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抗非典 17年后战新冠上前线(图)

发布时间:2020-05-08 11:54 | 来源:辽沈晚报 2020年05月06日 04版 | 查看:1377次

   庞文跃教授和患者正在交流病情。本人供图

17年前,在北京同仁医院工作的庞文跃,因为孩子刚刚出生,没能去抗击非典的前线。2004年,庞文跃从北京来到盛京医院短期工作6个月,之后毅然放弃在北京的发展来到盛京医院工作。

17年前没能应战非典,庞文跃心里总觉得是一个遗憾。这次积极请战,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工作了45天,全力救治重症患者。“面对重症患者,医生顾不上风险,也不会轻言放弃。”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三心血管内科病房主任庞文跃教授在凯旋后仍然牵挂着武汉的情况,参与多个网上学术活动,把战疫中的经验和同行进行分享。

没能战非典 这次说啥也要上前线

2003年3月6日,北京报告了第一个非典病例。此时庞文跃正在北京工作,就在前一天,庞文跃的儿子呱呱坠地。4月初,庞文跃儿子满月的时候,非典疫情防控升级。庞文跃所在的医院派出了被称为“八姐妹”的护士团队进入前线,对庞文跃而言,是赴前线参战还是留下来照顾刚出生不久的儿子?这让既是医生又初为人父的庞文跃稍稍犹豫了一下,“就在我心里寻思的时候,比我小两岁的师弟却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我顿时深感羞愧”。

心里的请战念头越来越强烈,庞文跃把不满两个月大的儿子送回老家,多次报名参战。医院顾及庞文跃家里的情况,最终未能同意他参战的请求。没能直接应战非典,这个遗憾深深地埋在了庞文跃的心底,久久不能释怀。

2004年初,庞文跃被老师胡大一教授派到盛京医院开展技术指导工作。6个月的短期工作结束后,竟让庞文跃作出了一个决定——从家里“偷出”北京户口本,把工作单位从北京同仁医院转到盛京医院,“我是一个爱折腾的人,离开北京落户沈阳,因为觉得这里需要我,我更能发挥作用。”庞文跃说。

17年来,未能上前线应战成为庞文跃的一个心结。直到作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的一员,庞文跃认为有机会去弥补心底的缺憾了,“我可以为患者做循环方面的治疗,我的专业优势将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庞文跃请战时说。

庞文跃驰援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是收治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定点医院之一,救治难度和任务之重可想而知。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庞文跃直到出发前都没有告诉家里人。他还细致地安顿了盛京医院病房的各项事务,以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驰援工作中。

过了些天, 17岁的儿子已经知道庞文跃去武汉了,面对父亲的问题“你咋知道我去武汉了?”儿子回复“这么大的事儿,我怎么会不知道?!” 庞文跃很欣慰孩子的成长:“带着疑问,孩子才能学会思考,真正长大了。”

面对危重症患者 医生顾不上风险

庞文跃回忆,有一天,病区的平静被晚上转来的一个危重患者打破了。群里消息说,马上转来一个危重患者,附加一张转院病情简介。没等读完简介,庞文跃脑袋已嗡嗡作响:85岁老人,新冠肺炎合并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糖尿病、陈旧心肌梗塞、重度贫血、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

庞文跃和盛京医院呼吸科赵立主任不约而同地回复“马上过去。”路上叮嘱了一些注意事项,一路疾走,庞文跃几乎和患者同时进入病房。

患者嗜睡、谵妄,重复着几句话“我13岁就当兵了。”8名医护人员共同参与急救。为了听诊,赵立把耳朵贴到了患者胸部,患者的躁动碰到了赵立的口罩和面屏,导致赵立的面部皮肤局部暴露,“医生都是这样,面对患者的时候顾不上什么风险,耽误抢救才是最大的风险。”庞文跃说。

化验结果需要等待,只能靠有限的信息制定诊治计划。检验结果出来后,每个人都很紧张,患者各脏器功能受损严重,血色素只有4克。但大家依然群策群力,不值班的医生在群里进行着病情分析与讨论,每个人都在尽力。

“医护人员不会轻言放弃”

有很多次抢救让人记忆深刻,庞文跃以时间表的形式记录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抢救:

3月5日中午,和赵立主任一行进入隔离区,计划给25床患者拔出器官插管,开始脱机试验。20分钟的试验中,老人情况尚好。只是,呼吸道痰液合并血水,于是讨论后决定暂缓脱机。似乎一切顺利,但几个小时后风云突变:

3月5日

18时  顺利拔除气管插管,微信群里祝贺声此起彼伏。

19时  血压增高190/85,调降压药。

20时  病人听不懂话,但能看懂手势。咳痰能力差,不过痰也不多。

22时  血氧略下降,氧气浓度上调至60%。

23时  病人吸气性呼吸困难,血气分析正常。

3月6日

0时  患者躁动,可睁眼。

1时  患者心率慢,处置。吸出血水样痰液。

2时  呼吸困难无明显加重,输血小板。

……(医院里和在酒店里的医护人员都是一夜无眠)

10时  再次插管上机。

17时  心率下降至40次。

16时  心电图异常。

16时49分  电击两次。

16时54分  心跳停止。

16时55分  抢救成功。

17时30分  血压下降。隔离区外准备料理后事物品。

17 时40分  抢救成功。

“不到18个小时,群里讨论病情信息800余条,医生医嘱及护士处置100余次。不只是不容易,甚至是让人崩溃。 但是不要也不会轻言放弃。为了老人,单独增加了66个值班人次。“庞文跃强调这样的信念。

“出院后有问题帮解决,管她一辈子”

70岁阿姨两次检测都是阴性,再检测一次阴性就能出院了,担心自己的血糖和心脏以后还有问题,希望辽宁医疗队的医生给予治疗指导。辽宁驰援武汉医疗队员、盛京医院手术室护士栾博楠向庞文跃转达了患者的想法。

庞文跃回忆:“有一天晚上栾博楠在微信上呼叫我,我心头一惊,有什么特殊情况?原来是患者求助。20床70岁女患者,在我们接管病区时病危,重度呼吸困难,不能进食只能鼻饲。”仔细分析病情后,发现除了新冠肺炎,心力衰竭也是病情恶化的罪魁祸首。调整治疗方案后,患者病情已缓解,等待出院。不放心以后自己的慢性病治疗问题。希望问问医生,能否把她的血糖和心脏问题也解决了。

“那位阿姨一身慢性病,药物治疗去不了病根,需要自己长期注意。”庞文跃说:“我告诉栾博楠了,让他和阿姨保持联系,出院以后她有什么问题,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帮她解决,管她一辈子。”

3月28日,庞文跃在支援武汉45天后凯旋回沈阳,在回家的前一天,他写下了最后一篇战地日记:

告别在即。武汉,生活了45天的城市。队友们有微笑,也有丝丝优伤。我更喜欢微笑,微笑着看周围的世界,温暖就会比料峭多。生活一定就是这样的,欢乐伴忧伤,失意连希望。45天前一段小历史的起点,今天已到终点。记忆的这一刻,别忘了在别离的一刻,让我们挥挥手,点点头,说声再见。与那些已经熟悉的或者不熟悉的面孔留下对视的温暖;和那些未来会或永不再会有交集的身影道声珍重。

年轻队员是激情责任乐观的一代

盛京医院先后派出9批总计205名医疗队员,其中有166名青年队员驰援湖北及辽宁省内集中救治中心。年轻人在一线的表现如何,能不能担当重任?庞文跃一直在观察和思考。

“激情”,这是庞文跃对年轻人的第一个定义。“病毒来袭、疫情肆虐的春节,是他们跃跃欲试报名参战,是他们义无反顾地奔赴湖北,是他们争先恐后地进入隔离病区。庞文跃总结说:“他们说不怕,其实压力相当大。否则,他们不会在微信中透露,梦到口罩丢失、防护服脱落的险情。只是他们拥有对职业的热爱与激情。一个因扁桃体发炎的护士,休息了3天,就呼喊着要上班。原因是呆在酒店就像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抓耳挠腮,无所事事。只有进入病房,才能有‘大闹天宫’的感觉,才有用武之地。”

“责任”,这是医护职业从不缺乏也不敢缺乏的。是他们用多年积累的知识制定一个个详尽的方案,是他们用浸泡在汗水里的双手完成一个个精细的操作,是她们用内心流淌的泪水换来患者一张张的笑脸。“我总问他们累吗?他们总说不累。但是湿透的衣服不会撒谎,下班后班车上疲惫的睡姿也不会撒谎。”庞文跃因为对年轻队员的关心被亲切地称为“庞舅”。

“乐观”,这是80后、90后所共有的特质。他们在辛苦工作之后,依旧在群里飙歌,有优美动听的,有激情慷慨的,当然也有“要命不要钱的”。事实上,最后类型的唱风才能被推崇为歌星。“年轻人在饭饱水足之后,开着热闹的玩笑,让人真切感受到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就是年轻人的活力。”庞文跃说。

凯旋后天天牵挂

武汉的抗疫情况

“武汉目前仍在院治疗47例,其中:重症1例,危重症0例 ……”4月24日,庞文跃仍然牵挂武汉的情况,所引用的数据为前一天的统计数据,当天下午的新闻发布会宣布武汉重症病例已经清零。听到这个消息,庞文跃终于放下心来,“武汉没有重症病例啦,我们在前方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一个最好的结果。”

除了牵挂武汉,庞文跃还一直活跃在学术圈,4月21至25日,参加第二十三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网上论坛,作了《介入无置入“新重点”——如何优化涂层球囊对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的学术报告。

4月26日早晨,庞文跃检索这两天的工作日程安排:4月26日8时至11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手术直播,是主持人之一。4月27日10时,网上学术人文讨论,是主持人之一。

医者仁心,是一颗恒心——执着于专业,是一颗热心——救人于危难,庞文跃一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这个执念。

辽沈晚报记者 吉向前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