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8-04 17:50 |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0年08月03日 21:50 | 查看:867次
2020年过了一大半,我们经受的考验一个接一个。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出了一道加试题,我们一边抓全面抗疫,一边抓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行和恢复。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已经由负转正。但是,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在全球肆虐,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中国经济面临的形势到底是怎样的?下一步我们如何应对?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一段的经济工作。
今年伊始,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中国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一度降为-6.8%,二季度V型反弹,增速达到3.2%,由负转正,明显好于预期,现在疫情防控局势平稳,经济运行基本恢复。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判断,“中长期”、“持久战”成了新的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在全球肆虐,全球化时代,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过去。短期压力之外,专家认为,我们目前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还是要从两个大局来考虑,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是世界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黄群慧:这两个大局来看都是一些中长期的问题,包括我们现在的创新能力,产业链、供应链受到一些挑战,需要依靠创新力来提升,需要长期调整中国经济结构,包括扩大内需,包括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是。因为现在看来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和挑战,这种经济发展的压力会长期存在,所以如何应对这些长期的压力,也是我们必须重点给予考虑的。
近几个月,有关“两个循环”的概念备受关注。基于“持久战”的判断,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明确,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黄群慧:这确确实实是一个大的发展战略的转向,从原来的出口导向为主的经济战略,转向扩大内需的经济战略。因为外向型的经济战略,尤其出口导向型战略,确实有它的好处,能够快速推动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就是包括一些卡脖子问题,一些技术创新原始能力的培育问题,还有内部需求,尤其扩大内需这方面都是一些短板。
14亿人口的超大市场规模、齐全的产业门类等,是强化国内大循环的坚实基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要着力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不断满足消费升级需求。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将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地联通,为中国经济提供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和“持久战”一脉相承,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宏观调控也有新的要求,提出要“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强调“跨周期”释放出鲜明的政策信号,既考虑短期经济波动,又要审视未来经济周期走向。
为应对疫情冲击,今年上半年,我国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一系列政策举措密集出台。如何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则特别强调:要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宏观经济政策要加强协调配合,促进财政、货币政策同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应。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余淼杰:强调落地见效,换言之就是要保证我们所强调的“两新一重”,新型城镇化,新型的基础设施,以及重要工程,建设要落地。然后讲到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这一次会议的重点,不再强调工具,不再强调降息降准这些工具,而是强调要精准发力,其实它强调的是一个效力的问题,见效的问题。
疫情冲击让中国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凸显,但也可以倒逼改革,成为创新的动力。下半年经济怎么干?中央政治局会议作了多方面部署,这其中再次强调,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余淼杰:从短期来看政府通过发放,特别是地方政府通过发放消费券来拉动消费,我认为这个是可行的。从长期来看应该是不断通过减税降费,来促进老百姓可支配收入的稳定增长。如果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上去了,那么中国的消费就会变成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针对扩大内需,除了“扩大最终消费,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条件”,中央政治局会议还提到“要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黄群慧:消费之所以扩大不了,是因为有一些体制机制的障碍,因为消费和生产流通之间是一个循环,所以说这个循环实现不了,消费就实现不了。比方说还有收入分配,相应的收入分配的问题解决不了,不通过改革,解决不了,那也会阻碍消费。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 田轩:提到的一系列政策,包括扶植中小微企业,‘新基建’建设,可以大量制造很多就业的机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房住不炒’,把老百姓的消费,从高额的房价负担释放出来,然后能够促进国内的消费。这一系列的组合拳其实都是抓住了微观个体、微观家庭住户对未来稳定的预期,扩大消费的牛鼻子。
消费回暖离不开稳定就业。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就业走势前低后稳,1到6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6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3%;对比2019年1到6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37万人,今年上半年新增就业人数减少173万人。而就业贡献的主力军——部分中小微企业也面临着生存的压力。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 田轩:我们说的内需问题其实(是)老百姓倒不一定没有钱,可能是因为工作或者是疫情等等,对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他们不敢消费。如果解决了就业问题,让每个人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份稳定的收入,他对未来的预期明确,对未来的预期向好、乐观,他就敢进行消费,敢花钱,那么同时我们就可以扩大内需了,扩大内需也就促进国内大循环,我觉得它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大链条。
为了让这些企业在困境中存活下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多项纾困帮扶政策。同时,为了助力各类群体解决就业问题,有关部门也在因人、因企分类施策。企业的生存发展不能只靠纾困政策,更要提高核心竞争力。疫情的冲击加速了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其中有挑战,更有机遇。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黄群慧:我们自己也感觉到,有些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比方说核心的零部件,核心一些关键的原材料,一些关键的工艺和技术,这些由于国外一限供,我们也受到了很大的约束,产业链也出现了断层。
如何应对这样的挑战?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余淼杰:一个是依然要做好全产业链的配套,第二点是企业要做好出口转内销的工作,特别是上游产业要做好出口转内销的工作,第三点更为重要的是要切实做好科技创新跟产业生产的对接。
虽然疫情的影响巨大,但并不是所有行业都遭遇困境。利用我们的市场和产业优势,一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脱颖而出。今年上半年,全国网络购物用户人数比上一年增长1亿人,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7.3%;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无人配送等新模式有效地化解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堵点、难点;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新产业为经济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撑。抓好长板,补好短板,中国经济就有能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