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证”战疫:请战书·“遗书”·感谢信(图)

发布时间:2020-03-27 17:36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0年03月27日 14版 | 查看:566次

在隔离病房,写信是患者表达感谢最直接的方式。 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本报记者郑明鸿、肖艳、杜一方

3月25日,从武汉撤离回到贵阳的第七天,匡中国收到了支援武汉期间,一位当地摄影师为他拍摄的照片。

一起发来的,还有一张武汉大学樱花盛开的照片。匡中国把自己的微信头像换成了这张樱花照。他说,武汉是他战斗过的地方,他应该守护那片土地上最美好的风景,让它更加绚丽。

“我担心你,但我支持你”

今年46岁的匡中国是贵州省兴义市人民医院感染科的资深医师。“作为一名老党员,也是医院的老职工,在国家的重大事件面前,我必须有所担当、有所作为,为这次疫情防控做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医师应有的贡献。”在递交给医院的请战书上,匡中国如是写道。

2月6日,他出征到贵州省职工医院支援,该院是贵州省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11天后,他又被选派加入贵州省第七批支援湖北医疗队。2月19日晚,匡中国和其他146名队员一起,从贵阳奔赴武汉。

匡中国并非个例,同样主动请战湖北的,还有他的同事张飞。

“这种公共卫生事件,只要医院有需要,我又是一名党员,那肯定要积极站出来了。”张飞是兴义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的护士长,他告诉记者,他年前就口头向院领导表达了请战意愿。

1月26日,张飞接到了医院领导的电话,通知他做好支援湖北的准备。当天晚上,他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妻子。“我跟她说我可能要支援湖北,她考虑了两秒钟,然后说‘我担心你,但我支持你’。”

也是在1月26日,来自河北一家医院呼吸内科的“95后”护士李茜也在听说院方要选人驰援武汉后,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李茜的父亲早年去世,作为长女,她习惯于一肩扛起家里的大事小情。这次,因为怕母亲和弟弟牵挂,她没把自己即将赶赴武汉的消息告诉他们。一个多星期后,李茜的妈妈在网上看到河北省派出医疗队驰援武汉,这才知道女儿也是其中一员。她给李茜打了电话,反复叮嘱女儿千万要注意安全,不要担心家里,语气平缓淡定。后来,弟弟告诉李茜,挂断电话的一刻,妈妈已经泣不成声。

“抗疫堡垒里,有家的温馨”

“爸妈,若真回不来,我已经委托郝(孙继红丈夫),他是个踏实稳重的人;女儿,妈妈要准备上前线支援了,你以后要听爸爸的话;老公,我如果真的回不来了,望你节约开支、合理分配,你个人如果要找个伴,一定要找对孩子好的……”

这是河北省临西县人民医院心内科护士孙继红2月4日出发支援湖北时写下的遗书。怕家人提前看到会担心,出发前,孙继红特意将遗书藏在自家飘窗的深处。她想着,若真有意外,待自己“只剩下几口气时”,再告诉家人。

2月4日凌晨1点,孙继红接到了支援湖北的命令。匆匆收拾完行李,她没有和年迈的父母告别,只是与丈夫耳语了几句,亲吻了熟睡中的女儿。2月24日,孙继红的女儿意外发现了这封藏着真心话和存折密码的遗书。

“要说不怕是假的,但作为一名有着12年党龄的党员,哪里最需要我,我就去哪里。”孙继红说,“写下这封‘遗书’算是为自己壮行,如果真的回不来,对家人、特别是年幼的孩子也能有一个交代。”

写下遗书,是援鄂医护人员“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绝,代表着他们与新冠病毒殊死搏斗的决心。而在隔离病房里,他们的患者战友则用一封封感谢信回馈这炽热的医者仁心。

2月19日,在武汉江汉方舱医院支援的贵州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王永艳收到了患者小冯写给她的感谢信。

在信中,小冯写道:“危难中你逆流而上,是伟大的英雄,你将我们患者的需求当作自己的需要,将心比心的善良令人动容,也因为你,在这座方方正正的抗疫堡垒里,我感受到了家的温馨。”

王永艳告诉记者,当天巡查病房时,小冯找到她,请她帮忙买点洗发水和指甲钳。“我当时想了下,规定也没有说不让带东西,他们排队打开水也挺麻烦的,就自己掏腰包给他买了洗发水、指甲钳和一个热水壶,用袋子装好消完毒带进来了。”

在王永艳看来,感谢信代表着患者对她的认可与赞扬。“我挺意外的,但也很开心。”王永艳说,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她没能把感谢信带出来,但已经拍了照片,会“永远保存着”。

患者熊先生说,特殊时期,他们不能为医护人员送上锦旗,写信便成了他们表达感谢最直接的方式。“她们这些逆行者给了我们战胜‘疫魔’的坚定信心,没有她们的精心呵护,我们也不会健康出院。”熊先生说。

匡中国也收到了患者的感谢信,这让他很激动。他觉得,在隔离病房那种特殊的环境中,患者流露出来的感情是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不掺杂任何其他东西。

“走的时候告诉我,我想来送你”

“心里难受,舍不得你们。”

“到时候到我们家里去,我把地址发给你。”

“等疫情结束,我们去贵州,看贵州山水,吃贵州小麻花。”

……

3月6日,在鄂州市中心医院内十科病房,贵州省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外科护士长张琢和照管的病人告别,根据安排,张琢所在的护理组第二天就要撤出病房,轮换其他医疗组。

内十科病房是鄂州市中心医院的重症病房,病人除了确诊新冠肺炎外,还有一些基础疾病,一些患者生活甚至不能自理。由于条件限制,从生活需求到医疗救治,甚至打扫病房的卫生,都需要由组员协助完成。

除了医疗照护,组员们还建起了交流群,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谢谢你们把苦、累、泪留给自己,把乐、安、康送给我们。”群里最常见的内容就是患者发来的感谢,张琢说,只要患者能够康复出院,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一般不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情感流露出来,但撤离那天确实忍不住了。”张琢说,一起共同战斗了那么久,她和患者已经成了生死之交,“我们和患者是战友,我们彼此依靠,彼此需要”。

王永艳告诉记者,她和患者约好了明年樱花盛开的时候,去武汉大学看樱花。匡中国也说,等到来年,他准备再到湖北,再回“家”看看,看看武大的樱花,看看武汉的“亲人”,“我们把武汉看作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越来越多的患者治愈出院,这让援鄂医护人员觉得“一切都值得”。但事实上,这背后的辛酸与苦楚,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

匡中国的小儿子今年刚满三岁,由于太久没见,每当匡中国和家人视频时,孩子要么用手把眼睛捂住,要么就躲到一边。“他以前很黏我,我下班回家上楼的脚步声都能听得出来,老远就说‘爸爸回来了’。”他说,现在小儿子看见他就躲,“刚开始的时候,我和家人视频,他还会叫我,现在也不叫我了。”

匡中国的无奈,张飞也正经历着。“小孩快两岁了,我来湖北之前,他经常叫我,但这段时间都不叫我了,视频的时候也不理我。”张飞说,他刚到湖北时,孩子还会哭着找他,现在也不找他了,“心里有点难受”。

如今,匡中国正在贵阳集中隔离。他盼望着,等隔离结束后尽快回家,好好陪下家人,听小儿子叫一声“爸爸”。

“为英雄之城而战,这是一段不平凡的岁月。当你身处其中时,没时间去想,去感受。当你回看时,已是樱花满天!”看着照片回忆在武汉的岁月,匡中国在微信朋友圈发下了这段话。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