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世界政党研究 开创政党外交新局面(图)

发布时间:2020-06-29 22:23 |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29日 16版 | 查看:1087次

 ——“疫情背景下的世界政党政治走向和政党外交”研讨会观点摘要

    “疫情背景下的世界政党政治走向和政党外交”网络视频研讨会现场。 光明图片

  为了准确把握世界政党政治发展走向,深入探讨新时代政党外交的理念与路径,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世界政党研究所日前举行“疫情背景下的世界政党政治走向和政党外交”网络视频研讨会。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光明日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围绕“世界政党政治新变化、新发展”“政党外交新形态、新特点”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

  此次研讨会标志着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世界政党研究所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行。世界政党研究所旨在依托党的对外工作渠道,聚焦世界政党政治、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治国理政、管党治党、政党外交等领域,联络国内外高校、智库和学者,推动开展科研规划、共同研究、内外交流、成果发布等活动。在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积极研讨,各抒己见。本版特摘登部分观点,以飨读者。

加强世界政党研究是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 宋 涛:

  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响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国际格局,推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剧演进。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许多国家内部存在的经济社会痼疾和选举政治等叠加共振,深刻影响了其政治生态和内外政策选择,也加速了世界政党政治的调整重塑和分化组合。新自由主义和选举政治的局限性和内在弊端进一步凸显,国际社会包括美西方国家开始对其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更深入的反思。

  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根本遵循,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对外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挥特色优势,不断开拓创新,通过加强对国际社会的政治引领,推动形成了各国政党支持中国、合作抗疫的强大声势。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对各国政党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研究、摸清世界政党情况和运行规律,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各国内政外交、理论思潮和民心向背,有利于我们从政党角度思考总体外交工作布局,更好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

  光明日报社总编辑 张 政:

  政党是现代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行为主体,政党政治是当代世界最具共性的政治运作形式之一。作为政党政治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政党外交在促进国家关系发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解决地区和全球性问题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影响。

  立足新时代,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政党外交,推动构建新型政党关系,有助于增进各国政党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彼此政治互信,推动形成更多共识和国际合作意愿;有助于各方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念和经验,彰显中国共产党愿与各方共同推动世界发展的坚定意志和使命自觉;有助于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更多认同感和行动力。

  要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充分发挥政府、高校、智库、社会组织和青年群体等主体的积极作用,推动中国共产党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更好发挥政党外交沟通世界、交流理念、凝聚共识的独特作用,为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和中国共产党故事提供有力助推,进一步凝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党共识。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靳 诺:

  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区别于传统政治的重要标志,在国家乃至全球政治生活中都有着重要影响。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风险考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全面把握世界政党的政治生态,是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基本要求。关注世界政党政治的演变,有助于深刻理解大国战略竞争的国内政治逻辑。从政党政治的视角研究世界,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当前国际社会中的重要政治现象和重大社会运动,深刻认识世界大变局与中国大发展之间的历史性交汇,更好应对世界大变局下中国面临的外部风险和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 姜 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制度是用来调节政治关系、建立政治秩序、推动国家发展、维护国家稳定的,不可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来抽象评判,不可能千篇一律、归于一尊”。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新型政党制度体现出了强大的优势。然而在国际社会,一些西方国家长期垄断政党制度理论的话语权,否定甚至攻击其他国家的政党制度。加强对当代世界各国政党及其发展现状、趋势、特点的研究,加强对世界各国政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加强对政党发展及其执政规律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党理论、政治话语,是一项重要任务。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袁 莎:

  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是现实需要、时代要求,也是党和国家的研究机构做研究、搞探索应有的胸怀和眼光。在新时代,加强世界政党政治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各国政党、政府,从政策上服务我国内政外交;有助于探索政党政治、现代政治规律,在理论上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有助于全面拓展中外政治文明交流互鉴的空间、领域,深化同情理解、促进文明融会,从战略上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国内外实际出发,客观理性地对待各国政党政治现象,精准地反映其矛盾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并不断强化为党和人民搞研究、做学问的自觉。

  中国政治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李慎明: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果断决策,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与一些国家形成鲜明对比。加强对世界政党政治的研究,讲好新型政党制度的故事,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新时代和大变局的重托。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对政党和政党政治进行科学分析,不能套用欧美政党的分析框架来分析中国共产党。其次,要把握重点,深入研究美国政党政治,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各国左翼政党的研究。再次,要明确目标,研究世界政党政治走向,对内要服务于党的自身建设和国家稳定与发展,对外要服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中国特有的贡献。

  原中央党校副校长 李君如:

  让世界读懂中国,关键在于让世界读懂中国共产党;而要让世界读懂中国共产党,关键是要让世界读懂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疫情对各国政党制度是场大考,也是世界了解中国政党制度的好机会。

  实践证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凝聚起各政党力量,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齐心协力,共同抗疫,显示了巨大优越性。而在竞争性政党制度下的政党,有的为了党派利益和选票,可以完全不顾人民死活。我们开展政党交流,不仅要就政党理念及其内政外交思想进行交流,也要就政党实践及其经验教训进行交流,还要就政党制度进行交流。世界政党研究所既要立足于世界政党研究这一主要任务,也要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向世界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样的党、新型政党制度是什么样的政党制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 顾晓园:

  新冠肺炎疫情推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作为绝大多数国家国内政治主要行为体和国际关系的重要行为体,政党受到各方高度关注。研究国外政党的自身演变、政党博弈以及国际政党互动,是深刻认识世界、把握世情,研判重大问题和国际地区热点问题的重要依据。党的对外工作作为党的一条重要战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特色的重要体现,在疫情期间,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主动配合外交工作大局,在强化政治引领、舆论引导,推进国际团结协作抗疫,反击国外污名化中国抗疫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进一步凸显了政党外交重要作用。

世界政党政治研究要把握时代性和特殊性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杨光斌:

  世界政党政治的比较研究,要从历史和国家建设的角度把握东西方政党的不同,才能把中国共产党和新型政党制度的故事讲清楚。一方面,东西方政党肩负的使命不同。西方政党作为“选举机器”,是国家制度、秩序下的政党;东方政党则肩负重新组织国家和政治秩序的使命。另一方面,政党研究的地位不同。西方政治学中,政党研究是属于利益集团性质的下位概念,处于政治学和社会体系的边缘;东方的政党研究属于国家建设的范畴,是政治学体系中的原点。政治学理论的建构来源于不同国家的历史经验。从东方特别是中国的政治发展历程来看,政党是国家制度的组织者、建设者,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协调者、整合者,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就在于有一个强大的政党,这也是非西方国家解决组织化、现代化问题的关键所在。

  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 潘维:

  当前,全球生产方式的变迁带来深刻的社会变迁和政治变迁。“身份的认同”通过议题进行组合,随议题的兴衰而不断重组。各国社会变得碎片化,政党政治也随之碎片化。

  此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美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弱点。需要看到,各国传统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政党政治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源远流长、树大根深,源源不断地滋养着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思想,坚定地带领中国人民迈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李路曲:

  从世界范围来看,早发现代化国家的政党是在现代国家“体制内”建立的,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政党是在“体制外”建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社会革命或民族主义运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起具有明确现代化导向和中央集权的有效的现代国家制度及其权力运行机制是后发现代化国家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政治条件,也是进行现代国家构建的前提条件。在构建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法治化时期,需要具有现代化导向的国家集权体制,借助国家力量来保持社会政治稳定。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林德山:

  21世纪以来,欧美国家政党政治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政党政治主题发生变化,从传统主流政党政治向身份政治转变。传统主流政党政治背景下,在传统分野之下有各自共识基础。但身份政治很难找到共识,认同缺失导致各国政治极化现象普遍。二是政党的结构发生变化,碎片化趋势持续加强。碎片化反映出一些长期性问题。在传统政党政治中,总有占主导地位的政党,而现在,主流和非主流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与此同时,政党的理念主张越来越模糊,且相互重叠,传统的政党政治边界越来越难以分辨,传统上用来界定政党的概念不再适用。三是政党的组织发生变化,从等级式结构向民主化形式转变。政党向一个参与式平台演变,导致政党政治功能发生一系列变化。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进一步激化了欧美国家政党政治演变。一是政治极化进一步突出。二是各种政治思潮理念交叠现象越来越突出。从长远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会促使欧美社会反思一些问题。一是对政党政治主题变化进行反思。二是对国家体系、国家战略和国际体系进行反思。三是对政治和新公共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 高奇琦:

  技术的进步是影响政党政治发展演变的重要因素。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发展依次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特征。在信息化阶段,选举过程中采用信息化手段和工作方法,包括调查研究、民意预测等,掌握技术是赢得选举的重要助力。在网络化阶段,社交媒体软件兴起,候选人和选民可以进行“近距离”沟通,政党没有必要通过加强组织结构来实现动员。到智能化阶段,政治动员更为扁平化,通过推荐算法精准锁定用户偏好和需求,政党能否获胜不再取决于政党的组织,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和资本的力量。

  政党有两大重要功能,一是选举,一是治理。在西方选举政治体系下,政党的功能主要集中于选举上,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剧西方政党政治异化和极化,加剧社会撕裂。而中国始终强调人民团结、社会和谐,不管是进行精准扶贫,还是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这对于避免智能社会极化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新形势下的政党外交应有新突破和新作为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 赵可金: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数字型政党可能成为未来政党的基本形态。数字型政党有几个显著特征:第一,在价值原则上,趋向于认同型政党。第二,在组织体制上,越来越重视共享平台。第三,在民意基础上,高度关注粉丝量。

  政党的数字化发展驱动产生政党外交的“云外交”形态。一是视野更加开阔,更为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命运。二是形式更加多样,探索使用新的数字平台进行传播。三是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官民结合、各界联动,出现突破传统外交框架的多种新机制。

  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郑长忠: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全世界的一场大考,既是在检验各国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能力,也是在检验各国制度体制。在疫情压力下,全球文明构建和发展方式、各国内政外交乃至政党政治,都将发生重大调整。现代文明构建有两种重要路径,一是以资本为中心,一是以人民为中心。以资本为中心的文明建构模式在实践中已显示出巨大弊端,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达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必要性和前瞻性进一步凸显。无论各国承认与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是国际社会前进的正途。

  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政党外交已显示出其独特地位,并将继续发挥更大作用。一是要继续发展多边政党外交平台,通过政党渠道凝聚共识。二是要积极采用新技术,创新外交手段,打造“云外交”机制。三是统筹群团等主体的外交活动,形成各方协调配合的强大合力。四是重视话语权建设,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外交学院政党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余科杰:

  新冠肺炎疫情加剧国际社会分裂。尽管中国疫情防控的成绩有目共睹,但西方主流政党始终不愿回应中国的抗疫成果和对全球战疫的贡献,甚至还把疫情与香港、台湾等问题纠缠,借题发挥。这充分表明了西方维护自身价值的立场。我们不能心存幻想,要充分认识到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各国政党交流交往。一是要坚持超越意识形态的准则,发展同世界各国政党的关系。二是要积极拓展与西方中右翼政党的交流交往渠道。三是要推进政党交往机制化,探索搭建世界政党交流平台和协作机制,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政党共识。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政党外交学院院长 石晓虎: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国政党外交呈现许多新特点,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工作手段上新老并举,尤其是借助网络技术显著提升了党际“云交往”含量。工作力量配置上前后并重,工作布局上全面兼顾,工作内容上讲好抗疫故事,不断强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同时,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国际上的影响不断扩大,党的对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也在增加。

  下一步,开展政党外交应努力把握中国外部环境变化,着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进一步强化抗疫外交,创新外交方式方法,坚定展开外交斗争,在强化政治引领、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作出新的贡献。此外,党的对外工作可着力提升交往精准度和工作实效,探索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手段,关注疫情期间国外的社会思潮、政党发展、国家博弈、全球治理等议题,助力对外交往走得更实、更深,推动党际交往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杨扬:

  当今时代,党的对外交往工作发生了新变化。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是国际社会关注点,世界各国关注中国的做法和经验,探寻中国抗疫背后的制度因素。要利用好这个契机给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小人物”引申“大主题”,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国故事感召力,让世界各政党、各国人民真正了解中国抗击疫情的做法和经验,感受和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面对某些西方国家及其政党在疫情问题上对中国的抹黑和污名化,要合理表达客观理性的声音,对污蔑予以坚决回击。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世界政党研究所供稿;执笔:季思)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