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16 20:18 | 来源:辽宁日报 2020年07月15日 07版 | 查看:784次
在沈阳八家子水果批发市场附近的停车场,李东新和穆秋在自家卡车里接受记者采访。本报记者 关艳玲 摄
李东新、穆秋夫妇运送蔬菜抵达武汉时,当地志愿者为他们送上防护服并拍照留念。(采访对象提供)
本报记者 王 坤 关艳玲
核心提示
葫芦岛市绥中县的李东新、穆秋夫妇,以开冷链运输车运输果蔬为生,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为父母儿女建造起幸福的小家。庚子新春,当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奔波在运输途中的李东新、穆秋夫妇放弃收入可观的订单,日夜兼程,三次驱车往返于云南、武汉,免费运送新鲜蔬菜。“没有大家,哪有小家,我们应该冲在前面。”这次疫情,让李东新、穆秋对“家”有了全新的认识。不久前,李东新、穆秋家庭荣获全国“抗疫最美家庭”称号。
电话约了多次后,对葫芦岛市绥中县李东新、穆秋夫妇的采访,终于在他们从武汉抗疫归来的四个半月后完成。
这一天是6月29日。前一天,夫妻俩刚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拉了一车桃子回到沈阳,见面地点因此就约在了沈阳八家子水果批发市场附近的停车场里。
停车场很大,记者找到李东新和穆秋驾驶的解放牌冷链运输车时,夫妻俩正在调节车厢温度。
“一定要保持零上5℃恒温啊,这样桃子才能保鲜。”穆秋提醒丈夫李东新。见到记者,他俩从车上跳了下来。
“听说你俩昨晚就到了,在车里住了一宿?”记者问。“是啊。”穆秋说,“货主一共发了4车桃子,前两车先进市场了,我们是第三车,等他们车上的桃子卖完后,我们才能进市场。”
“要是前车的桃子卖不动咋办?”记者问。“那就继续等。”穆秋说,“从桃子装车到全部卖光,才算完成订单。”
“你俩今年赚到钱了吗?”记者问。
“到目前还没有。这车是新车,年前才提的,还没正儿八经地拉过几趟活儿。”穆秋说,“一般跑上三年能回本儿就算不错,车不能闲着,闲着就干赔。车停不下来,人就不能歇着。”
看着这辆载重27吨的大卡车,记者心里想象着,身材不高的穆秋、看起来瘦削的李东新驾驶这辆大卡车行驶在路上的样子。
“你俩平时吃住就在车里吗?”记者问。
“是的。”穆秋回答道,“车是我俩移动的家。”
每天在路上奔波,风景再美也无暇顾及
采访就在冷链运输车的驾驶室里进行。驾驶室距离地面有两米高,坐在里面往外望,视线极好。开车每天在路上奔波,流动的风景在李东新、穆秋眼前不时闪过,但沿途风景再美,他们也无暇顾及。
李东新、穆秋都是绥中县塔山镇西王村人。早些年,李东新在村里靠出力赚钱,那时他还是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我那时候力气大,装一车土给8元钱,一天能装十多车,不知道累。”李东新说,他还给养鸡场淘过鸡粪,淘两车送到指定地点给50元,干完活儿后,人走到哪儿都带着一身味儿。
20岁那年,李东新跟着父亲学做木工活儿,村里谁家盖房,都找他爷儿俩去。
“有一天,我姑姑家找他们爷儿俩来干活儿,我姑姑看中李东新本分、懂事,就给我说了媒。”穆秋说,那年,她19岁,和父母在家里扣大棚,还跟村里的妇女学做衣服。
2000年,穆秋和李东新登记结婚。婚后不久,李东新的舅舅帮他从银行贷款买了一辆小型三轮货车,让他在家附近跑运输。
随着客户逐年增多,送货地点也越来越远。李东新发现开大货车搞运输更赚钱,就去考了大货车驾驶证。后来,穆秋也考取了驾驶证,成为一名卡车司机。
“他没日没夜地奔波在路上,吃不上饭也睡不好觉,我太担心了。”穆秋说,2011年,她开始跟随李东新一起跑长途运输,夫妻搭档一干就是9年。
去年年底,李东新和穆秋用多年积攒的钱买了一台新车。
“买这辆车花了80多万元,我俩没贷款。”指着眼前这台解放牌冷链运输车,穆秋脸上挂满自豪的神情,“我俩全部家当就是它了。”
有了新车,穆秋和李东新跑车时的条件改善了很多。驾驶室比以前宽敞了,能挤出一个单人床铺位置,车门上方安装了简易空调,车内置备了一个电饭煲和一款收放自如的液化气炉子,夫妻俩从此告别了住小旅馆、吃方便面的日子。
“日子已经挺好挺好的了。”穆秋说,“我俩白手起家,没有依靠父母,都是自己奋斗换来的,一点点地积累,现在的生活可比以前强多了。”
活了半辈子,一直为自己活,这次也为别人活一回
“再平凡的人,一生中也会遇到不平凡的事;再不起眼的人,也有机会做了不起的事。”这是李东新、穆秋抗疫归来后对生活的新感悟。
全部积蓄都用来买了新车,李东新、穆秋比以前更忙碌了。正月初七(1月31日)那天,他们在贵阳卸完货后,回到车里翻看手机,寻找下一个订单。
“过年前后,果蔬卖得快,我俩从青海拉到贵阳的蔬菜,不到一天就卖完了。”穆秋对记者说,“我俩琢磨,再接单就找个离家近点儿的,送完正好回家过元宵节。这时,东新就问我,这有一条信息,是给武汉送蔬菜,咱去不?” 穆秋说,当时以为李东新在跟她开玩笑,她还回了他一句:“你昏头了吧?”
那些日子,夫妻俩的“卡友”们常在微信群里发疫情信息,有人特别提醒说,“无论给多少钱,咱们都不要去武汉啊,那边疫情很严重。”
“给武汉送蔬菜的信息是一名志愿者发出的,说云南一家物流公司携手晋宁一家蔬菜公司免费赠送武汉成品蔬菜5车,请求免费托运,最好是15米长的冷链车。”李东新说,我们的车正好符合要求。
在去与不去的问题上,夫妻俩商量了一个多小时。当时网上有报价,冷链运输车去一趟武汉给2.8万元。如果他俩免费送,加上回来需要隔离耽误工,跑一趟车至少要损失5万元。犹豫不决时,李东新说的话点醒了穆秋,“你看啊,我们的父母老了,做不了啥事了,我们的孩子还小,能给社会做点贡献的就是我们了。钱,咱们以后还可以慢慢赚。”穆秋说,听李东新说完,她就点头同意了。
最初,李东新不让穆秋去,“毕竟去武汉有风险,如果我俩都去,万一被感染了,咱家咋办?”
穆秋不同意,对李东新说:“我俩一起跑长途运输9年了,你去哪儿,我跟到哪儿,这回也是一起去一起回。”
三天后,李东新、穆秋运送的第一车新鲜蔬菜抵达武汉。从云南装车到武汉卸货,2000多公里的路程,夫妻俩换班开车,只用了两天多时间。
到达武汉后,志愿者们将蔬菜运往武汉协和医院。卸了货,没做任何停歇,夫妻俩转身就开着空车返回云南。没有人知道,他俩已经十几个小时没吃过东西了。
抗疫期间,李东新、穆秋日夜兼程,连续三次往返云南、武汉,免费运送蔬菜,行程超过1.2万公里。不久前,李东新、穆秋家庭荣获全国“抗疫最美家庭”称号。
对于李东新、穆秋的义举,有人说他俩伟大,也有人说他俩“犯虎”。对于这些,夫妻俩并不在意,“我俩没念过几天书,不懂那些大道理,就是觉得活了半辈子,一直奔忙,为家庭活,为自己活,这次也为别人活一回。”
现在活得更有尊严、有价值,比原来更有幸福感
穆秋说,原来的生活就是围着自己的家人,关注自己屋檐下的世界,这次疫情,她发现自己的生活与更多人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在抗疫中感受到被需要,这是他们不曾有过的幸福。现在活得更有尊严、有价值,比原来更有幸福感。
李东新和穆秋有两个孩子,儿子19岁,女儿10岁。有一天,儿子发微信给穆秋:“妈,如果有机会,我也去当一名志愿者。”这让穆秋夫妻俩很感动。
“去武汉这件事做得值,让孩子一下子明白了,普通人也能做伟大的事。”李东新说。
从武汉返回家乡后,李东新、穆秋夫妻俩主动隔离了21天。隔离期间,他俩一起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穆秋说:“我俩不能给儿女留下太多的物质财富,那就留给他们一些精神财富吧。”
武汉抗疫,夫妻俩一次次被感动,也一次次收获温暖。
穆秋告诉记者,他们第一次从云南送货去武汉时,路上遇见一个货车司机。这位司机一路开车跟着他们走了几十公里,当他俩的车进了服务区,那个人找到他们,手里拿着两个苹果。他说:“我在高速上看到你们的车是外地车牌,车上有‘支援武汉物资’字样,知道你们是志愿者。我也没有啥,送你俩一人一个苹果。这苹果我消毒了,你们放心吃。”穆秋说,她当着那个司机的面就把苹果吃了。
“路上还遇到一名交警,他摆手让我们停下来等一会儿,然后跑出去给我俩端来元宵。”穆秋说。
回到家乡后,很多人关心李东新和穆秋一家人的生活。当地干部问他们生活上有没有困难,夫妻俩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任何困难。”
其实谁都不知道,李东新和穆秋在外面跑车9年,孩子由老人照顾了9年。穆秋父亲有一年从蔬菜大棚上跌下,腿摔坏了,母亲患有糖尿病,公公年前做了胃部手术。
一天,李东新、穆秋送货到杭州,女儿跟穆秋视频通话,背诵起不知从哪儿学来的诗句:“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帆带夕阳投越浦,心随明月到杭州。”夫妻俩虽听得似懂非懂,但眼泪却止不住哗哗掉下来。
“生活,本来就应该是积极向上的。”穆秋说,“经历了疫情,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国家也好,自己小家也好,过日子哪能没有个沟沟坎坎,遇到难题了,大家一起努力,都往一个地方使劲,就一定能扛过去,我们的日子终将会越来越好。”
补记
幸福
采访中,穆秋时不时掏出手机,给记者看手机里存储的照片和视频。她一会儿说说俩孩子,一会儿说说她自己,一会儿说说李东新。
有了他们,拥有现在的生活,穆秋觉得很幸福。
“我家老大能自己养活自己了。”穆秋给记者看他儿子在某剧场演出的视频,“老大喜欢音乐,初中毕业后,我花2000元钱给他买了一把吉他,他跟老师学了三个月,然后就自己练,考过了十级。这孩子现在跟着乐队出去演出,没事就给我发他自己写的歌。”
“我闺女最贴心了。”穆秋又说到她的女儿,“孩子五个月时,我就抱着她一起跟车,她跟我俩跑了一年多。那时,我把她放在车座后面, 她就在那里自己玩,不哭不闹。姑娘长这么大,特别听话、懂事,从来没让大人操过心。”存在手机里的儿子和女儿的照片,穆秋不时拿出来看看,以解思念之情。
“这是我年轻时候的照片,你看我那时候多好看。”穆秋说,“我老公那时候的照片,你看是不是不太好看?就是因为他能干,我才嫁给他。我儿子一岁那年,他去给养鸡场淘鸡粪,老板看他人实在,干活儿卖力,非要给他介绍对象,结果第二天人家就找上门来了,还问我是谁。”穆秋说到这儿,看了李东新一眼,尽管一脸委屈,但记者却能感受到她对李东新的爱。
“现在我俩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这是昨天我们在服务区休息时拍的视频,我们在路边做饭,炖的大锅菜。”
在一起就是幸福。穆秋将这个“移动的家”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
李东新和穆秋的语言很朴实,但总能有一丝丝的感动浸润记者的心田。采访将近结束时,穆秋对记者说:“我很羡慕有知识有文化的生活,我希望我的孩子长大了,也能有出息。”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记者猜想,在李东新和穆秋的心里,一定还有这一首诗,这才是支撑他们奋斗、奉献与追逐梦想的真实力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