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3-17 20:38 |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17日 09版 | 查看:1175次
图为协和援鄂队员在画图讲解疾病发病机制及转归。
多层手套的包裹都不会使协和护士经过专业训练的手指失去灵活——他们有着长期严格要求形成的肌肉记忆。上图为北京协和护理团队为患者做治疗。
医疗队员们必须拿出最好的作战状态,把最专业、最及时、最温暖的医疗护理带给每一位病人。上图为医疗队员换上防护服,准备投入战斗。
几乎所有国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中都能看到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监护病房主任杜斌的身影。右图为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专家组成员、杜斌教授带领医疗组进行讨论。图片均由北京协和医院提供
【决战最前沿】
阳春三月,晨曦初露,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房里忙碌了一整晚的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孙雪峰走到一位患者床旁,看着佩戴呼吸机、沉睡如孩童的病人,发自肺腑地感叹:“生命如此美好,苦难终将过去。”
是的,苦难终将过去。
180多位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援鄂医护人员初到武汉时,这里还是寒冷的冬日。如今,窗外花朵已悄然绽放。“我们分管的病区已经有十几位病人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和信心。”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张抒扬说。
穿上战袍,就是战士,他们以无畏勇气和过人胆识与死神抗争,为生命而战。
“让ICU变成一个有温度的地方”
“病人极度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仅有50%”……2月4日17时,第一位转入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协和ICU病房的患者病情危急,在场的医护人员们十分揪心。这时,刚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赶过来的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主任杜斌立即决定进行气管插管。
此时,病房还未配齐气管插管所必备的三级防护设备。眼看患者生命垂危,杜斌毅然冒着暴露危险,为患者实施了气管插管。不久,患者症状缓解,医疗队员们马上为患者建立中心静脉通路,进行积极循环复苏。一道道有序有效的操作后,患者情况逐渐平稳下来。
ICU病房,是生与死角力的火线。在这里,来自重症、呼吸、感染、心脏、肾脏、消化、血液等领域的协和医疗队队员们因地制宜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为患者筑起生命的防线,也为一线奋战的白衣战士们提供了“协和方案”。
“我们要从崇尚技术的热潮中脱离,去探索疾病本身的诊断和治疗,要从技术至上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让ICU从一个充满冰冷机器和设备的场所,变成一个有人文关怀、有温度的地方。”在杜斌的推动下,病人管理从分时段负责制改为了医疗组负责制,每位病人都有相对固定的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医护之间高效配合,提升了治疗效果。
张抒扬表示,这是一场战役,战斗中指挥员和士兵都很重要。下大力气建立流程、建立制度、提高操作的规范性、标准性,在医疗救治当中非常关键。
“黑脚丫”的启示
“老朱,蹬我一下,使劲儿!好的。可你的脚……”协和ICU病房里,医生正在给一位病情好转的重症患者检查身体。尽管病人已经恢复了意识,并且能够比较顺畅地活动肢体,但他的脚趾看上去仍有些发紫。
协和医疗队发现,很多重症患者的手指末端和脚趾末端会发紫,甚至发黑,这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症状的表现,与新冠病毒有直接联系。
“黑脚丫的情况在之前的病毒感染中从未有过。”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说,刚开始时,病人高凝状态的表现并不明显,甚至有时血检指标都未见异常;但随着病情进展,几乎每个重症病人都出现了高凝障碍。一旦病人出现黑手指、黑脚趾症状,说明脏器一定存在微血栓,甚至可能衰竭。于是,协和医疗队提出了提早实行抗凝治疗的原则,为重症病人进行低分子肝素治疗,早期使用足量的免疫球蛋白来调整病人的免疫紊乱状况。“目前来看,治疗效果还是不错的。”李太生介绍,有位病人虽然是重症,但气管插管做得早,来到协和ICU病房后很快就进行了抗凝和足量免疫球蛋白治疗,5天后病人就拔了管,现在已经可以吃东西了。
“我把各个病床的指标数据都做了记录,每天查完房,都要对着本子静下心来思考。这是全新的病毒,我们对它可能引起的变化没有准备,必须不断琢磨。”李太生说。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韩丁介绍,医疗队除了对病人进行早期抗凝治疗外,也会重视对病人的营养支持,强化吸痰、疏通呼吸道等。
“我们有很多相关专科的医护人员,经常会在下班时间组织一些交流活动,针对案例讨论和改进治疗方案。”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医生柏小寅说。
“混乱不清的言语也代表生的希望”
3月5日早晨,协和ICU病房里,依然有2名患者正在进行ECMO(体外膜肺氧合)治疗,16人接受有创机械通气,3人进行无创通气及高流量氧疗,3人接受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2人接受床旁电子气管镜检查和镜下吸痰,还有7名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出现不同程度休克。
“即使是混乱不清的言语,也是我们非常期望听到的,这一声声呼喊,代表了生的希望。”北京协和医院护士王汐嬅在日记中写道。
对于重症患者而言,精心治疗非常关键,专业护理同样必不可少。
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吴欣娟介绍,在危重症病人收治最集中的时期,病房里绝大多数病人都做了气管插管,上了有创呼吸机。为了维持呼吸通畅,很多病人都要趴着,由多位医护人员帮助进行俯卧位通气,护理难度和强度很大。护士们还需要克服仪器设备、护理用具与以往常用厂家和型号不同等带来的不习惯,穿防护服操作带来的不便等考验。
“考虑到这些情况,我们制定了一些制度、规范要求,包括专业、管理、流程方面的,也包括我们在驻地自我防控的。”吴欣娟说。
武汉的樱花会如期盛开,再长的黑夜也一定会过去。
“春天已经来了,人们都期盼着摘下口罩,欢呼、跳跃、庆祝胜利”,张抒扬说,“我们要更加努力,不辱使命,早日战胜疫情”。
(本报武汉一线报道组 报道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蔡闯、刘坤、王斯敏、安胜蓝、晋浩天、张锐、章正、李盛明、张勇、陈怡、姜奕名、卢璐 光明网记者李政葳、季春红、蔡琳)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