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有他在,这里就安全了 ——“守山哥”焦积红30年坚守深山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0-08-03 22:15 |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03日 10版 | 查看:864次

  巍巍太行,山路蜿蜒,一列列火车的轰鸣声回荡在山谷与隧道间,太焦铁路12号隧道出口,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月山工务段防洪点看守工焦积红高举拢起的黄色信号旗向火车司机示意安全。面前是大山,背后是悬崖,每年汛期守山护路,焦积红和同事们用责任,确保晋煤外运咽喉要道的运输安全。

  1990年,焦积红从部队退役,成为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月山工务段的一名桥隧工,负责搜山扫石、汛期危石看守等工作,巡山、捅山、缝山……与大山为伴30年,预防危石掉落在铁路线等安全类事故10多起,成为同事和村民口中的“守山哥”。

“汛期崖壁危石变化多端,一定要确保安全”

  7月是太行山气温最高、降雨最多的一个月,雷暴强对流天气活动频繁,太行山石灰岩结构的山体易发生边坡溜坍、危石坠落,严重危及太焦铁路的运输安全。

  每年汛期,焦积红都工作在太焦铁路k354+600到K355+344间的看守点,这里山体风化严重,弯道多、隧道多,是太焦铁路线上的Ⅰ级防洪点。

  看守点的工作看似简单,实则责任重大。太行山上悬崖壁风化的石灰岩被雨水冲刷后失去支撑,随时都可能掉到铁路上,无论石头大小,砸到钢轨还是砸中火车,后果都不堪设想。

  近百米高的悬崖有山体裂缝,汛期遇上大雨,极易发生险情,这是焦积红最担心的事。为了防止危石坠落,他每天早上都要把眼前900多米范围的山体认真看一遍,看看山体有没有变化,以便提前预防。

  “汛期崖壁危石变化多端,一定要确保安全。”焦积红在工作中时刻提醒自己。捅山、看山30年,悬崖的危石结构每年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他的责任。

对危石“火眼金睛、敲击听诊”是他的绝活

  一列火车从焦积红的看守房不远处的大山隧道钻出,在弯曲的铁道行驶不到200米后,便又钻进另一座大山的隧道。

  焦积红站在看守房前,目送火车安全远去,转身背上铁锹,挎上防护用品背包,拿起挂在胸前的望远镜观察起眼前呈90度的峭壁,沿着固定巡山线路开始排查危石。

  今年53岁的焦积红与悬崖上的危石打了30年的交道,对危石“火眼金睛、敲击听诊”是他的绝活。敲,用小钢钎敲击岩石,通过声音判断情况,如果听到空旷的声音,那么这块石头肯定有问题;看,看岩石是不是离开母体;撬,用小撬棍撬动岩石,观察松动情况及范围,确定整治方法。

  整治悬崖危石隐患,焦积红总结出了“支、顶、箍、取”四种方法。“有的石头在山下看着离缝了很吓人,其实下面还有很大一部分和山体连在一起,这样的尽管放心。有的看着正常,近距离一敲一看一撬,危石就呈现在眼前。”焦积红详细地介绍着他的“看山经”。

  攀岩在700米高的悬崖上处置危石,就像蜘蛛人一样。焦积红腰间系有一条保险绳,拿着小钢钎敲击岩石,崖壁上作业摆动幅度大,条件艰苦。他的身下,一条细窄的铁路仿佛把悬崖劈开了断层,漳河水湍急似箭。

  从20世纪90年代徒步飞檐走壁捅山,到如今在悬崖铺上布鲁克网,防危石坠落的措施不断升级。现在如果有松动的石头脱落,只要不是整个山体垮塌,布鲁克网就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如果有活石脱落在网内,焦积红只需爬上悬崖把布鲁克网解开,用大锤把网内脱落的石头砸碎后,一块一块取出,再用钢丝绳把网缝补好固定。

  过去看山,全靠人看,现在不一样了。“看,带有监控功能的异物侵限报警系统,只要山上的石头掉到铁路上,就会触发报警。”30多平方米的看守房内,焦继红熟练地操作着电脑上的线路障碍自动报警系统和危石位移监测系统。距离小屋500多米范围内的悬崖、山洞、线路弯道和周围环境等状态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不仅如此,危石地段安装着高强度LED射灯,即使夜间也能将危岩照得清清楚楚。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防汛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30年坚守,大山就是家

  看守不易,来看守点的路也不易。再过两年就退休的焦积红到看守点上班需要乘坐一天只有一趟的慢火车,在距离防洪点最近的孔庄站下车,背着4天的干粮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步行7公里,才能到达看守点。

  周而复始进出大山,大山里的村民和焦积红成了熟人,亲切地叫他“守山哥”。谁家有好吃的也都会招呼他。上班途中,村民家的大黄狗见了他,也会扑到他身上拱来拱去。

  焦积红30年与大山为伴,对防汛看守点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有着一份责任,也有着大山的情怀。

  作为一名看守工,焦积红不仅要耐得住山里工作的寂寞,而且要克服夜间巡查时的恐惧。“晚上山里静得吓人,偶尔还会传来类似狼的叫声,没有点儿胆量根本不敢出去巡查。”焦积红说,“不过,时间一长就习惯了,胆子也变大了。听到火车风笛声和隆隆的车轮声,我就觉得十分安心。”

  为改善看守人员的生活条件,月山工务段为看守点铺设了水管,把净化后的饮用水直接输送到了看守点,配置了电冰箱、电磁炉、电扇等工作生活必需品。每年汛期,焦积红和同事们就把防洪看守点当作了大山深处的“家”。

    (本报记者 王胜昔 本报通讯员 赵晶晶)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