又独自流泪。我就一直守在床边,安抚他的情绪,为他监测生命体征。一天,我握着张爷爷的手,鼓励他:“抗战时期,您用生命保护了人民安全,现在生病了,让我们来守护您健康,请相信我们。”老人睁大眼睛看了看我,过了好一会儿才含着泪点点头。经过7天的科学治疗,张爷爷身体的各项指标越来越好,很快符合出院标准。大家一起送张爷爷出院的那一刻,我心里甭提多激动了。

作为武汉泰康同济医院最年轻的护士长,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我更加深刻地感悟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品质,感悟到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军民鱼水情。

(冯智源、特约记者王均波整理)

“我参加过九八抗洪,让我先上!”

■陆军第72集团军某旅勤务保障营一级军士长  谢元学

今年抗洪任务来得很急。7月13日下午,连队在外驻训几个月,刚回营区才3天,就接到紧急出动的命令。连队在安排出动人员时,考虑到我是老同志,在外驻训几个月没有回家,孩子、老人都要照顾,就让我留守营区。

“在连队我兵龄最长,党龄也最长,还参加过九八抗洪,有经验,让我先上!”我得知连里的安排后,很是着急,赶紧向指导员递上“请战书”:“人民有难、九江告急,我是一名老党员,怎能留在后方‘躲清闲’,只要人民有需要,我必须冲上去!”

得知我要去抗洪,妻子担心我腿疾复发,想劝我留下来。我发微信告诉她:“你放心,到了大堤上,有啥毛病都好了!”

部队出动,我们急行军10多个小时抵达江西省彭泽县棉船镇。该镇是长江下游的一个岛镇,四面环水,地势较江面水位低了近2米。放下背包,我立即随营领导一起对任务地段江河堤坝进行勘察,连续数天与战友一同在齐腰深的水渠沟壑中铲沙土、背沙袋、清淤泥、固堤坝。

除了处置险情,每天我还会带着勤务保障营的党员突击队上环岛大堤巡堤。巡堤任务可不简单,堤坝长时间高水位浸泡,一些渗水、泡泉看起来很微小,但下面的泥土可能已经被掏空,一不小心踩下去就会引发危险。这些经验都是我参加九八抗洪时积累的。

7月18日早晨,一处防洪大堤突发险情:岛上一条主干自来水管爆裂,飞溅的水流不断冲刷着大堤,如不及时止住险情,会影响到大堤安全。

“党员突击队,跟我上!”我正在吃早饭,放下碗筷拿上工具就往现场跑。到达险情处,一股水流猛烈向外“喷射”,堤坝上的泥土已经湿了一大片。我们顶着近35摄氏度的高温,先用铁锹、铁镐挖开泥土,在接近水管处时又徒手挖,在黏稠的泥浆中连续奋战5个多小时,终于将这根隐患水管更换下来。

抗洪抢险冲一线,备战打仗当先锋。作为一名老兵、一名党员,就是要始终保持冲锋的姿态,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敢于牺牲!

(刘 伟、特约记者童祖静整理)

大爱如山化春风

■中部战区空军某仓库二级军士长 王 宁

2017年,我报名参加部队扶贫攻坚任务,并担任鄂石滩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次来到鄂石滩村,我感到这里实在太闭塞了。大山沟里横七竖八坐落着几个自然村,泥土和碎石铺就的简易山路九曲十八弯,还经常因为暴雨或冰雪而与世隔绝。村里的年轻人早早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大多是老幼病残,我们挂钩扶贫的鄂石滩村83户187人中,因病致贫的就有51户。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宁可脱掉几层皮,也要带领乡亲们在3年内甩掉贫困帽子。”

看花容易绣花难。我千方百计联系驻地政府和企业帮助村里引进了肉牛养殖等项目,可是不少人怕上当受骗而持续观望。于是,我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可一周下来,村民也没几个人支持我。有时我在想,天天磨破嘴皮子还在这里受气,到底是为啥?

关键时候,仓库政委陈翰经常找我谈心,还给我推荐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在正定》等书籍。带着心底的委屈和疑惑,认真阅读这些书籍,我慢慢悟出其中道理:在工作中要学会换位思考,一切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

于是,我深入了解了每户村民面临的困难,决定先从退伍老兵郭跃华入手。非常巧的是,他与我的一个哥哥是战友。先谈感情,再讲工作。三番五次,他被我说动了,第一个参与肉牛养殖项目,很快实现了产品外销。在郭跃华的带动下,不到一年,全村每户人家都至少参加了一个扶贫项目。

3年来,部队各级累计投入资金300多万元,从引进经济项目到拓宽销售渠道,从帮带组织建设到实施公益扶贫,从思想互助到医疗救助。渐渐地,村里的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户,六七十岁的老党员带头加油干,肉鸡养殖、虹鳟鱼饲养、蘑菇种植、肥料加工等项目形成良性循环产业链,肉牛从30多头发展到200多头,鄂石滩村人均收入从2900元增加到5980元,今年年底有望突破9000元。

扶贫攻坚,信任是关键。老百姓脸上的笑容多了、眼睛亮了,一碰到我就说:“队长,啥时候来俺家吃顿饭啊!”每逢此时,我的心里格外甜,正应了那句老话: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扶贫工作,不论困难有多大,只要捧出爱民为民的心,冰山也会被融化。

(李华兴、特约记者张 雷整理)

题图摄影:郝东红、吴永飞

刊头设计:扈 硕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