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让我们血脉相连 说说“献血老司机”那些事(组图)

发布时间:2020-07-14 16:58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年06月12日 09:00:00 | 查看:3482次

血液无法制造,它唯一的来源就是健康人的血管。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被称为“移动的血库”,他们或是深谙医学知识的医护人员,或是个体经营者,抑或是企事业单位的普通职工,他们有各自不同的工作环境、人生定位,却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因一个共同的公益大爱在这里交汇。在他们眼中,献血已不仅仅是一种义务,更应该是一种生命价值的快乐分享,是救人于危难的责任。对于这些挽救生命却连声“谢谢!”都听不到的人,我们又听说了多少关于他们的故事呢?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献血老司机”不得不说的那些事!

  “雷锋传人”成献血明星

  郭明义,鞍山无偿献血形象代言人,曾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1990年,齐大山铁矿号召职工义务献血,郭明义立刻报了名。郭明义说,看到对社会、对企业、对他人有意义的事情时,总会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这是郭明义第一次献血。也就是因为这次献血,他了解到他们献的血能挽救他人的生命,可血库却经常血源不足。从此,他年年坚持无偿献血,多年来从未间断。

  2005年,郭明义又开始捐献血小板,开始时从800毫升血浆中提取一个单位的血小板,后逐渐增加到从1600毫升中提取两个单位的血小板,坚持每月捐献一次。

  此外,他还经常向工友们宣传无偿献血的意义和相关知识,带动更多人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来。2007年2月,鞍山市中心血站血源告急,向郭明义求援。征得领导的同意后,郭明义写了一份无偿献血倡议书,一个班组一个班组地进行宣传。 3月2日这天,“齐矿”100多名职工参加了无偿献血,总献血量达到2万多毫升。像这样较大规模献血,郭明义组织了10余次,累计献血达到10万多毫升。

  2008年,鞍山市第一支“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成立,郭明义被推选为队长。2008年12月,郭明义获得了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009年9月,郭明义同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郭跃、交警冯志国一起,成为鞍山市“无偿献血”形象代言人。

  郭明义不仅是鞍山无偿献血形象代言人,也是全国道德模范中的微博达人。不论在单位工作,还是参加各种活动,还是在微博上,他都不遗余力地倡导并宣传无偿献血。无数微博粉丝加入了爱心团队,参加爱心捐款、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等活动,还有很多人签署了眼角膜和遗体捐献志愿书。

  献血是荣耀,更是责任


李滨,淄博的医务工作者,坚持献血12年,献血量达到17200毫升。

  李滨是淄博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在他看来,无偿献血不只是一项荣耀,更是一种责任。自2005年开始献血,12年来,对于自己17200毫升献血量,连续荣获国家年度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金奖的“成绩”,李滨甚至感觉有些意外,“一般都是间隔一阵子,觉得应该献了就过去,或者是血站紧急用血时打电话通知我就去献,没想到累积下来有这么多。”

  回忆自己的献血初衷,李滨告诉记者:“身为医务工作者,更懂得血液对于生命的重要,特别在很多外伤急救中,假如没有充足的血源补给,即使再高明的医术,也无法阻止生命的迅速干涸。因此,参与无偿献血既是奉献爱心,也是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天职。”

  尽管献血量已是无偿献血群体中的佼佼者,李滨的献血举动在同事圈中却知晓者甚少,每次领回的荣誉奖章,都被他默默地锁在抽屉里。“没什么好炫耀的,我只是做了自己份内的事。”

  这个出发点极其简单的医务工作者,用17200毫升的滚烫热血,为我们默默浇灌出一座璀璨的金色丰碑。

  做挽救生命的“熊猫侠”

张利强,南阳教体职工,曾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张利强是南阳市镇平县教体局的一名职工,自小生活在一个有爱的大家庭里,受五叔献血的影响,为别人献血成为他从小的一个愿望。2002年9月22日,为了庆祝考上大学,张利强第一次献了血。到南阳师范学院上学,献血车经常停在学校采血。每当间隔期到了,他都主动跑去献血,并带动了同学加入到献血队伍中去。他既是常态献血者,也是应急献血者。

  2003年,南阳市中心血站电话通知张利强参加稀有血型联谊会,他才知道自己是全国仅占3‰的稀有血型“熊猫血”,当时这种血型在南阳市已知的只有8人。他们本来素不相识,但因为身体里都流淌着稀有的“熊猫血”而相识在了一起,他们积极地用自己的热血和爱心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献血过程中,张利强还有个“意外收获”。2007年,遇到生命中的她,但是对方父母没有见过他长什么样子。当年,张利强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后,南阳电视台专题采访了他。正是这个获奖感言,让他在准岳父母面前顺利过关。张利强说,家人的支持、朋友的理解,让他更有勇气成为无偿献血的先行者。如今,张利强献血时还特意带上女儿,用义务献血的方式教育女儿,使孩子长大后懂得友爱,学会感恩,承担社会责任,多做一些公益。 

  跑遍全国献爱心的“献血狂人”

刘嗣东,包头的一名普通教师,曾被评为包头市首届道德模范。

  被包头人称为“献血狂人”的刘嗣东是北重四中的一名普通教师。工作之余,他将血液病救助志愿服务当成另一种事业,一种信念,一种追求。

  每当想到自己的血又可以挽救一个生命时,刘嗣东感到很开心。在他的办公室里,放着几十本献血证,记录显示,从1999年至今,刘嗣东已献全血9次2000毫升,包头本地机采血小板100次188个治疗量,外地机采血小板14次23个治疗量,这也就意味着他已经将220个鲜活的生命延续下去。

  2003年,刘嗣东得知包头市一名白血病女孩儿急需大家捐献骨髓挽救生命的消息后,毅然决然捐献了骨髓挽救了这名患者的生命。这些年,通过志愿者组织之间传递消息得知的白血病患者,不管是北京上海,再远的地方,刘嗣东都会以最快的速度赶过去献爱心,挽救生命。刘嗣东说:“看到这么多得白血病的孩子我心都碎了,只想为她们做点事情,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带来的温暖。”

  2008年,刘嗣东首次被评为包头市首届道德模范,这些年,刘嗣东身上的荣誉也早已经数不清,但刘嗣东却在认定的救人之路一直走了下去,而且带动更多身边的人加入到献爱心的队列中。

血液无价 人间有情 

张晓东,淄博的公安民警,坚持献血14年,献血总量达36800多毫升。 

  张晓东是淄博市公安局周村分局的一名民警。已过而立之年的他,身体强壮,精神饱满,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保卫一方平安。除了警察这一职业,张晓东还有另一个令人尊敬的身份:无偿献血者。

  “我们单位在国道附近,国道上经常会有交通事故发生,因为距离近,我们总是最先赶到事故现场救援,因为目睹了太多血淋淋的悲惨场面,很早就萌生了献血想法,以帮助减少交通事故中因失血过多导致的死亡。”张晓东说。

  正是这种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这种治病救人的单纯信念,激励着张晓东在无偿献血事业上,一坚持就是14年。

  14年来,作为一名公安民警,他总是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献血。14年间,张晓东献血共计44次,献血总量达36800多毫升,并多次在紧急情况下献血救人。

  谈及献血感受,张晓东说:“刚开始献血那会儿,觉得献血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儿。血液是无价的东西,能用自己的血液帮助别人,我感到非常荣幸。现在随着献血次数增多,献血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虽然不会觉得那么神圣了,但献血是利人利己的好事,好事就要坚持去做。”

  现身说法服务无偿献血

梁月能,献血总量达30400毫升,曾获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终身荣誉奖。

  梁月能是肇庆市无偿献血义工服务队一个服务分队的副队长。他从2000年12月起参与无偿献血,至2017年5月24日止,共献血93次,按机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折算200毫升全血计算,总献血量30400毫升。2008年5月成立肇庆市无偿献血义工服务队,他作为首批队员一直坚持下来,至2017年5月底志愿服务达到4600多小时。2014至2015年度,他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终身荣誉奖。

  2010年5月,梁月能担任服务分队副队长,他积极履行职责,加强对分队的管理,做好新队员的培训考察工作,做好每次无偿献血宣传活动的组织工作,多次到学校、企业以自己的体会宣传无偿献血。他经常利用晚上的时间与其他队员一起在献血点从事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协助血站医护人员做好献血招募工作,为前来献血的市民提供服务。在志愿服务招募献血者时,由于他是一个坚持献血93次的固定无偿献血志愿者,在招募工作时现身说法,起到了较好引领示范作用。

  用“一腔热血”传递正能量

家住芜湖的仇红杉,献血13次,献血量总计5100毫升。

  45岁的仇红杉是芜湖城北凤凰城社区的一位普通居民,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买菜做饭、照顾家人,看上去普普通通、不善言辞的她,却是一位“献血达人”。自2009年以来坚持献血,据不完全统计,她已累计献血13次、献血5100毫升,相当于把全身的血液换了一遍。她用自己的“一腔热血”,为社会传递着正能量。

  2009年7月,暑假,天热,芜湖血库告急。7月29日,仇红杉经过中山路步行街旁边的和平广场时,毫不犹豫地踏上献血车,伸出一只胳膊,撸起袖子,说自己要献血。第一次献血是300毫升,此后每隔半年左右,她就主动到血站、献血车去献血,至今她已坚持了8年。

  仇红杉表示,当初献血时,自己也没有想那么多。她说:“既然献血无损身体健康,还可以挽救生命,又何必吝啬自己的血液呢?”她告诉记者,对于她无偿献血一事,丈夫和儿子都很支持,她觉得每半年献一次血,既有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又能够去造福他人,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用她自己的话说,每次看见自己殷红的血液流进血袋中,都感到激动和自豪,自己的鲜血能够让生命重放光彩,这样的付出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军人热血献齐鲁 

贾军,退伍军人,献血18年,献血总量达到2万余毫升。 

  在退伍军人贾军的办公桌抽屉里,静静躺着30余本鲜红的《无偿献血证》,见证了他20余年军旅生涯中,仁心大爱的18载时光。

  贾军与献血结缘,还有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1999年,拥有第一本红色《无偿献血证》的贾军,收获了令人羡慕的爱情。爱妻告诉他:“知道我为什么选择你吗?首先你是一名军人,最重要的是,我无意间看到你桌子上那本红色献血证,是你的这份爱心深深打动了我,对你的这项举动,我会永远支持!”。正是爱妻的崇敬与支持,激励贾军无怨无悔走上了大爱之路。

  战争年代,军人流血牺牲是保家卫国;和平时期,军人无偿献血是拥政爱民!“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父母”一直是贾军的军旅情愫,能为驻地百姓做点实事、做点好事,是贾军最大心愿。

  “我是人民的子弟兵,给自己的故乡,自己的衣食父母,自己的兄弟姐妹献点血义不容辞,更是天经地义!”作为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起来的共产主义战士,贾军始终以为驻地百姓做点实事为荣。执着献血18年,贾军用2万余毫升的热血,为我们丈量出大爱的深度。

夫妻合力谱写人间大爱

家住襄阳的邹清锐与妻子多次献血,曾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的称号。

  邹清锐的第一次献血是在1998年7月12日,那天正好是世界杯足球赛开幕式的前夜,他和女友在人民广场游玩,在女友的鼓励下,怀着紧张、激动的心情,走上了采血车。先咨询了现场工作人员献血的相关政策以及注意事项后,再认真地填写了表格,经过严格的初检,各项指标检测合格后,顺利地完成了第一次捐献。次年春节前夕邹清锐和女友领取了结婚证,并在领证的当天一起相约捐献血液,以无偿献血来见证他们的爱情。从那以后他和爱人都会定期去参加无偿献血。

  时间一转眼就到了2007年12月23日,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邹清锐正陪爱人逛街庆祝他们相爱10周年,忽然接到市中心血站机采室的电话,称医院有一名患者即将手术,急需B型血小板,希望他能赶到市中心血站捐献血小板。邹清锐立马前往,由于血小板的及时送到,病人得救了!

  多年来,邹清锐的爱人张友琴不但义无反顾地支持他参加献血,而且她也坚持参加无偿献血30余次,献血总量超过了2万毫升,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的称号,夫妻合力谱写了人间大爱。

  铁汉23年献血10万毫升

方锡康是厦门的一名BRT驾驶员,连续三年被卫生部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评为“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先进个人”。

  身高一米八三,初次见面或会觉得方锡康长相冷酷。然而,铁汉也有柔情的一面,一张看似冷酷的面容之下,却蕴含着一颗暖暖的爱心。从来厦门的那一年起,他已经坚持献血23年,约计10万毫升,相当于把全身的血换20遍。

  与献血结缘是在1993年,那时方锡康才27岁。一次献过血后,他觉得献血对身体没有影响,又能帮助人,就给血站留了电话。每隔一两个月,方锡康就会接到血站电话,只要有空,他一定准时去报到。

  “妻子和孩子都支持我。”方锡康说,每逢献完血,妻子还会专门做点补品,给他补补身子。然而时间长了,他也不会跟妻子说献血的事。妻子看到他手臂上贴着胶布,才知道他献过血。

  AB型血平时用量不大,因此血站存量也少。然而,一旦出现需求,就十分紧迫,人命关天。方锡康手机时时开机,以备血站急需用血。一次已经深夜11点,方锡康正准备休息,却突然接到了血站的电话,他想也没想就往血站赶。过年过节,若要出趟远门,他还给血站报备。为了能提供优质血,他逢年过节也不敢多饮酒、不敢熬夜。

  一晃20多年过去了,方锡康从一个年轻小伙,变成了一个壮年大叔,他不知道自己的血救了哪些人,但他知道,一定救了许多人。

  “我开了一辈子的车,从给人开小车,到2008年开公交,献血只是力所能及的事。”方锡康说,厦门是他的第三故乡,他深深地爱着这座城市,帮助别人令他快乐,让他觉得融入了厦门这座城。

  献血“辣哥”把爱心当责任

赵海,1995年到张家港打工,十年献血6万毫升,志愿服务时间近900小时。

  今年50岁的赵海是四川绵阳人,1995年,他跟老乡一起来到张家港打工。想起无偿献血的机缘,赵海说,那源于2002年2月跟别人的一次打赌。他和同事三人都冲上了献血车,经检验合格后,各自献了200毫升。这次献血经历改变了赵海的生活。

  十年间,无偿献血90多次,其中捐献成分血80多次,献血总量近6万毫升,志愿服务时间近900小时,他就是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多次获得者、张家港市无偿献血志愿者、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队长赵海。

  2006年5月8日,赵海开始捐献成分血,起初是每个月捐献一次,“血小板间隔两周就可以献一次”的新规出来之后,赵海马上积极响应。“很实在的例子就是,韭菜长在地里长到一定程度,你把它割掉,生出来的就是嫩的,你老是一个月两个月不割,它就发黄了。那么我想这是一个道理,血液也是一样的,你经常换,那么血液的传输功能、免疫能力会提高一点。第二个是看了新闻,很多白血病小孩化疗过后,身体里面缺少血小板,需要大家帮助。”

  2011年12月,表现出色的赵海被选举为志愿者服务队队长。成为队长后,赵海身上的责任更大了,不但要策划各种各样的无偿献血宣传活动,还要统筹完善整个志愿者服务队。

  在赵海的影响下,目前,他的很多同事、朋友都加入了无偿献血的队伍。赵海也因为对无偿献血事业火辣辣的热情,被大家称为“辣哥”。

  流淌人间大爱 演绎奉献之歌

  邢少仑,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石家庄供电分公司职工,16年无偿献血166次,献血总量达到236400毫升,2015年荣获全国第五届道德模范提名。

  邢少仑是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石家庄供电分公司职工,他的无偿献血义举自1999年开始以来从未停止,仅在河北省血液中心献的成分血就达168800毫升。近5年,他年均献血20次,合计40个治疗量,相当于每年献血3.2万毫升。除此之外,只要外出到别的省市,邢少仑就一定会到当地血站献血,全国10余个省市的血站都曾留下他的足迹。

  2007年8月,一条AB型血血量告急的短信,让邢少仑倍感焦急。那天,邢少仑正在血液中心做志愿者服务,一个刚刚遭遇车祸的孩子被推进了省二院手术室,需要大量AB型血,但是血库来不及调配,他放下手中的工作,伸出满是针眼的胳膊。2013年底,一位同事的父亲患尿毒症晚期,身体早已失去了造血功能,由于临床用血紧张,家属又不能提供合格的血源,医院停止了对病人的供血。危急时刻,又是邢少仑挺身而出,通过血库置换,及时把救命的血液供到了病人体内,尽最大可能延续病人的生命。他说,只要身体和时间允许,献血会一直坚持。等自己百年之后,还要把有用的器官都捐出来,帮助更多的人。

  目前,一支以邢少仑的名字命名的“邢少仑爱心联盟”在国网石家庄供电公司宣告成立,如今已有2700余名成员。在他的带动下,整个公司参与献血2000人次,献血总量近60万毫升。邢少仑荣获河北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组团“红色力量” 奔赴各地献血

  郑世明是宁波市的一位献血明星,18年间,个人献血近14万毫升,先后5次获得过“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奖”和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

  郑世明,家住宁波市鄞州区古林镇西洋港村,经营着一家规模并不算大的地板厂,他对义务献血的认识来源于一次亲身经历。年轻时,他的奶奶因血小板严重缺少而病危,所幸抢救及时,通过多次大量输血恢复过来,多活了15年。“这件事一直影响着我” 郑世明说,他觉得每个人在献血的时候,可能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也会需要用血。所以,今天献血,在救治别人,给予他人希望的同时,也是为明天的自己买了个保险。1997年10月,郑世明第一次参加村里组织的献血活动,从此一发不可收。因为工作原因,他经常要到各地出差,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去参观当地的血液站,有机会还要在那里献上一回血,哈尔滨、上海、温州、江西等地的血液中心,他都曾经到访过。近20年里,他一共献血180余次,仅2014年就献了14次,累计献血量13.6万毫升,成为享誉全国的献血明星。

  郑世明也是“红色力量”无偿献血义工队创始人,带领500多名志愿者赴各地志愿献血、扶危救难。到2015年,该队成员已经向医院输送常用血达6.45吨之多。“红色力量”还走出了浙江,在了解上海市医院血液缺口大的情况后,郑世明组织红色力量志愿者服务队赶赴上海献血,几乎每年都要去2至3次,补充了上海血库,他也因此荣获上海市“白玉兰奖”。

  11年奉献22个成年人血量 

于亦福,个体经营老板,11年,献血量达92800毫升,相当于22个成年人的血量。 

  于亦福与无偿鲜血结缘有点偶然。“2000年无意中看到桓台街头的采血车,抱着献点爱心的想法走了上去。”献了第一次血后,于亦福翻阅了许多资料,由此深知血液对于急救患者的重要性,能够用自己的鲜血挽救他人的生命,于亦福认为这是最有意义的事情。从此,献血成为他的一种习惯。

  于亦福是一位个体老板,经常到外地开展业务,但他从没因出差耽误过一次献血,“我自己算着献血间隔时间快到期了,就不去外地了,留在淄博等着献血,同时注意饮食,不饮酒,不抽烟,以保证血液检测合格。”

  提起献血感受,于亦福直率地说:“无偿献血,不用舍己,就能救人,一伸手一捋袖就能做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11年来,于亦福用自己的鲜血给许多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11年来,于亦福累计献血88次、其中献全血12次,献机采血小板140个治疗量,献血量达92800毫升,相当于22个成年人的血量,是淄博当之无愧的献血状元,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心怀感恩成就十堰献血“女状元”

王卓,无偿献血18年、151次,献血量达160800毫升,成为十堰市成分献血次数、献血量最多的女性,也是唯一一位献血超过百次的女性。

  说起与无偿献血结缘,王卓说,那是因为一场生死攸关的意外。

  “1989年,产后意外大出血,生命危在旦夕,急需用血。危难之时,医院紧急调配血源为我输血,才让我重获新生。”王卓回忆道,术后醒来的那一刻,看到一袋鲜红的血液正流向自己的身体,当下心里就种下了一个愿望:“希望哪天自己也能献出血液报答那些默默帮助我的人。”

  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出院后的王卓一直想找机会进行无偿献血,但当时国家《献血法》还没有颁布。1999年正月十四对王卓来说意义非凡。她和儿子一同走在回家路上时,在五堰地税局门口看到一辆献血车,王卓怀着激动而又紧张的心情走了进去,第一次献出了200毫升血液。从此,她与献血结下不解之缘。

  献血本上密密麻麻的印章,见证了王卓在无偿献血道路上的点点滴滴。王卓是十堰市目前为止献血最多的女性。从1999年到2017年,18年来,她先后获得“国家级无偿献血个人奉献奖”金奖、、“湖北省三八红旗手”、“全国金融系统五一劳动奖章”、“‘感动十堰’2007年度人物”…… 一个又一个光环之下,王卓坚守着自己的坚持。2011年,她签订了遗体捐赠协议,她认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的生命得到延续,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将献血进行到底 

吴佳色是福建省献血第一人、泉州捐献血小板第一人、首届“感动泉州”十大人物之一,获评泉州市道德模范。 

  自1998年第一次献血以来,吴佳色已累计无偿献血244次,献血量超过30万毫升,说起福建省献血第一人,他当之无愧。

  1998年9月,吴佳色听说一位产妇由于失血过多,因等不到足够的血源,母女俩双双离世。让他深感血液在人体当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是他来到了血站第一次参加无偿献血。他是晕血的人,第一次献血时,他做足了心理准备,紧闭双眼咬紧牙关,一心想着救人,几分钟过去以后,捐献了400毫升的鲜血,至此以后他克服了恐血症,走上了无偿献血的爱心之路,定期每隔3个月献一次血。2004年,吴佳色第一次捐献血小板,以后的每个月都会两次去泉州市中心血站捐献血小板,每次都会采集2个治疗量的血小板(一个治疗量800毫升)。吴佳色不仅自己参加无偿献血,还积极鼓励身边的家人朋友参加献血。在儿子女儿高考以后便带他们来血站参加无偿献血,吴佳色把这次经历当作是他们的毕业礼物,儿子坚持了十多年,献血量达一万多毫升,他认为这是一份最有价值的爱心传递。

  吴佳色从2003开始参加马拉松,每次参赛,他总是会带着宣传献血的旗帜。吴佳色说:“马拉松观众多,关注度较高,传播力较广,要借助马拉松的影响力宣传无偿献血。”献血后的吴佳色身体越来越好,越跑越轻松,不到4小时就能跑完42公里的马拉松。(策划:中国文明网,制作:淄博文明网,供稿:鞍山文明网 包头文明网 南阳文明网 宁波文明网 泉州文明网 石家庄文明网 十堰文明网 芜湖文明网 襄阳文明网 厦门文明网 淄博文明网 张家港文明网 肇庆文明网)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