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22 08:45 | 来源:科技日报 2020年07月22日 第03版 | 查看:1268次
聚焦科技抗疫一线
本报记者 张 强 通讯员 王 迪 向鹏程
“没有看过武汉最急迫的样子,就无法体会武汉人民对疫苗的渴望。”
7月16日下午,军事科学院举办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该院抽组赴武汉抗疫的军事医学专家组7名成员代表,讲述了惊心动魄的百天战“疫”故事。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曾经说过的这句话引起了大家的深深共鸣。
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之时,则忘其亲。对于军事医学专家组成员来说,出征的离别依然历历在目。
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河北保定。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某所工程师张宗兴接到所长祁建城紧急电话,当天便返回所里整理装备,又立即动身随所长飞往武汉。
临行前,卧病在床的母亲、还在雪地里玩耍的儿子让他不舍。路上,他拨通妻子的电话,妻子哽咽地说:“你一定要毫发无损地回来!”
1月25日(大年初一)晚11时,该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某所助理研究员迟象阳被陈薇院士一个电话叫走。凌晨两点,迟象阳一到家就问她的爱人李亮:“我们要去武汉,随时出发,这一去我也不知道要多久,你一个人看孩子行不行?”
类似的场景不断出现。
1月26日(大年初二)一早,该研究院某所研究员姜涛等人还在布置当天的样本检测工作。从接到命令到出发只有3个小时,非常紧张。他们顾不上吃饭,在实验室“疯狂”打包。到了中午,各类装备和试剂40多箱整装待发,确保了抵达武汉第一时间就能展开科研工作。
……
当时的武汉已经封城。正当许多人琢磨怎么才能离开武汉时,来自军事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却奉命组成军事医学专家组,由陈薇院士领衔,逆行进入武汉。
由于当地检测能力紧张,武汉市卫健委向军事医学专家组提出了核酸检测的援助请求。
救人,必须争分夺秒。姜涛等人仅用一天时间就在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中搭建起检测平台。疫情初期,医疗机构送来的很多样本上只有手写的名字和编号,专家组首先要对照名单,把几百个样本辨认清楚,进行排列、编号。
面对困难,在核酸检测小组姜涛、张晓鹏两位组长的带领下,军事医学专家组不断优化工作流程,迅速将帐篷实验室的日检测能力从300多人份提高到500多人份,后期甚至达到1000人份。
张晓鹏副研究员在任务早期敏锐地注意到,单纯的核酸检测无法判定是否存在混合感染的问题。为了给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技术保障,他带领队员搭建了病毒抗体和多重病原感染检测平台,可以同时检测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等16—22种呼吸道病原。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一天,专家组曹务春研究员照例在方舱医院公共厕所进行表面擦拭物采样。当他脱掉防护服换上军装时,方舱医院的护士们惊呼:“大家快看!刚才在厕所采样的是个将军!”曹务春却说:“作为一名老党员,在一线我更要带好头,脏点累点又算得了什么。”
一直与SARS、埃博拉等各类病毒作战的陈薇院士把一切看在眼里,她誓与疫情抗争到底:“做最坏打算,拿出最充分方案,准备最长期奋战!”
围绕疫苗和抗体研制、病毒致病机理研究、快速检测试剂研究和应用等,专家组实行“三班倒”“白加黑”攻关,依靠成功研发埃博拉疫苗的实战经验分秒必争。短短8周时间,团队完成了一种全新疫苗的药学、药效学、药理毒理等研究;完成了疫苗设计、重组毒种构建和GMP条件下生产制备,开展Ⅰ期临床试验。
这是一个世界纪录!
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如果能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个人价值就会成倍放大。疫苗临床Ⅰ期第一天结束的那个夜晚,陈薇院士团队一行人凌晨三点坐车回驻地,一路高唱《我和我的祖国》。
那一刻,夜虽然是黑暗的,他们的心却是明亮的;眼睛虽然充满了血丝,却掩盖不了对胜利的渴望。
军事医学专家组的倾情付出,得到了武汉人民的认可。Ⅰ期、Ⅱ期临床试验在招募志愿者时,大批武汉市民踊跃报名,他们说:“我们相信解放军,相信陈薇院士!”
6月1日,军事科学院为专家组举办了隆重而温馨的归建仪式,邀请了很多家属参加。迟象阳3岁的孩子负责给她献花。在武汉出任务时,有人问她孩子:“你妈妈去哪里了?”孩子会说:“我妈妈去帮助别人了,因为外面有病毒,有人生病了。”孩子很坚强,轻易不会哭,可她给妈妈献花时却紧紧抱着妈妈大哭起来,生怕妈妈再次离开。现在她爱说的话是:“我也要当解放军!”
在武汉,陈薇院士度过了她的生日。那天,也是个特别的日子。新冠疫苗GLP安全性评价、P3动物有效性评价和国家第三方质量复核正式启动,通过了严格检测,证实工艺稳定、质量符合预期标准。军事医学研究院领导给陈薇发去了生日祝福,她回复:“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