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2-27 22:04 | 来源:澎湃新闻 2020-02-24 19:28 | 查看:1205次
澎湃新闻记者 邓雅菲
武汉,一座英雄的城市,正在进行着抗击新冠肺炎病毒的鏖战。
在这座城市被按下暂停键的日子里,武汉大学的师生们纷纷以各自的方式抗击疫情——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和武汉大学校医院的医护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与病毒搏斗;教师们纷纷变身“主播”在线上授课,网上的热烈互动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师生们还化身社区和各类组织的志愿者,温暖和帮助着身边的人;校园的守卫者一刻也不曾停歇:升级校园管控、搬运捐赠物资、消杀全覆盖、协调转运病患、生活物资配送等,守护好武汉的珞珈山……
他们,也拿起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下武汉这一个月抗疫期间的工作和生活,讲述他们的所见、所思、所感:
“过去30天,我的心情随着突如其来的封城,历经恐惧、焦急、平静、庆幸,直到今天的心安。封城第9天,我逐渐意识到,我应积极规划自己学习与生活。于是,我重温经典电视电影,热爱舞蹈的我又开始动起来,《红楼梦》又捡起了,还有分专业后的课程学习……2月17日,我们开学了,线上第一课热闹极了!”——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2018级本科生古丽米然
“有因为剃须刀没电没刮胡子被学生们‘建议’关摄像头的,有在直播过程中被同学们弹幕送‘礼物’的,有在QQ群中不小心调侃老师被发现的,凡此种种,说明线上教学平台反而拉近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心理距离。不少学生都反映,线上教学方式增加了互动的机会,非常受用。一件看似麻烦的事情,正在悄悄改变学院的教学生态。”——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徐箭
“不记得具体是哪一天,只记得当天我们工作得有些晚了,有爱心人士送来一个蛋糕,我们围在一起,盈盈烛火,照亮大家戴着口罩的脸,大家齐唱国歌,我似乎看到了我们的未来,未来我们一定要会成为他们,成为用生命护卫人民健康,抗击新冠肺炎的白衣勇士。”——武汉大学第二临床学院2019级硕士生范洲
武汉抗击疫情一个月来发生种种,尽在他们的字里行间。“武汉是一座伟大的城市,任何苦难都是打不倒我们的,而我们作为武汉的当代大学生,家国有难,当挺身而出。”抗疫志愿者、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6级本科生李灿说。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取得武汉大学同意,刊载这十五篇日记,上篇刊载前七篇。
日记一:从恐惧、焦急到平静、庆幸、心安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2018级本科生 古丽米然
过去30天,我的心情随着突如其来的封城,历经恐惧、焦急、平静、庆幸,直到今天的心安。
封城第一天,惊慌失措去自强超市采购,不知道该买什么,因为不知道要封城多长时间,最后挑了一周的食物,回到宿舍,那时候很害怕。但紧接着,辅导员老师细心耐心的关爱、及时搜集反馈我们的需求,学校学院一系列的生活供给,让我切身的体悟到“封城不封爱”,从寒假初期学院发放口罩,学院给我的“压岁钱”红包,食堂免费三餐供应,陆续还有秋梨膏、酸奶等,自强超市送货上门……
这些让我逐渐意识到,疫情无情、珞珈有爱,学校是最安全的地方。
封城第9天,我逐渐意识到,我应积极规划自己学习与生活。于是,我重温经典电视电影,热爱舞蹈的我又开始动起来,《红楼梦》又捡起了,还有分专业后的课程学习……
2月17日,我们开学了,线上第一课热闹极了!虽对着电脑,但隔着屏幕我都能感觉到祖国各地的同学们和我一样兴奋、互动频繁,虽然眼睛有点“辛苦”,但网课的效果真的出乎我的意料,感谢之前一直测评、准备和每天关心我的辅导员老师们。
在这一个月,我最想表达的其实是感谢,感谢校友们的捐赠帮助,感谢食堂每天不辞辛苦的做三餐给我们吃,感谢老师们每天的嘘寒问暖,让我感觉跟在家里一样温暖,感谢宿管阿姨的陪伴,要是没有他们,一个人在宿舍楼孤零零的,肯定会非常害怕的,最后希望这次疫情能尽快结束,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日记二:线上教学拉近师生距离
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教授 徐箭
1月23日,武汉市宣布“封城”。
第一时间,我和还在武汉的研究生取得联系,确定他们是否存在被滞留生活困难的情况,同时要求课题组所有研究生将个人情况汇总上报。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国宣布旅游禁令,我也及时联系课题组派往国外交流的博士生,确定他们的工作生活状态是否受影响。万幸的是,我们课题组80多名研究生都没有出现问题,我和大家强调居家隔离、不要外出,同时要求大家近期每日报告身体状况。
结果,第二天,我自己发烧了,按照规定给学校和社区进行了报备,建议我居家用药观察,期间心里各种瞎想,咨询了好多医生,好在身体素质还不错,在家人的悉心照顾下,逐渐退烧,慢慢康复了,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为了支持学院抗击疫情,在学院张俊教授大力支持下,成功联系了中国自动化学会为学院捐赠了一批医用口罩,有效缓解了学院抗疫物资短缺的情况。
考虑到疫情进展可能会对下学期本科教学工作的影响,1月29日(正月初五),本科生院下发了《关于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前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通过和学院党委副书记周军进行沟通,我们制定了工作预案,学院为每一个课头建立了一个QQ群,请任课老师将教学资料在群中共享,便于学生线下学习。同时,依托学校的珞珈在线平台,组织教学团队和课程组制作网课,并开展线上教学的相关培训。
为了确保线上教学质量,我们组建了一个电气虚拟课堂教师群,我自己也在珞珈在线上建了一门研究生课程《电力系统分析与运行》的网课,并及时将课程建设的经验和不足与老师们分享交流。为了避免网络阻塞,我们还制定了保底的教学方案。经过20天的精心准备,2月17日,本学期的第一周线上教学正式拉开帷幕。全院本学期计划开课71门,除了有两门涉及到实验设备的课程延期开设,剩余的69门课程全部开设了线上教学课堂。
全院教师面对新的教学方式,虽然紧张忐忑但是不害怕、不退缩,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老师们各展所长,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电气“云端”第一课。
有因为剃须刀没电没刮胡子被学生们“建议”关摄像头的,有在直播过程中被同学们弹幕送“礼物”的,有在QQ群中不小心调侃老师被发现的,凡此种种,说明线上教学平台反而拉近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心理距离。不少学生都反映,线上教学方式增加了互动的机会,非常受用。一件看似麻烦的事情,正在悄悄改变学院的教学生态。
现在大家的心态越来越淡定,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武汉一定能战胜这场疫情,早日解封。时光不语,静待花开!
日记三:家国有难,吾辈当挺身而出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6级本科生 李灿
作为一名武汉大学的大学生,看到那么多年龄与我相仿的青年都毅然决然地加入到这场“战疫”中,甚至牺牲在这场“战役”中,很多还是我的学长学姐!我觉得我应该做些什么,我觉得我必须做些什么!我不能干坐在家里让别人来保护我,我也想去保护我的家乡,保护我家乡的亲人!家国有难,吾辈当挺身而出!
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鼓舞下,1月31日,征得我父母的同意下我打电话给我家所在社区—汉南区双塔社区居委会,申请去社区当一名志愿者,居委会工作人员也非常欢迎,让我做好防护措施去报道。我们小组一共三人,还有一个区里下派的城管科员汤威。我们这个小组负责社区58户157名居民的排查宣传工作,以及满足居民的各种生活需求。
31日,我的志愿者工作正式开始。刚开始,我们每三天去收集一次居民的体温信息,筛查出发热病人送到医院检查。如果确诊就在医院隔离治疗,没有确诊就送回家居家隔离14天,并由我们每天进行跟踪。我主要负责用体温枪给居民测量体温的工作,说不怕是不可能的,要经常接触157名居民,而我并非一线人员,只有口罩和橡胶手套。每次测量我都是胆战心惊,一旦有发现发热病人我的心就会悬着,直到排除确诊的消息传回来我的心才放下。每次回家前我都要用酒精进行全身消毒。
2月初,离我们社区几公里的另一个社区出现了一例确诊,而我们社区和那个社区的人经常往来,这个时候我真的怕了,我也怕被感染,我也怕连累我的家人。
但正是这个时候,我看到了李文亮医生病逝的消息,我看到了他生前接受的采访,我顿时觉得面红耳赤、羞愧难当。如果我这个时候放弃,我真的愧为李文亮医生的学弟,愧为武大学子,愧为新时代青年人。我劝服了我的父母,第二天依旧参与志愿者工作。
在志愿者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居民都不配合我们的工作,对我们冷言冷语,认为我们每天排查反倒加大了病毒传播的风险。我们向社区领导反映后,决定换一种工作方式,给每家每户发放体温计,然后全部拉入微信群,让居民自查自报。
这样下去,我们的工作越来越顺利,居民们也很积极地配合我们,并且非常肯定我们的工作。虽然很累,但是居民们一声声感谢和一张张笑脸当让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而我们社区至今还没有出现一例确诊,也让我感觉到了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疫情严重,各社区都进行了封闭式管理,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任务就落到了我们小组和网约车司机头上,我们每天排查的同时记录居民的需求,排查结束后就一个个想办法。如果能在社区内解决我们就跑下腿,如果不能在社区内解决我们就联系网约车司机,和他们一起想办法,比如有的居民患有其他疾病要紧急就诊或者需要一些普通药店买不到的药,我们就联系网约车司机送患者就诊或者去其他地方买药。
这20天的志愿者工作让我感受到了作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看到了在病毒面前各行业抗疫工作者的努力和牺牲,让我看到了病毒面前血浓于水的亲情。
我想说,武汉是一座伟大的城市,任何苦难都是打不倒我们的,而我们作为武汉的当代大学生,在家国有难之时,更当挺身而出!我将继续我的志愿者工作直到这场“战疫”取得完全胜利,绝不退缩!
日记四:围城里的守卫者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储建国
疫情爆发后,我联系社区了解防控情况,并询问社区人手是否足够。得知武汉“封城”让一些物业工作人员无法及时赶回来工作后,我就报名成为志愿者,希望能帮助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随着疫情的发展,防疫工作越来越严格。社区的志愿服务离不开“帮忙”两字,帮忙居民们出门登记,量体温,帮忙老人拿生活必需品等。现在无法出门买菜了,我们还要帮忙小区居民集中购菜。对于实在要出去的人,我们要他们联系单位拿介绍信,并进行登记。除此以外,我们还需提醒居民们注意防护,普及相关的防护事项。社区志愿者与工作人员也相互提醒,加强防护。
有人为我担心,说社区工作存在很大的风险。风险的确存在,但我是第一届业委会主任,又是党员,这时候不来帮个忙,还指望谁呢?更何况社区工作人员风险更大。 做了几天社区志愿者,与社区成员朝夕相处后,我也更深刻体会到了这次疫情对家庭、社区归属感的强化。社会之树无论怎么生长,都应该从这里播种、发芽。
等疫情过后,走出家门,主动跟小区的人热情地打打招呼、聊一聊,应该是很多人都想做的事。外面的朋友想像小区封闭后,居民的生活会非常艰难,其实,大家的生活必需品没有出现匮乏的情说,基本的生活秩序没有很大问题。这也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物资比较充足,也感谢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日记五:为抗击疫情工作传递“中南声音”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宣传部 李晗
从1月中旬开始,我几乎每天跟随中南医院的医护工作者,先后深入医院本部及医院接管的武汉市第七医院、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武汉雷神山医院,采写了大量鲜活、生动和科学的宣传内容,为抗击疫情工作传递“中南声音”。
疫情初期,为了让大众对新冠肺炎有更清楚、科学的认识,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1月25日,我对人民医学家、感染科专家桂希恩教授进行了关于新冠肺炎疫情专访。“新型冠状病毒完全能控制,我们要提高警惕,但不必过于恐惧……”桂希恩教授的权威发声通过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鼓舞了社会各界疫情的信心。
随后,我和同事们先后完成全省首例ECMO救治康复等多例康复患者的报道。2月3日,医院影像科教授张笑春发布微信朋友圈,建议用CT影像作为当时新冠肺炎诊断的主要依据,迅速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我第一时间找到张笑春教授,通过面对面的访谈和记录,详实地还原她的初衷和依据,并通过社会主流媒体及医院自媒体广泛传播。2月5日,国家卫健委印发第五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明确规定将CT影像作为湖北省临床诊断标准。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中南医院急救中心感染新冠肺炎,经过治疗康复后又迅速返回岗位的4位医护人员。他们之中有在隔离病房工作的护士,有在家中隔离不忘线上看诊的医生,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再次“逆行”,体现了医护人员无私奉献精神,也向患者、向社会传递了战胜疫情的强大信心。
2月11日,我开始负责由中南医院接管的武汉雷神山医院的宣传。在这里我有幸见证了“中国奇迹”,被短时间内医院从无到有的建设速度所折服,被辽宁、上海、广东等医疗队的星夜驰援所感动,我迫切地想把这里发生的一切告诉给所有人。2月13日,我注册了武汉雷神山医院的官方头条号,深入一线聚焦医护治疗、后勤保障等工作,先后发布“雷神山医院的抗疫夫妻”、“97岁患者得到贴心治疗”、“雷神山医院首批患者出院”、“雷神山医院32个病区全部开放”等消息动态,满足社会关切的同时传递鼓舞人心的正能量,为每一位雷神山人记录光荣的战疫史诗。
1个多月来,我每一次深入一线,都深深被医护人员奋不顾身的努力所感动。他们难道不害怕感染病毒吗?他们不是不怕,是不能怕,顾不上怕,患者们的生命等着他们去拯救,任何畏惧和退缩,都会给城市带来更大灾难。疫情当前,白衣天使们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感战胜了恐惧和怯懦,他们焕发出的敬业精神、牺牲精神是不可磨灭的。
疫情像一面筛子,把人世间可宝贵的东西筛了出来;疫情也终将被战胜,封锁的城门会再打开,冷清的街道会再次繁华,希望那时全社会对医护人员有更多的理解和尊敬。
日记六:一群人的坚守
武汉大学第二临床学院辅导员 王黄磊
疫情期间,我担任武汉市第七医院综合协调组副组长和中南医院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主要负责三个方面工作:组织协调工作,紧密联系中南医院、七医院、中部战区总医院和河北省援鄂抗疫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与工作人员,共建精诚合作方式、着力提高医疗救治质量;后勤保障工作,在交通运输、住宿饮食和非医疗区安全防控等方面精准覆盖,保障医护人员的生活供应和感染防控;捐赠联络工作,联系、接收、安置社会爱心捐赠物资,协调中南医院对七医院医疗物资的定向支援。
有两个微信群我每天都会收到很多消息,一个群名叫“战友加油”,一个群名是“武汉加油”,一个月来,一群人的坚守和一群人的关爱让我特别深刻的体会到了为什么我们能战胜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无论是院长、教授,还是90后、95后,大家没有悲观和抱怨,都在奔着一个目标去日夜战斗;社会的爱心力量,无论是大雨中运送医疗物资的志愿者还是大雪中运送生活用品的热心人,无论是星夜驰援的省外医疗队还是凌晨协调运输的火车站工作人员,都在无私传递温暖、汇聚力量。打不倒我们的让我们更加坚强,我相信这个英雄的城市,感谢这里可爱的人们,我们能赢!
我想寄语医学生:我们的老师白天救人晚上做授课准备,我们的学长学姐纷纷站出来战斗在一线,我们求学的中南医院担起了5400张病床的重任,我们在校的同学义无反顾做了志愿者,我们回家的同学主动请缨支援前线。有人牺牲了、有人累倒了,有人仗义执言、有人默默奉献,他们知道风险却选择了咬牙坚持,我想把师长们这些自强的力量、求是的精神传递给大家,继续坚信我们的约定:在每个领域做执着的追求,在每个岗位做对得起老百姓的事情,在危难关头,做担起责任的中坚力量。
日记七:我在人民医院东院一线
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18级博士生 赵东
在疫情初期,病患人数不断增加,有限的医疗救治能力与病患希望得到救治的迫切心情之间产生了明显冲突。我和师弟曾照富是留汉的两名研究生参与科室值班。导师胡克教授一直奔赴在疫情诊治的最前线,科室的医生、护士老师们也在忙碌。因为研究生身份,科室为了保护我们没有让我们直接接触疑诊病人,只是帮忙负责接诊、病历书写等相关工作。但是尽管如此,作为一名学生党员以及呼吸专业的研究生,我还是希望能为新冠肺炎的救治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于是,我跟随科室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进行支援,期间我看到了病区内大部分患者在经过科室老师们的全力救治下病情逐步稳定并趋于好转。近期科室陆续有康复出院的患者走出病区洋溢的笑容时,也感到由衷高兴。
在这场疫情中,真切感受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的中华传统美德的弘扬。期间也体会到自己知识储备欠缺,还有待进一步的学习加强。希望这次疫情能早日结束,病患能尽早康复出院。
《草思•无眠》
大疫难扑动九州,八方应援集江城;
同道身先赴劫难,暗叹力微愧有忧;
大爱长存会中华,难舒心郁顿泪眸;
杂陈五味尽无眠,祈盼沧桑归正道!
(日记文字整理:武汉大学 陈丽霞、李想)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