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21 14:24 | 来源:科技日报 2020年04月21日 第05版 | 查看:857次
刘珈玮 貟学慧
留声机
4月12日,我国化纤领域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郁铭芳,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离世,享年93岁。
从第一张用锦纶长丝制成的渔网,到非织造布技术国产化,再到上海纺织系统历史上最大的投资项目——年产7万吨的聚酯工程,郁铭芳用他的一个又一个成果,为解决国人穿衣、提升国防工业水平立下功勋。然而,生前面对采访时,他却不接受“科学家”这个称呼:“我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都是国外已研发成功多年并实现产业化的产品,缺乏原创性成果。我只是一名科技工作者,而不是科学家。”他期待我国中青年科研人员更重视创新,引领国际科技发展。
加入我国化纤工业首批建设者团队
1948年,从东吴大学化工系毕业的郁铭芳被分配到上海第十七棉纺厂纺织浆料分析化验室。每天待在实验室里做常规分析工作,对热衷化学研究的郁铭芳来说,既缺乏挑战性,又很枯燥乏味。
1956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报告,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而在纺织工业界,向科学进军的一个重要“战场”就是化学纤维。解放初期的中国,穿衣问题亟待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使纺织厂仅靠棉花等天然纤维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大力发展化学纤维迫在眉睫。
于是,当年4月,正在上海第十七棉纺厂纺织浆料分析化验室工作的郁铭芳向组织递交了一份“技术归队”的申请报告,表达了自己想要到化纤工业领域工作的恳切愿望。
1957年11月,上海纺织工业局顺应国家大力发展化纤工业的决策方针,决定开始发展化学纤维,并从企业中抽调了11名技术人才,组建化纤筹建处,郁铭芳就是其中之一。
这一次,他终于如愿以偿地加入了全中国化纤工业的首批建设者团队,开始正式步入化纤研究领域。
带着一张渔网参加国庆十周年成就展
1958年,郁铭芳进入上海纺织工业局成立的上海合成纤维实验工厂卡普隆小组,与小组其他成员们共同探索国产锦纶纤维的研制工作。
当时,国内的科研和生产条件都很落后,我国还没有国产的合成纤维,郁铭芳和同事们基本上是从零开始,边干边学,没有技术就彻夜查阅国外的相关资料,没有原料就去找各种废弃物来进行改装,没有设备就把图纸带回老厂去加工……
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奋斗,郁铭芳和他的团队终于在1958年6月,利用土设备成功纺出了中国第一根合成纤维——锦纶,从而使我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生产合成纤维的国家之一。
利用这些国产锦纶长丝,渔网厂制成了我国第一件合成纤维产品——一张约10斤重的渔网。1959年,郁铭芳带着这张渔网,前往北京参加了国庆十周年成就展。
1960年,他又和同事们一起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根军用降落伞锦纶长丝,彻底解决了国内军用降落伞原料的供应问题。
推动化纤大国走向化纤强国
20世纪60年代,我国急需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的碳纤维用于国防军工和航空航天领域。
郁铭芳当仁不让,被国家委以了领导碳纤维研究的重任。经过数年的攻关,郁铭芳和他率领的项目组顺利攻克了碳纤维预氧化关键技术,为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化纤大国,我国的化纤品种也由传统不断向着高性能化发展,应用范围也从纺织逐步拓展到航空航天、工业、国防等各个领域。
1995年,郁铭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了推动中国从化纤大国走向化纤强国,古稀之年的郁铭芳又欣然接受了东华大学的邀请,担任该校材料学院的教授,继续为培育我国新一代化纤人才发挥余热。
他始终将追求真理、报效国家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将全部的心血贡献给了祖国化学纤维的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