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需要时,我必须冲在最前线” ——记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童朝晖

发布时间:2020-03-16 15:48 | 来源:科技日报 2020年03月16日 第05版 | 查看:1131次

通讯员 杨淑玲 本报记者 付丽丽

  “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你在我和家人及全社会眼中就是这样的英雄!一定要注意防护!要记住至亲的人在日夜记挂着你,翘首以盼你的归来。”这是童朝晖女儿在微信里的话。

  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一线救治工作再苦再累都没有让他掉泪,而这句话,却让这位战“疫”老兵热泪盈眶。

  1月23日,正当人们刚刚开始为新冠肺炎疫情揪心的时候,一张来自武汉医疗同行朋友圈里的照片刷遍了北京朝阳医院医务人员的朋友圈。照片前排正中正是童朝晖,上面标着“2020年1月23日武汉金银潭南五楼”。同事们这才知道,他被国家卫生健康委抽调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国家卫建委医疗救治组专家,已于1月18日抵达武汉。

  第一时间出征“风暴”最中心

  全国知名呼吸危重症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参与抗击“非典”、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童朝晖身上有着太多的光环。

  2003年SARS时,他刚刚从德国学成回国不久。“当年也没想那么多,那会儿还不知道SARS是咋回事,不像现在还有点经验,那会儿就是往上冲。”他回忆说,最初他承担了北京市SARS主检医师的任务,后成为SARS定点医院的病区主任,创下了百余患者无一例死亡的战绩。

  “医生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的使命感,见了病人就要救,当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应该挑起重担。”童朝晖说,尤其是作为湖北人,毕业于武汉大学,必须第一时间到达疫情“风暴”最中心。

  到武汉后,他和专家组成员每天在各大医院巡视,深入临床一线,指导并积极参与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结合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临床经验以及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新冠肺炎的诊疗规范、流程。此外,他还和专家组经常奔波于黄冈、黄石、鄂州、孝感等地指导危重症患者救治,以期让武汉周边地区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水平同质化。

  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他总结心得体会,撰写临床工作札记,以帮助全国同行认识、战胜这个疾病。

  他提醒医疗同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2003年SARS临床表现不同之处:没有明确接触史、不一定发热、轻微咳嗽或没有明显呼吸道症状,潜伏期可达两周以上。总之,有些病人看起来不像病人、不容易被重视和识别,新冠病毒表现得比2003年SARS还狡猾”。

  临床专家更应该讲科学

  “重要的事情说一百遍也不知道是否有效!对于在100%的给氧及较高条件下的无创通气2小时,氧合指数仍小于150的患者,应该尽早进行气管插管有创通气。”治疗中,面对危急情况,童朝晖大声疾呼。

  临床工作之外,他和同行们秉承科学精神,在临床中发现科学问题,通过科学研究,再把科研成果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去。他们积极攻关,探索激素治疗、免疫治疗、包括ECMO等在新冠肺炎中的作用,不断优化临床诊疗方案。

  有时,他语重心长地说:“每当有灾难和疫情的时候,人们都希望能找到一种特效药物来控制相关疾病。就当前湖北疫情来讲,最重要的工作是积极防控,控制源头、找到有效的防控措施,并积极推进落实;同时积极救治患者,特别是重症、危重症患者。从2003年SARS后,人类又经历了H5N1、H7N9、MERS等病毒的肆虐,漫长的17年,国内外找到了有效的抗病毒药吗?都没有。不仅普通老百姓要讲科学,科学家、科研工作者、临床专家更应该讲科学。”

  不仅如此,面对各种谣言,他还积极发声,澄清事实,回应关切。

  “不建议在临床使用克力芝,因为在临床观察中克力芝会使一些患者病情加重,有一些患者本来不发烧,用完以后发烧。更要注意的是克力芝对心脏影响特别大。”他在朋友圈提醒。

  在民众对患者会不会二次感染新冠肺炎存有疑惑时,他又在央视直播时疾呼,抗体会持续半年,一般半年内不会二次感染,公众不必恐慌。

  这就是童朝晖。2008年,发现北京市第1例H5N1禽流感患者;2013年,诊治了北京市第1例H7H9患者;2019年8月,发现并救治成功北京市第1例H5N6禽流感患者;2019年11月,诊断救治近110年以来北京市首次出现两例输入型肺鼠疫患者,无一例医务人员和患者感染。

  “我是党员,又是呼吸方面的专家,国家需要的时候,我必须冲在最前线。”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