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支空降兵牺牲者埋骨湖南75年 成都籍战士周剑敌,你的亲人在哪里?(组图)

发布时间:2020-07-07 21:34 | 来源:封面 2020-07-06 17:52 | 查看:1274次

看朵朵的白云

点点的流星

飘荡在美丽的天空

——《伞兵进行曲》歌词

现场发掘出的遗骸(余浩供图)

封面新闻记者 杨涛 杨力

近期,“鸿翔部队抗日烈士纪念碑”在湖南省衡阳县洪市镇明翰村吊装完成,接下来三具抗战时期中国空降兵的遗骸将在这里重新入土归葬,供人祭奠。

据健在老兵口述、历史档案资料及遗骸DNA鉴定结果,这些遗骸是抗日战争中,中国首支空降兵“鸿翔部队”的参战人员,包括成都籍战士周剑敌在内的三具遗骸身份目前已基本确认。

今年8月5日是他们牺牲75周年纪念日,来自湖南和四川两地志愿者正在进行遗骸的寻亲工作,以告慰先烈。

伞布包裹的遗骸

四个葬坑、三具遗骸、零散的纽扣和破碎的迷彩伞布,在挖掘人员的笔刷中慢慢显现出来。2018年5月,长期致力于关爱抗战老兵的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邀请西北大学陈靓副教授前往湖南省衡阳县洪市镇明翰村(原加福村),对埋骨地进行挖掘、收殓。

现场发掘出的迷彩降落伞伞布(余浩供图)

此次挖掘共清理出的遗骸DNA样本,被送往上海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基因鉴定,发掘出来的伞布、纽扣等遗物被精心保存了起来。

75年前,就在埋骨地附近,中国首支空降兵“鸿翔部队”曾在这里参与了规模不大,但意义十分重要的战斗。战斗之惨烈,来自四川、浙江等地的4名空降兵在这里陨落,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批中国军人被降落伞包裹,草草就地掩埋。

时至今日,关于这场战斗的故事始终在明翰村流传,有老人还能回忆起年幼时看见伞花朵朵飘落的场景。2013年,衡阳志愿者王延辉在这里寻访“王船山文化”,偶然发现明翰村附近的牧云寺正是当年空降兵驻扎的地方。

通过实地走访,寻访老人,志愿者们确定了牺牲战士的埋骨地。出于对历史的尊重,对战士的敬畏,志愿者们在原址立了一块石碑告慰先烈。当前,随着发掘和鉴定工作推进,这四名牺牲空降兵的故事也再度走进大众视野。

抗战胜利前10天

他们牺牲在战场

周剑敌生前照片(周剑敌战友李云棠提供)

1945年8月5日,一阵猛烈的炮火后,子弹穿透他的身体,周剑敌再也没有醒来。10天之后,日本无条件投降。10天之前的7月27日清晨,包括周剑敌在内的中国伞兵乘C-47式运输机在衡阳北约45公里的洪罗庙附近上空平安空降,驻扎在牧云寺内。8月5日,中国军队对台元寺日军据点发起突袭,经过2小时苦战,彻底切断了日军通往宝庆后勤输送线。在这场战斗中,中国军队击毙日军96人,周剑敌、孙根长、章峰等四名军人在战斗中牺牲。

周剑敌战友李云棠提供的当时战斗伤亡情况说明

1944年1月1日,代号“鸿翔部队”的中国军队伞兵第一团成立。第一支伞兵部队的士兵,大部分从学生兵中挑选。伞兵第一团当时缺乏必要的空降技术器材,成立之初,只配备了陆军的步、炮、工兵等传统兵种的配备与人员。直到1945年3月,美国伞兵顾问团才携带大量空降器材来到中国,对士兵进行严格的伞兵作战训练,部队在训练数月后即开始作为战略远程突击部队投入到了抗日战场上。

DNA取样 确定遗骸身份

唐海辉是湖南衡阳人,也是此次寻亲的志愿者。为了探寻遗骸主人的身份,志愿者们辗转寻访到周剑敌的战友,90多岁的李云棠老人。

据李云棠回忆:周剑敌、孙根长、章峰及另一位名字不详的军人在战斗中牺牲。唐海辉检索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陆军突击总队第二队战斗详报》时发现,战报中有中国伞兵牺牲4人、负伤9人,2名美军顾问负伤的记录。

志愿者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询到的当年战斗死伤表(唐海辉供图)

在西北大学陈靓副教授团队对遗骸发掘、鉴定后不久,上海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也传来DNA遗传基因鉴定结果,证实三具遗骸样本均为东亚黄种人。

出土物品,老兵口述、村民回忆、历史档案都和鉴定结果高度吻合,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由此基本确认:所发掘出的遗骸身份就是当年突袭台源寺日军据点牺牲的伞兵。他们分别是:周剑敌,成都人;孙根长,浙江人;章峰,南洋华侨。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缺乏记录,第4名牺牲者无法确认名字,遗骸也下落不明。

周剑敌亲人,今何在?

周剑敌,黄埔16期毕业生,四川成都人 ,二分队队长,这是目前关于周剑敌的所有信息。“剑敌,仗剑杀敌,多么豪迈的名字。”查找黄埔学员名录未果,唐海辉大胆猜测,周剑敌极有可能是从军之后自己更改的名字。这无疑给寻亲增加了难度。

在四川成都,为周剑敌寻亲的爱心接力已经展开。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抗战历史爱好者马正群告诉记者,得知消息后,她和其他志愿者就通过川内周姓朋友,以及周姓较多的地区进行查找,依然未果。

2018年,唐海辉等志愿者在湖南进行了一次祭奠活动,那天《伞兵进行曲》在山间回响:为着民族的生存/国家的和平/我们要结成一群活的长城。志愿者们希望,能找到战士家属,或者带一掊家乡的黄土送到烈士纪念碑前告慰先烈。封面新闻记者杨涛杨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