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5-20 21:49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5月20日 01 版 | 查看:2615次
扫一扫 看视频
无论是刚刚大学毕业时的青涩时光,还是获得了各种大牌荣誉之后……赵海伶从来没离开过大山。
2009年大学毕业后,她从成都“逆行”回到因汶川特大地震而满目疮痍的家乡四川省青川县,开淘宝店卖山货。
过去十年间,她扎根青川,把家乡的山货通过电子商务卖到了各地,成为远近闻名的青年创业者。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她被阿里巴巴评为“年度十佳网商”,入选“全国十佳农民”2017年度资助项目,应邀登上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彩车……今年4月,赵海伶被授予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荣誉在变,但她“来自青川”的标签一直没变。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时候,她正忙着直播卖货——竹笋在青川的大山里急速生长,正是卖货的好时节。
她的微信朋友圈里,常见她跋山涉水考察山货的记录,绿意盈盈,满满的乡土气息。
她原本的生活轨迹不是这样设计的。赵海伶在青川县城长大,家里开了一家餐馆,家境还算宽裕。初中时她就被送到外地读书,家人希望她离开大山,到外面的世界闯荡、生活。
但2008年的特大地震改变了她的想法。地震发生时,她正在成都上大学,7天7夜联系不上父母,赵海伶吓得不敢睡觉,生怕醒来接到的是“最恐怖的消息”。所幸,父母平安,但那种等待的煎熬,在她心里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记。
赵海伶从此认定:亲情比什么都重要。大学毕业后,她决定回青川,和父母在一起。至于做什么,她当时并没有特别的想法。
直到她遇见了阿里巴巴公司参与青川重建的工作人员。当时,阿里巴巴正在物色有意从事电子商务的青川年轻人,说干就干的赵海伶成了他们眼中理想的人选——赵海伶两天就把淘宝店开好了。
某种意义上讲,时代正等待着赵海伶这样的年轻人登场。青川位于川甘陕三省交界处,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但有丰富的绿色农林产品,发展电子商务成了青川重建的一条出路。而发展电子商务需要年轻人。
那段时间,赵海伶仿佛从朋友圈子里消失了一样,她甚至没时间睡觉:早晨8点到深夜12点,守在电脑前接单,半夜回到家里开始给白天的订单打包,休息几个小时后,清晨6点前把货送到青川客运站,通过第一班车送到成都发快递给客户。
“幸好那时候年轻,有用不完的精力。”赵海伶回忆说。
大多数人无法理解她的选择,包括她的母亲,母亲甚至认为女儿是在外面混不下去才回到青川的。但是,当看到女儿如此拼命地工作后,她觉得女儿在做自己想做的事。
灾后重建为赵海伶事业的起步提供了机遇,她的创业也为青川的灾后重建注入了生机。在互联网上,青川的山货通过赵海伶的电子商务渠道卖到了全国各地。2011年,她被阿里巴巴评为“全球十佳网商”。
灾后重建任务完成后,青川脱胎换骨,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赵海伶也开始了新的摸索,尝试着从一个“淘宝上卖货的”,转变为一个专业的公司经营者。
过去,赵海伶常常翻山越岭收山货,再通过网络卖出去。野生或散种的山货品质参差不齐,离标准化产品尚有差距。2013年,她在青川流转了400亩土地种植木耳,尝试标准化种植。
但这场试验在2017年宣告结束,赵海伶总结自己太天真了。她举例说,当时根本没考虑到,基地里的木耳全部生长出来后,光是采摘都需要1000多个人。当地没这么多劳力,她不得不雇车到周边地区拉人来收,以致成本剧增。
“在农业产业链中,要找到自己擅长的那个环节。”赵海伶总结说,她所擅长的,是产品的推广、销售。在国家大力扶持电子商务产业的背景下,她决定专注所长,在农业电商领域深度耕耘。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发布,我国向贫困发起最后的宣战。赵海伶说,自己的创业再次与国家大业合拍。
为了让山货品质趋向标准化,她指导山里的老百姓如何按照市场需求种、采、收,既保证绿色品质,又满足市场对产品品质的标准化要求。在脱贫攻坚的时代背景下,赵海伶耕耘十多年的电子商务让贫困地区的老百姓与市场牵上了手。
如今,除了青川,还有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老百姓因此受益,总共达4000多户。但赵海伶强调:“不是我在帮助他们,我们是合作伙伴,是在互相帮助。”
事实上,她的影响力已经翻越群山。一次,有人到青川考察,对赵海伶说:我走上创业道路是因为你。这让赵海伶感慨,自己所做的能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农村,也是一件好事。
她感到庆幸的是,这10年来,灾后重建、电商热潮、脱贫攻坚……这些时代的重要节拍,自己都踩准了,是时代给了自己机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