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23 21:45 | 来源:光明网 2020-03-12 10:35 | 查看:933次
@文 / 蔺玉红
刊载于《中国青年》2020年第5期
2020年3月8日,全国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降到了50例以下。
这一天,武汉人纷纷在朋友圈晒出爱心菜拼图,武汉大学向全体援鄂医疗队员发出了 3 年免预约赏樱的邀请。
沉闷了 40 多天的中国,随着春天的脚步,氤氲出许多明媚的色彩。
这一天,中国青年杂志新媒体发布了“亲爱的你,三八节快乐”的报道,里面的9位年轻女性都是此前推出的“战疫青年封面人物”。
她们,是众多在一线抗疫的 90 后中的一员。
据中央指导组成员、国务院副秘书长丁向阳透露,在全国4万多名支援湖北医务人员中,有 12000 多名 90 后、00 后的年轻人,他们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责任、担当和价值。
昨天父母眼中的孩子,过去的“小皇帝”、小萝莉,今天已成长为新时代共和国的脊梁,成为了国家的希望。
2003 年,非典爆发时,他们还懵懂无知。
2008 年,汶川地震时,他们尚青春年少。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时,他们说“是时候出一份力了”。
他们,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
四天三夜,骑行了 300 公里,24 岁的社区医生甘如意说:“医护人员就像士兵一样。病人来了,医护人员就要冲到一线。”
大年初一,湖北蕲春的护士陈阿香抱着 2 岁的孩子,辗转多省,步行 80 公里归队抗疫。她说:“少一个就少啦。”
1990 年出生的方舱播音员华雨辰,用行动宣告:“我们自己的城,我们自己守。”
他们,在人民需要时舍生忘死。
1 月 15 日,29 岁的住院医师夏思思刚下夜班,接到任务,便折回医院参与救治,从此再没回来,留下年仅 2 岁的孩子。
29 岁的医生彭银华,拼命工作,偶尔也会打打游戏,去世前,还没有来得及举办婚礼。
1996 年出生的护士李慧,冒死请战:“如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做研究,攻克病毒。”
26岁的山东援鄂队员王冰在湖北黄冈和救命恩人并肩抗疫,他把这份舍生取义理解为薪火传承。
“摆渡人”90 后郑能量立下了生死状:把我的骨灰无菌处理后洒在长江里……
他们,在社会期盼时扛起责任。
1991 年出生的工地技术员黄甜,用半个月奋战,和几千位同伴建造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
29 岁的工程师张积财,用一个个指标数据扛起了为前线赶制“战袍”的重担。
95 后乘务员杨颖顶班上岗加入青年突击队,组长为她点赞:“关键时候,能站出来,敢扛责任。”
他们,将承受苦痛视为成长启蒙。
经历了生死 22 天,武汉青年邵胜强体会同胞就是“在最危急的时候,挺身而出保护你的人”。
在武汉待产的准妈妈田丹英,感到“人生之所以丰满,是因为成长路上的风雨和泥泞,填补了阳光照不到的缝隙”。
坚守在村庄抗疫的一位 90 后,在孤岛上看到了烟雨蒙蒙的希望,“作为青年,在这个时代,要学会成长和担当”。
一位 90 后教师开启网络直播时告诉高三的学生们:“在十七岁的年纪,生活与岁月给予你们一堂生动的示范课——人生的习题纷繁,但溯其根底,却终归一题:你将成为怎样的人。”
医院里、高架上、地铁站那些匆忙的身影,让南京的一位大学生听到了心中水滴的声音:生命之所以可贵,不在于生命本身,而在于生命背后复杂的意义。
苦难是时代的启蒙者。
苦痛总与人生相关联。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在这场国难中,90 后们看到并成为了灵魂里有黄金的人。在这场疫痛中,90 后们崛起为一个有力量的集体。
他们,有的是党员,有的是团员,有的是医务工作者,有的是社区工作者,有的是青年突击队员,有的是青年志愿者,这种有组织的、集体的、社会的集合性力量,把一个个普通的90 后个人变为一股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决定性的力量。
他们,把理想化为内在的信念,变为一种不可抗拒的激励他们行动的力量。
他们,不是在幻想中,而是在轰轰烈烈的战疫行动中施展自己的抱负。
他们,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历史、书写未来。
他们,在这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在这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担负起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100 多年前,秋瑾高呼的力挽乾坤,就是要青年们担负起复兴民族精神的责任。
这场大战,为崛起的 90 后标注了印记。那些一同抗疫的先行者,如钟南山、李兰娟,则是 90 后群体崛起的启蒙者。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疫情总有离开的时候,不是熟睡的时候,而是一觉醒来,樱花盛开的时候。
2020 年春天,我们共同走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