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3-07 12:14 |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07日 01版 | 查看:645次
【一线抗疫群英谱】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阻击战、总体战。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前所未有。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根据中宣部的部署,广大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深入一线,奔赴抗击疫情主战场。
宣传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践行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报道疫情最新动态,传播疫情防控知识,书写抗“疫”一线感人事迹,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筑同心的舆论氛围,新闻战士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到战火中去记录生死之疫
“如果你的报道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现场不够近”,这是许多记者的座右铭。
“作为一名新华社‘老兵’,我再次回到‘战场’。”新华社记者王毓国18年前曾深入阿富汗反恐战场采访。如今,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他和他的战友,从北京奔赴武汉。除夕夜,新华社记者熊琦进入武汉中南医院重症隔离病房采访,最早发回《重症隔离病房里的除夕夜》等现场报道。
1月20日,新华社启动应急报道响应机制,随后成立武汉前方报道指挥部,平均每天播发各类稿件200多条,推出了《党旗,高高飘扬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将战“疫”进行到底——写在武汉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托举生命的方舟——方舱医院建设记》等一批“镇版刷屏”之作,鼓舞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万千英雄向前,向前,再向前!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冲锋在前。”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人民日报社记者李舸率领的赴湖北抗击疫情摄影小分队,协调在抗击疫情一线的骨干摄影力量,分赴各家医院,为全国驰援湖北的4.2万名一线医务人员每人留下一幅“战疫”肖像。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
除夕之夜,2020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史无前例地未经彩排增加节目《爱是桥梁》。这一节目开始时的视频内容,正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蒋晓平和他的同事们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持续蹲守采访而得。担心他安危的妻子在朋友圈中写道:“明知前方有病魔的威胁,你依然选择逆向而行,并不是不知那里有危险,只是职责所在,所以义无反顾。”
阻击疫情的战场上,疫情就是命令,一批批新闻“战士”闻令而动,毅然逆行,不畏生死,冲锋陷阵,践行“四力”。
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第一时间抽组前方宣传报道分队,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先后3批次派出24名记者,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派出摄影力量。解放军报摄影记者王传顺已在武汉奋战一个多月,5次深入最危险的“红区”。他的同事高立英是报道分队唯一的女记者,除夕当天才回到石家庄家里,她主动请战,大年初一中午即赶赴武汉。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电部记者樊斌和战友们连续奋战,精心采制230余条现场报道。
经济日报记者瞿长福曾多次参加急难险重采访,是中央媒体战“疫”队伍中年龄较长的记者。他紧急受命带领团队奔赴武汉,带头到医院、菜场、社区、企业采访,推出了“来自战‘疫’一线的纪实报道”“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特别报道”等系列主题全媒体作品。
“我是记者,我是党员,长期跑卫生战线,情况我最熟,最危险的地方,我上!”1月21日,湖北广播电视台记者谢珍和同事一起前往武汉同济医院发热门诊,成为第一批进入定点医院采访的记者之一。
1月23日,澎湃新闻记者魏凡第一次穿上防护服,走进荆州胸科医院重症隔离区,与患者面对面交流;1月28日,中国妇女报记者徐旭从北京抵达武汉,倾听女医生张继先讲述及时上报疫情、团队“零感染”的抗疫故事;2月5日,南方都市报记者钟锐钧与同事从广州出发赶赴武汉,此后他们蹲守汉口医院隔离病房,抢拍一个个感人的真实瞬间……
全力以赴、尽锐出战,根据中宣部的统一部署,按照中央指导组的统一安排,4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深入湖北和武汉一线,与当地媒体同仁并肩战斗,同湖北人民武汉人民并肩作战,同舟共济,在抗击疫情中书写责任担当。
到群众中去传递显政共识
疫情防控阻击战,也是一场舆论战、信心战、信息战。恐惧、谣言和污名化往往比病毒本身更可怕,战胜疫情需要科学、理性和团结。
在抗疫一线,新闻工作者坚持新闻报道服务于防疫大局的原则,以笔为枪、抗疫为民,传递信息、展示真相,驳斥谣言、澄清谬误,为提升群众防控意识、凝聚疫情防控共识、稳定民心激发力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离汉通道关闭后,网络上一度盛传武汉市民生活陷入困境。人民日报社记者程远州和同事走上街头,走进超市、加油站、地铁等公共场所,写出《直击:离汉通道关闭第一天》,澄清不实传言;针对公众对疫情的恐慌,采访多家医院医护人员,报道治愈出院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一线认知,传递理性科学的信息,为抗疫打气。
农村地区的疫情防控工作一度较为薄弱。新华社记者徐海波在1月22日采写《疫情防控别把农村漏了》予以呼吁。一周后,他踏上下乡路,深入六七个县市的乡镇村庄,到卫生院和病患家中了解情况,反映民声。
从1月26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焦点访谈》持续聚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话题,凸显了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2月11日起,《新闻联播》推出专栏“一线抗疫群英谱”,截至3月5日,已经连续播出24期节目,讲述了来自医疗救治一线、基层社区、一线公安干警、志愿者等多个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普通人的故事,展示“平民英雄”的精神力量。
报道最真实的信息,供抗疫决策参考,是媒体职责的一部分。在中央指导组的统一部署下,中央在湖北媒体和部分湖北媒体深入武汉三镇街道、社区、小区进行摸排,急群众所急、解群众之困,深入调查武汉市未收治隔离的“四类人员”情况,人民日报建立专门的网络平台,广泛征集新冠肺炎求助者信息。同时利用各种渠道协助征集有关线索,了解分类集中收治隔离工作的落实进展,推动解决应收尽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月9日半夜,环球时报记者崔萌和同事在跟踪采访一个社区转运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工作滞后、衔接无序、组织混乱等问题,数十名患者无法得到妥善安置。崔萌和同事迅速向上级反映情况。当夜,中央指导组立即安排,予以妥善解决。次日,中央指导组对事件责任人进行了约谈问责。
现代快报记者熊平平和顾炜到社区调查前,提前做了大量功课,找到该社区一些患者信息一一核实,深入社区与基层工作人员面对面细聊,结果发现仅这一个社区就有许多“四类人群”尚未得到收治或隔离,并且拿到了所有名单。
黄冈市卫健委主任“一问三不知”、武汉市红十字会物资分配存疑、爱心捐赠渠道不畅……媒体的报道不仅推动了问题的迅速解决,彰显要“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的导向,更体现出中央对于抗击疫情的决心和对不作为的零容忍态度。
到平凡中去展现英雄时代
在全社会激发正能量、弘扬真善美,对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至关重要。
围绕武汉市等疫情严重地区的“防”“供”“治”“安”“暖”等方面工作,中央和湖北主要媒体统一开设“一线抗疫群英谱”“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应收尽收刻不容缓”四大栏目,深入宣传党中央决策部署、对湖北和武汉疫情防控的关心重视,宣传一线医务人员、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基层干部的感人事迹,展现全国各地支援湖北和武汉的情况,展现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
人民日报社记者李昌禹在采访过程中,与武汉市江岸区新村街道为群社区副主任刘娟成了好朋友。在武汉的这段时间,李昌禹每天跑医院、进社区,采写的一线人物报道《我的兄弟在战斗,我要回去!——一位武汉医生的千里逆行》《第一道防线,守住!》等报道,生动、真实地反映了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冲锋在前的工作状态。
“我能做的便是用镜头去感知这座城市的脉搏,用文字去书写这些人的冷暖。”中国青年报记者鲁冲前后五次去到武昌方舱医院,从2月4日凌晨开始建设,到收治首批病患,再到康复患者出院……鲁冲见证了生命的“方舟”点燃希望的灯火。
不久前,一张李兰娟院士脸上深深压痕的照片刷屏网络。这张照片,正出自中新社记者安源之手。李兰娟院士从医院重症病房出来后脱下防护服时,疲惫的她下意识地露出了微笑,面部的压痕清晰可见。安源敏锐地意识到,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节点,李院士作为高级别的专家之一,她的笑容意味着信心和胜利,于是连忙举起相机,抓拍了这个动人的珍贵瞬间。
临危受命组建的“强强组合”,成为长江日报此次战“疫”报道中的黄金搭档。43岁的史强和50岁的金振强第一个合作作品,是见证武汉120急救车转运患者。从1月29日接到任务开始,两人24小时跟随120急救车,多次见证入户转运重症患者。他们跟随一线急救人员一起,进入重症患者家中,近距离记录、拍摄急救人员工作环境和履职状态,及救治患者的情况,真实反映120急救人员的内心世界和职业坚守。
自1月29日起,光明日报先后派出四批共15名记者,奔赴武汉一线进行采访报道。他们发稿始终共用一个团队的名字:光明日报武汉一线报道组。报道组打造报告文学特色品牌,《那些匆匆而过的人本来如此平常》《那些凝聚起来的力量》《全力救治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决战ICU》等报道,把抗击疫情中的中国故事讲得生动感人,增强正面宣传的可读性、吸引力。
从影像日记“这七天,他们都经历了什么?”,到短视频“钟南山示范如何摘口罩”;从发布武汉观察Vlog,到上线疫情地图;从发起为最美逆行者亮灯加油的公益活动,到设立信息辟谣专栏,各家新闻单位创新方式方法,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传播作用,不断提升网上传播能力,将疫情防控最新消息、一线感人故事、疫情防控小贴士等,制作成图文、短视频、H5、抖音、快手等,被广泛传播。
抗击疫情的战斗仍在继续。
当前,湖北和武汉疫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繁重。一线新闻工作者正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及时报道权威信息,把镜头对准一线、把笔端触及基层,为打赢“武汉保卫战”提供有力舆论支持。
(新华社武汉3月6日电 记者胡浩、赵文君、郑璐)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