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3-05 20:43 |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05日 01版 | 查看:486次
【“武汉闯关”系列报道】
沿江大道车流止息,江面之上帆影难觅。平静的长江,被第一缕晨曦照亮。一座受伤的城市,怀着强韧的心跳醒来。
武汉心跳,响起在数以千计的城乡社区,响起在数以百万计的寻常人家,响起在数以千万计的百姓胸腔里。当公共空间的蓬勃热烈因疫情而暂停,这些构成城市肌体的微小“细胞”,却承载着深沉持久的生命律动,奏响起昂扬不屈的希望乐章。
常年守护这些“城市细胞”的,是一大批平凡如泥土的社区工作者,尤其是挺在前面的社区党组织负责人。这个春天,当一场疫病狰狞着向百姓直扑而来,正是这些并不强壮的身影应声立起,在党旗之下,站成一道阻击病魔的坚强城防。
社区是疫情防控第一线,他们是火线作战的守关人;这场艰苦的人民战争中,他们是离人民最近的力量。没有“最硬的鳞甲”,也不觉得是在“逆行”。在他们眼中,家就在这里,心就在这里,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与岗位,就在这里。
会“胆怯”的勇士:“可以哭,但绝不撤防”
如果不是这场疫情,王涯玲从未发现,自己还有这么“勇猛”的一面。
娃娃脸、长马尾,说话带笑,这位47岁的社区党委书记喜欢柔和地把大事小情解决掉,“沟通能力还算好”。
春节前,她计划全家去惠州自驾游。订了宾馆,才听闻疫情“人传人”;接着,腊月二十八,街道召开紧急会议;再接着,武汉封城。
社区办公室成了忙碌的漩涡。“电话潮水一样涌进来。每天一睁眼,手机座机叫个不停,各种咨询求助,各种信息轰炸,拽着你往前跑。”
王涯玲负责的武昌区中南路街道百瑞景社区下辖8424户,居民逾2万人。疫情初期,23位社区工作人员剩16人在岗。力量严重不足,任务却越来越重:全面摸排居民情况、管控8个独立小区、联系医院争取床位、分批分次转运病人……忙到无暇吃饭,甚至顾不上害怕。
第一次直面恐惧,是置身于医院病区。
2月2日,王涯玲接到电话:刚运送到医院的4个病人中,有1个查不到登记信息,医院不肯收治。
哪里出了问题?纷乱的背景音中,没人回答她的疑问,只听到病人在哭泣。
此时的武汉,床位如金子般可贵。去医院吧,当面找人问!王涯玲一咬牙,穿好一次性防护服,戴上两层普通口罩,匆忙出发。
一进医院大厅,她的心像被狠狠攥了一把:眼前全是病人,陌生而密集的病人!这和自己在社区入户排查、组织病人坐车转运相比,危险系数不知飙升了几个等级。
听到王涯玲和自己社区居民交谈,周围人好奇地围了过来:“你是社区书记呀,敢进医院,不简单!能不能帮我反映个问题……”人越聚越多,王涯玲仿佛看到,病毒如同隐于无形的鸷鸟,一脸阴森地在头顶盘旋,随时准备发起进攻。她强作镇定地应和着,转身去找院方负责收治的人员,辗转解决了问题。等硬着头皮再次穿过人群,已在医院待了近两小时。
一回到社区,立即脱下防护服。好人心捐赠了有限的几套,王涯玲不舍得扔,只能大量喷洒酒精消毒,也把自己从头到脚喷得透湿。当天的武汉飘着小雨,天气阴冷,她硬是在风口徘徊了半个多小时。
深夜回家,母亲守着灯等她。王涯玲不敢靠近,眼圈一红,躲进屋里大哭一场。哭完了,告诉自己:蛮勇敢,挺过去!可以哭,但绝不撤防。
靠着这样的勇气,王涯玲和同事们转运确诊或疑似病例103人次,秩序平稳。目前,社区疑似病例已清零。
和王涯玲一样,东西湖区常青花园第三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白宓也会在“怕”与“不怕”间徘徊。
每次集中运送居民去医院或隔离点,她总是陪他们站在小区门口,等车来接。衣物准备得够不够、家里有什么需要照应、怎样调节好心情……虽然保持安全距离,心却并不疏远。“病了不是他们的错,社区的每个人都是家人,我等他们回来。”
最让她揪心的,是个一岁半的孩子。他的父母都被送走隔离。孩子经查暂时无恙,须送给亲戚去照料。离别前,母亲看着不能入怀的宝贝,哭得撕心裂肺。白宓安慰她:“你放心,我一定把他安全送到!”送孩子的路上,车行颠簸,白宓一路把他抱在怀里,像哄自己的外孙那样哄他入睡。此刻,对疫情的恐惧,已让位于对柔弱生命的爱与疼惜,让位于共产党人深烙于心的责任感。
也是出于责任,江汉区万松街道航侧社区党委委员、居委会副主任张胜林,把工作岗位安在了别人避之不及的地方。每天清早,他准时出现在武汉协和医院门口,负责接待万松街道15个社区就医居民,引导他们有序挂号、协调床位。
“刚开始很多人不认识我,我就模仿医护人员的做法,在防护服上写了‘万松街’三个字。自那以后,常有居民叫我‘娘家人’,那一刻,我们彼此温暖。”张胜林说。
一个有担当的人,一个真正的党员,在危难面前有没有第二条路?90后徐智鹏问自己,旋即又给出了答案:“没有!只有站出来,顶上去。”
战“疫”刚开始,徐智鹏担任副主任的江汉区北湖街建设社区就遇到难题——社区书记感染新冠肺炎住院,社区工作人员只有六七人,面对1000多户、3000多居民,谁来领头为居民们守好这道门?徐智鹏站出来了。
一次,接一位发热病人去就医,由于对方是残疾老人,行动不便,徐智鹏便亲手为他穿上了防护服。老人送医一周后确诊感染新冠肺炎,消息传来,徐智鹏才感到一阵后怕。“当时没想那么多。事情总要有人做,我们社区工作者就是做这事的人。”
“我是当过兵的,不怕。”徐智鹏常把这句挂在嘴边,但他心里明白,没人能毫无畏惧。只因他是居民们的依靠,面对肆虐的病毒,居民能慌,而他不能。
一天晚上,一位居民因妻子高烧打来电话求助。徐智鹏一边安慰对方,一边告知他,其妻子需立刻分房隔离,并在第二天一早就医。高烧患者确诊后,他又叮嘱患者丈夫尽早做CT排除风险,之后把他送到隔离点,才放心离开。“不能怕,也不能莽撞。必须冷静处理,对所有人负责。”徐智鹏说。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社区所有四类人员全部被送往医院或隔离点,没有一例拖延。新增病例数很快得到控制,这是最令他欣慰的一件事。
厨房保卫战:“送的不是菜,是人间烟火气”
一斤小青菜要多少钱,什么样的鸡蛋最新鲜,五花肉和坐墩肉咋区分……江岸区大智街铭新社区居民们一致觉得:这太为难他们的小叶书记了——这个90后小伙子,哪里沾过柴米油盐?
可眼下,“小叶书记”叶德添已经补上了这一课。2月10日起,武汉居民小区实行封闭管理,他开始为居民们的生活供应奔走。除了组织居民们参加团购、做好配送分发,他还东奔西跑四处“考察”,采购稀缺的鲜肉蔬果等带回来,给居民们的餐桌增味添彩。
青山区钢都花园绿景苑社区书记王俊的采买,比叶德添阵势更大。在小区党群服务中心,货品齐全的爱心小卖部已经开了起来。在每3天社区团购一次的基础上,她垫钱采购了更多物资,居民在微信群中自由选择,再按时段按网格前来原价购买。
这样的“厨房保卫战”,是当下武汉几乎所有社区书记的又一场必经之役。当识大体、讲奉献的武汉人集体退回家中生活,把外出需求压缩至最低,正忙着织就疫情防控大网的社区干部们,又风风火火地操心起居民们的衣食。
这一役,看似寻常却艰辛。当市场供应仍不充裕时,如何尽可能满足每户居民的个性化需求?这些社区当家人没有奇招,只有六字原则:不敷衍、不惜力。
开完晨会,刚到九点,王涯玲动身去超市“扫货”。她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孤寡、空巢、病弱老人的生活保障上。今天的任务单上,是网格员事先登记的30多个家庭购物需求。第一站,直奔稍远的一家超市,把40多条新鲜的鱼“一网打尽”;第二站,去大一些的综合超市,一项一项对照采买。
让她有些头疼的是,最近,老人们的口味越来越“刁”了。“有的说要苹果两斤,香梨两斤,你买多了回来他不要;明天再吃,要你再买新鲜的。还有的洋气哩,要喝品牌奶茶,只要红豆味的,有的要某大牌的自发热小火锅……”她笑着历数,无奈中透出欣慰——能安心生活了,就说明恐慌和悲伤快要过去了。这么看,“送的不是菜,是人间烟火气”。
为重症慢性病患者买药,是封闭管理期间社区保供的又一重任。
当网格员丰枫浑身“披挂”着药袋的照片刷屏时,江岸区台北街道和美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夏志刚笑了,他好像看见了自己社区那些同样为买药奔忙的网格员、志愿者们。
“为重症病人买药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同的病人需要的药不一样,同样的药,品牌、厂家还有限定。有的病人没有医保卡,有的支付宝里钱不够,还有的药品需要部分自费……为一个人买药跑五六家药店也是常事。”夏志刚说。仅3月2日,和美社区安排5位志愿者为辖区35位重症病人买药,从下午2:00一直忙碌到晚上10:30,仍然有药品没有配齐,只好加进第二天的“接力单”里。
即使是常备药品,只要接到请求,社区干部们也当作头等大事对待。
3月2日晨6时许,一位居民给白宓打来电话,请她尽快送去两颗安眠药。得知其爱人几天几夜没有睡觉,精神到了崩溃边缘,白宓顿时担心起来。
没有医生证明,出门买药不可行,她灵机一动,在社区多个老年微信群里发送请求,试试运气。辗转了几轮,终于找到。爬起来,去拿药,再送去以解燃眉之急。之后,想起寻药过程中有位老人提起自己的安眠药也需要补充,她便折转去了老人家里,拿到他的相关证卡,交给网格员立即去购买。
“对我们是举手之劳,对老人是燃眉之急,能做,就一分钟都不要拖。”白宓说。
江汉区民族街万年社区卫生主任徐蕾也整天为老人们奔忙。
前些天,在给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妇送米时,徐蕾发现他们家里的煤气管道老化了,便赶紧协调志愿者上门修理。得知老人家里的酱油、降血压药等快要告罄,她马上去楼下采购齐全。老人家住13楼,因为老旧小区没有电梯,徐蕾和志愿者们多次爬上爬下。看到他们气喘吁吁的样子,老人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居民需要什么,我们尽力帮着解决。我经常跟他们说,我们都要挺到春暖花开、疫情结束的时候,那时候,大家就都是生死与共的朋友了。”徐蕾说。
有担当便有胸怀:“把努力保护他们放在第一位”
从1月21日起,洪山区新世纪社区书记刘婷已经连轴转了42天。声音从春节开始嘶哑,整个人疲累得“站着都能睡着”。
疫情集中暴发的那段时间,她的手机几乎没断过线。一个电话挂了,立刻有另一个挤进来。询问小区疫情、要求给张床位、质问为什么还不安排核酸检测……几乎每个声音都有强烈的情绪,或恐慌,或无助,或愤怒。她只能一遍遍解释、一次次安抚。
然而,责骂和误解也时有发生。一个傍晚,刚在电话里被连环诘问,又接到了住户通下水道的求助。她打了很多维修电话,始终无人接单,只好发动一位略有经验的志愿者同去看看情况。摸黑检查、费力疏通,一不留神,污水顺着被撬开的下水道检修口往外喷射,浇了刘婷一身。即使这样,住户仍然不住埋怨。刘婷默默隐忍,第二天一早,继续帮他联系维修,直到解决问题。
“疫情持续了这么久,居民情绪普遍脆弱。我是党员,是他们选出来的社区干部,即使难过,也会把努力保护他们放在第一位。”刘婷说。
武昌区水果湖街道东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学丽也这样劝解自己。她曾被误解、被迁怒,甚至被投诉,这让她心里像刀割一样疼。“但我不怨他们,很多人失去了亲人,他们需要发泄情绪的出口。”
最艰难的时候,温暖他们的,是很多微小而真实的力量。
这种力量,来自基层党员的相互激励。
王学丽的团队中,有位老同志还有两个月就要退休,却坚持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封闭小区那天,下着大雨,冒雨值守的他突发痛风,打了四天吊针才好转。拔掉针头,他又出现在了岗位上:“危难当头,我是党员,得冲在前面。”
洪山区珞南街道洪珞社区党委“第一书记”黄恒,在社区因有工作人员确诊、团队整体隔离而陷入瘫痪的时候,主动请缨,来到这个别人眼中的危险岗位。日均接电话300多个,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很快犯了,心脏供血不足。他强忍疼痛,以躺在地上的“舒服姿势”,继续接听电话。“社区不会关门,你们不要担心!”他的话从最低的高度传来,却温暖着最广的民心。
这种力量,来自平凡群众的守望相助。
因为保持着“零感染、零疑似”的纪录,拥有104户、320余名居民的硚口区六角亭街道顺道社区成了“网红”。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潘丽娟早在1月24日便封闭社区的“硬核举措”备受赞誉,她心里最感谢的,却是这些自治能力强、拧成一股绳的老人。“他们多是退休教师,整体素质比较高。我提出小区24小时封闭时,几乎一致通过。并且,老人们的自管会发挥了很大作用。他们提出5个不:不出门,不串门,不聚集,不任性,不溜达。这已经成了居民们的‘行为准则’。他们才是这个社区真正的‘硬核力量’。”
在百瑞景社区最艰难的时候,很多居民给王涯玲和同事们送来了酒精、口罩、矿泉水。社区里的青年跑团、青年足球队先后在微信群中发起捐款,“给社区买物资,保护这些保护我们的人”。看到他们忙得只能顿顿吃泡面,社区一家牛肉面馆的老板包揽了午餐晚餐:“我在给方舱医院的医生们送饭,以后,也送给你们——我们社区最可爱的人!”
这种力量,来自至亲家人的理解与支撑。
一个多月来,王学丽都没回过家,家里就剩下丈夫一人。“他平时不会做饭,现在也学会了。以前,他总觉得我干社区工作工资低、事情多,全是鸡毛蒜皮,时不时‘挖苦’我。现在,他不仅理解了我的工作,还呼吁大家都来关爱社区工作者。”
正在读大学的儿子,是王涯玲心底的自豪。在深夜转运病人的时候,儿子站到她身边:妈妈,我陪你一起去吧,帮你一把。三天前,儿子在社区报名当了志愿者,每天和队友们一起采买物资、分发配送,忙得不亦乐乎。
徐蕾的母亲,身患癌症多年。当徐蕾每次为无暇照顾她而内疚落泪的时候,老人总是告诉她:你做的事,是我的骄傲!如果大家都不出来,都不为居民服务的话,社区就完了,没救了。你专心工作,我绝不拖后腿,但是有一条,自己要做好防护。
徐智鹏很想念5个月大的儿子“小可乐”。一个月没见,他给儿子写了封信。“爸爸要和叔叔阿姨们一起去战斗了。虽然爸爸也会害怕,也会彷徨,但是看到视频对面小小的你,爸爸瞬间又充满能量。”徐智鹏说,信是写给长大后的儿子,也是写给自己的。“这是我给他的一个承诺。我要让他知道,爸爸是一名党员,是一个遇事不害怕、不退缩,有责任有担当的男人。”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道光亮,就是疫情面前,中国共产党伸向群众的一双牵引之手,托举之手,呵护之手。在这些火线守卫者的勇毅与深情面前,武汉,这座长在国人心尖上的城市,正在一步步走出阴霾,走向春天!
(本报武汉一线报道组 报道组成员:本报记者蔡闯、王斯敏、刘坤、安胜蓝、晋浩天、张锐、章正、李盛明、张勇、姜奕名、卢璐 见习记者陈怡 光明网记者李政葳、季春红、蔡琳)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