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红区” ——记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主任张西京(2图)

发布时间:2020-03-05 12:20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3月05日 07 版 | 查看:851次

张西京(左一)与同事讨论救治方案。陈建/摄

张西京为患者鼓劲儿加油。赵健/摄

  重症病区被称为“红区”,这里是感染风险最高、最危险的区域。奋战在“红区”里,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主任张西京每天都在和“死神”打交道。

  “主任,5床患者突然出现呼吸窘迫,7床血压骤降。” 张西京的手机24小时开机,经常是忙了一天刚躺下,一个电话让他又立即从驻地赶往火神山医院。

  张西京说,“从事重症医学,必须有敢与‘死神’掰手腕的勇气与担当。”

  重托

  来武汉以后,张西京的妻子和儿子每天都守在电视机前关注前方的消息。有一天,他们在新闻里看到了张西京。儿子张颢瀛给他写了一封信:“看到您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充满雾气的护目镜出现在电视里时,妈妈和我都心疼得哭了!但看到两位奶奶治好病出院,向镜头挥手鞠躬,说‘感谢解放军’的时候,我和妈妈又笑了。我突然理解了您常说的‘为别人付出也是一种快乐’的含义,将来也想当勇敢的解放军!”

  “疫情是魔鬼,但爸爸和战友们都是白衣天使,在天使面前,一切魔鬼都会烟消云散!”张西京回复儿子说。

  在火神山医院,病房里每名患者的名字、年龄、基本情况他都熟记于心。他对团队人员的操作要求非常严格,小到液体的滴速,大到血液净化的时间,他都要认真检查。

  “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的,只有做好每一个细节、把好每道关口,才能对得起这份重托。”张西京说。

  张西京出生在空军军医大学(原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家住在大学对面,父母就给他起了“西京”这个名字。他小时候体弱多病,是西京医院的“常客”。“那时就觉得能做一名军医,很光荣很伟大。”张西京笑着回忆说。

  1982年,原第四军医大学空医系学员张华,为抢救落入粪池的掏粪老农,献出年仅24岁的年轻生命。那一年,正在上初中的张西京第一次走进这所向往已久的军校,来到张华所在学员队参观。“儿时就医的经历、时代英雄的感召,更加坚定了我立志从军从医的念头。”

  高中毕业,张西京考入第四军医大学,成为一名人民军医。“抗击非典的时候,身边很多同事主动请战、挺身而出,前往小汤山医院参加一线救治。”那一刻,站在为战友送行的队伍中,正在读博士的张西京更加读懂了什么是信念与担当。

  穿上军装,担负保家卫国的使命;身着白衣,肩扛救死扶伤的职责。从腺病毒暴发防治到银川公交车纵火案受害者救治,从担任陕西省甲流救治专家到陕西省突发事件专家组组长……张西京一次次冲锋在急难险重任务的一线。

  “疫情当前、人民需要,我从事重症医学24年,党龄28年,入伍32年,我不上谁上!组织选择了我,我定不辱使命!”除夕夜,万家团圆时,张西京与战友们毅然奔赴战疫“前线”。

  担当

  “在重症监护室,干的就是从老虎嘴里抢食、与‘死神’掰手腕的活,容不得半点迟疑和等待。”张西京经常对同事说。

  在对口支援的武昌医院,张西京主动请战,带领19名党员骨干率先进入重症监护室,逐一查看患者、掌握病情,与地方医务人员密切协同,精准制订每名患者的个体化救治方案。

  “老人身体本身孱弱,长期用药又加剧患者肝肾功能的损失,尤其处在缺氧状态,会进一步加剧肝肾功能的衰竭。”重症监护室一名新冠肺炎老年患者生命垂危,张西京果断停掉前期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同时,安排医护人员协助老人进食。

  3天后,老人血浆白蛋白数值接近正常值,虚弱乏力状态得到缓解。在医护人员精心治疗下,老人慢慢能下地走路。后来,这位老人成为武昌医院首例重症新冠肺炎治愈者。

  很多医护人员提起张西京,都说他艺高人大胆。65岁的患者陈大爷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多种基础性疾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病情没有好转,被转入火神山重症医学一科。

  “主任,3床血氧饱和度突然不到85%了。”接到电话,张西京连忙赶往病房救治病情加重的陈大爷,“做好准备,立即使用有创呼吸机插管治疗。”

  三天时间,通过有创呼吸机,加大呼气末正压,同时使用抗感染药物,加强营养支持,患者给氧浓度从100%下降到80%、60%、40%,最后成功“脱机拔管”,转到普通病房。这也是他们通过有创呼吸机成功救治的首个危重症患者,为后续救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3月2日上午,一场会诊讨论正在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进行。“病人氧合度还可以,是不是可以再观察”“早点进行ECMO支持,让病人心肺可以早点得到休息……”治疗团队对一名61岁患者的治疗方案意见不一致。

  仔细评估指标数据,再次查看病人情况后,张西京定下决心:“上ECMO,把救治关口前移。”

  事实证明治疗方案及时有效,患者目前由危重正在好转。

  严谨

  重症医学一科收治病人前,张西京手上拿着图纸,小步快走,跑工地、改图纸、调方案、走流程。“红区”“黄区”“绿区”怎么设置、ICU通道如何布局、换隔离服的房间大小应该是多少,就连房间试水,他都守在现场、盯着施工队,确保万无一失。

  最终,医护人员奋战48小时,重症医学科设施条件达到感控要求,保证了火神山医院按时收治危重新冠肺炎患者。那段时间,张西京来回奔波于病区、工地、驻地,每天步数都在3万步以上。

  “在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是靠‘守’出来的,来不得半点疏漏。”张西京常对同事说。查房时,张西京喜欢随时提问:“你觉得治疗方案还有没有更好的,这个患者今天血糖、尿量、血压数据分别是多少?”

  “5床还需多加强营养治疗,今天最新的诊疗指南增加了药物新方法的临床应用。”在张西京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录着每名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诊疗心得。针对个体差异,张西京与团队制订个性化诊治方案,运用营养治疗、心理疏导和康复训练三位一体模式,让患者得到精准有效的治疗。

  查房、巡视病人、开列医嘱后,张西京还会把“阵地”转移到办公区的监控室。通过监控屏幕,监督医护人员穿脱隔离衣,指导病房内的操作规范。在组室的微信群里,经常可以看到张西京分享的最新诊疗指南、感控规章要求。

  奉献

  “每天就24个小时,我只有把时间挤出来,才能救治更多的患者。”很多时候,从驻地往返火神山医院的通勤班车上,张西京都在和同事讨论救治方案。

  有一天打饭的时候,护士仲雅发现一旁的张西京捧着手机忘了取餐,原来下班刚回到驻地的他,正在收看同行关于CT影像的学术研讨视频。

  作为火神山医院专家组副组长,他参加全院所有危重患者的会诊,指导诊疗方案、制订措施,为患者快速康复提供了丰富经验参考。在救治患者的同时,张西京又挤出时间围绕危重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进行课题研究。

  “战‘疫’就是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抢人,越是最吃劲的时候越要顶上去。”张西京说。

  休息时,有的医护人员会聊聊疫情结束以后想干什么,问到张西京,他说:“从来到武汉,我就一直绷着一根弦,靠这股劲儿顶着,根本没时间想自己累不累。等到疫情结束后,只想好好睡上几天……”

王煜 任伟锋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